海尔·塞拉西一世

更新时间:2024-05-30 14:21

海尔·塞拉西一世(阿姆哈拉语:ቀዳማዊ ኃይለ ሥላሴ,英语:Haile Selassie I;1892年7月23日-1975年8月27日),原名塔法里·马康南。埃塞俄比亚帝国(1941年前称阿比西尼亚帝国)末代皇帝(1930年11月2日-1974年9月12日)。拥有“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225代继承者”“犹太族的雄狮”“上帝的特使”等称号。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塔法里·马康南(后称海尔·塞拉西一世)于1892年7月23日出生于埃塞俄比亚东部哈拉尔盖省哈拉尔市的阿姆哈拉族贵族世家。其父马康南公爵为当时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至亲,都城亚的斯亚贝巴所在地绍阿地区的大贵族,时为哈拉尔省总督,以血缘上来说他是孟利尼克二世的侄子。

塔法里有兄弟姐妹十人。只有他和同父异母的哥哥伊尔玛长大成人。塔法里的生母在他幼年时死去。他生来个子矮小,但刚强机智、聪慧过人、善于骑射,深得父亲宠爱,并于哈拉尔的罗马天主教神父处学得法语。塔法里从小记忆力惊人,甚至到晚年都能全凭自己记忆写出回忆录。从小便表现出了充满自信压倒一切的个性。由于其出众的才能,孟尼利克二世于1903年将其召入宫中,陪伴王储埃雅苏一起学习。

担任总督

1906年,马康南公爵病逝。孟尼利克二世尊重他生前的愿望,任命长子伊尔玛侯爵继父位为哈拉尔省总督,塔法里被授予侯爵称号,并批准其为萨拉尔地区挂名的分督(地区的统治者)。1907年,他进入刚成立的孟尼利克二世学校念书。同年被授予巴阿索分督的职位。1909年结束学业,出任西南部锡达莫省总督,任职期间颇有建树。1911年,由于兄长伊尔玛病逝,塔法里被任命为哈拉尔省总督。同年7月,娶沃洛省米海尔王之女孟仑·阿斯法为妻。孟仑家族属于埃塞俄比亚另一主要民族盖拉族。这种联姻关系极大提高了塔法里的政治地位和影响。

20世纪初叶,垂涎“非洲之角”的英、法、意等国又将殖民主义触角伸进埃塞俄比亚。当时,这个古老王国面临着瓦解的危险。国库空虚,为了供养大批官僚和军队,便借助国家权力实行土地兼并。地方割据,诸侯林立,农民受到重重盘剥,处境异常悲惨。与此同时,埃塞俄比亚国内商品货币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从1917年以后的11年中,对外贸易总值从50万英镑增加到920万英镑,增加了17倍。在内忧外患和新的生产方式初露端倪的情况下,变法改革成了挽救封建制度的最后出路。

1913年孟尼利克二世病逝,继位的里·埃雅苏无力继续其进行的一系列近代化改革。随之,封建诸侯割据形势加重,国库逐渐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国内的矛盾逐渐尖锐化。主张革新的地主、商人、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改革派,追随孟尼利克二世的改革道路。塔法里追随孟尼利克二世热心于改革。他接任哈拉尔省总督后,推行过去在锡达莫省的做法:广泛进行土地登记便于有效征税;实行行政官员薪金制,禁止自行筹款。农村中的土地兼并因此得以限制。这些微小的改革给死气沉沉的埃塞俄比亚统治阶层带来一线生机。哈拉尔省被誉为“模范省”,塔法里本人因此得到了改革派的称赞。

位列摄政

1916年,皇族会议废黜皇帝埃雅苏,立孟尼利克二世女儿佐迪图为帝(参见词条佐迪图女皇)。9月27日,皇族会议推举塔法里为摄政王,并授予公爵称号,开始登上国家权力中心。塔法里利用自己掌握的任免文武官员和控制财政等权力,积极进行有利于全面推行革新的活动。

塔法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设法剪除林立的割据势力,把各省政权改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辖;文官实行薪金制,地方财力集中于中央。他极力主张发展教育,扩大国立学校。他在1925年创办塔法里·马康南学校,还鼓励显要皇族创办和资助学校。

创办新军和向外国学习是塔法里改革的重要方面。为了削弱诸侯的武装力量,加强中央政权,也为了应付可能的变故,他聘请了主要由比利时人组成的外国顾问,训练警卫部队;进口先进的军事装备,建立第一支空军。

为了确保国家发展的和平外部环境,避免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塔法里力主参与国际事务。经过努力,埃塞俄比亚在1923年加入了国际联盟;又在1928年、1929年、1930年先后与意大利美国日本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1930年同英、法、意缔结三国供应埃军火的协定,同美国谈判修筑水坝、利用塔纳湖水的特许权闸题。这些都是埃塞俄比亚这非洲国家在外交的重大胜利。

塔法里还认为,“为了便利我们的发展”,“摆脱欧洲的包围”,需要“欧洲的进步”,因此决意周游列国亲自了解外国经验。从1923年起的两年时间里,塔法里开展了被称为“彼得大帝式”的访问,他访问了也门、巴勒斯坦埃及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典、意大利、英国瑞士希腊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考察了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他更坚定了走革新的道路,并将他学习经营使用于国内的改革之中。

塔法里担任摄政王后,逐渐成为封建贵族改革派的领袖。主张改革的各个阶层集结在塔法里麾下,他们自称青年埃塞俄比亚派,代表革新派地主、商业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利益,与佐迪图和军务大臣哈布塔·乔奥吉斯为首的保守派,以及埃雅苏王子为首的复辟派展开了斗争。1920年至1921年,塔法里平息了埃雅苏在意大利策划及支持下的叛乱,俘获埃雅苏,复辟派遭到致命打击。1920年代后期,乔奥吉斯亡故,两派势均力敌的局面被打破,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改革派的变化。

塔法里摄政后,在1918、1924、1928年三次发布敕令,采取严厉措施改变了当时国内盛行的奴隶买卖和奴隶制度。地方上的割据势力对此极端不满,纷起反抗。在朝廷中以佐迪图女皇为代表的保守派们也坚决反对塔法里的改革主张和活动,打算消灭青年埃塞俄比亚派。但塔法里掌握着军队指挥权,使得佐迪图不得不依靠地方诸侯武装讨伐塔法里,帮助她推翻摄政。据说在1928年9月的一天上午,塔法里照例去皇宫处理政府日常事务。佐迪图传令召见塔法里,而他到场时却发现四周架起了机枪。女皇近卫军的枪口对准了他,佐迪图指责他阴谋篡位。塔法里不做争辩,返身走向大门,喝令士兵开门。此时消息已传至塔法里家中,孟仑夫人急速集结周围的警卫赶往皇宫。当大门打开时,警卫们冲了进去击败了猝不及防的近卫军。阴谋败露后,为安抚塔法里,佐迪图授予他“捏古斯”(意为万王之王,仅次于皇帝)的称号。

1928年,佐迪图暗中支持锡达莫省总督巴尔查侯爵等人接连发动叛乱。面对巴尔查,塔法里一方面采取妥协设宴款待并奖励以安抚其心;又同时对其下属进行贿赂收买,以图瓦解。当后来塔法里以重兵包围巴尔查的兵营时,后者的士兵几乎已经全部跑光,巴尔查只得投降,最后被投入监狱。总之,这两次叛乱都被塔法里成功粉碎。

1930年3月,佐迪图的前夫、冈达尔省和贝格姆迪尔省的总督古格萨·沃利公爵率领由机枪和野炮装备的数万精锐进逼亚的斯亚贝巴,沿途得到提格雷、戈贾姆两省封建主的全力支持。

对付实力强大的古格萨叛军,塔法里做好了充分的应战准备。在此之前他利用乔奥吉斯去世的机会立即任用改革派陆军大臣穆卢吉塔,由他主持军务。穆卢吉塔上任后积极聘请欧洲国家的军事使团训练新军,从外国购买飞机大炮等现代化武器装备军队。塔法里同时还注意改善在埃塞俄比亚有强大势力的基督正教会的关系,任用埃及亚历山大城来的西里尔为新的大主教,又任命5个埃塞俄比亚人为主教,他们都成了塔法里积极的支持者。这时,已经深居简出的佐迪图女皇事实上已经被孤立了。

在同古格萨叛军作战时,新装备的飞机大炮都派上了用场。飞机进行侦查所获得的军事情报克服了埃塞俄比亚交通不便地形复杂所造成的通讯困难,很快完成了对叛军的包围。古格萨军队受塔法里先遣部队的引诱,误入包围圈,塔法里利用大炮飞机轮番轰炸。同时飞机还散发了西里尔大主教所签署的传单,号召基督徒们不要为古格萨卖命,此举瓦解了叛军的士气,并纷纷投降。战争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将近中午,穆卢吉塔指挥军队密集冲锋,一举歼灭敌军,古格萨本人受重伤而死。

称帝与改革

古格萨身亡后,佐迪图精神崩溃,一病不起,数日后死去。1930年4月3日,塔法里向全国发表公告,宣布女皇已经离开人世,要求大家各安其职,“我将按照我的父辈传给我的法律和赦令统治你们”。为举行冕典礼,塔法里在亚的斯亚贝巴的圣乔治大教堂外建立了一座孟尼利克二世的骑马雕像,以显示自己是孟尼利克二世改革事业的继承者。

1930年11月2日,38岁的塔法里正式加冕称帝,称海尔·塞拉西一世(阿姆哈拉语中“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威力”之意)。他的其它称号还有“犹太之狮”“上帝特使”“埃塞俄比亚众王之王”“所罗门示巴女王第225代继承人”等。

海尔·塞拉西称帝后,大力实施酝酿多年的改革措施。他以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于1931年颁布了埃塞俄比亚有史以来第一部宪法,即“1931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度,设立参议院和众议院,谈论由皇帝交议的各项事务。参议员议员经皇帝提名从贵族中选出。众议院议员经贵族提名产生,“直到人民有能力时进行选举”。宪法还规定加强司法部门的工作,法官要“从由司法经验的人中挑选任命”,独立行使职责。国家的财政收入归国库,需要时只能“按照年度预算的规定使用”。这些规定对封建势力多少有些限制。宪法里还有些保护人民权力的条文,如承认公民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公民有工作的权利、居住和迁徙的自由;反对强迫劳动,维护人权等。

这部宪法还确认了海尔·塞拉西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规定皇帝有权召开和解散议会,任免大臣,在议会两院休会期间发布代替法律的赦令;皇帝握有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对外有权同外国谈判和签订条约,宣战。宪法还写上海尔·塞拉西的家系是“唯一合法的皇族”应不间断地传至后世。显然这些都是以法律形式维护君主权力的措施。

海尔·塞拉西为维护“国家声誉”,严格执行过去多次发布的禁止奴隶贩卖和奴隶制度的赦令。1931年再次发布赦令,规定凡是继续从事奴隶买卖的人将受到严厉惩处,地方当局办事不力者,轻则罚款,重则撤职,直至交由法院处置;并要求加快释放奴隶的工作。全国各地分设62个奴隶事务管理局,负责具体事宜,严格执行主人死后奴隶随之解放的原则。成效明显,至1934年,埃塞俄比亚全国已解放奴隶达4万多人。

为缓和阶级矛盾,海尔·塞拉西还卖行对农民的让步政策。1932年,中央政府发布命令,取消不得人心的“德戈”制和“盖巴尔”制。海尔·塞拉西在谈到这一政绩时说:

过去,皇帝和贵族的军队从一省开拔到另一省,人民就要被迫生产军用品而得不到报酬,自从埃历一九二三年(公历1930年-1931年)朕宣布,除了农民自愿拒绝收取报酬外,不得剥夺其财产。

为了统一税务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他宣布:

除了军税之外,朕颁布命令和通告禁止任何人不付报酬地强迫农民劳动,交纳任何额外的税款。

鉴于当时许多农民受高利贷盘剥,纷纷破产的情况,海尔·塞拉西还宣布放债利息要从百分之20或30降为百分之9,违者课以罚金。

在财政上,新政府用赎买的办法把原英国的阿比西尼亚银行改为国家银行。在法律上,首次制定了“惩治犯罪条例”,结束了自古以来一直按习惯法定罪的弊习,在走向现代法治国家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海尔·塞拉西深感国内受过专门教育的人材奇缺。为此,他大力主张发展教育事业。首先,海尔·塞拉西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设置教育部,领导教育工作。创办国立小学,除使用当地语言外还学习英语或法语。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各个省兴办了10所小学,还在首都开设了一所女子学校,另有酋长子弟学校一所。在积极聘请外国教师同时还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其次,鼓励发展报刊新闻事业,创办了几家印刷厂。第三,废除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习惯法,颁布了《惩治犯罪条例》,依靠法制稳定社会秩序。

此外,海尔·塞拉西还效法西方的科学文化模式,设立国有银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重视武装力量建设,聘请外国军官训练本国军队,还修建了飞机场,创建了一支小型空军。

从1930年起的4年时间里,海尔·塞拉西的改革取得很大进展。

抗击意大利

主词条: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海尔·塞拉西开展的这场社会改革尚未收到显著的实际效果,就因意大利发动的侵略战争而戛然中断了。

埃塞俄比亚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原料,早为意大利所垂涎。1888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占领了厄立特里亚全境。1889年,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签定《乌西阿利条约》,并在翌年宣布埃塞俄比亚为意大利保护国。189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参见词条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但在阿杜瓦战役中惨败给孟尼利克二世。20世纪20年代贝尼托·墨索里尼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而埃塞俄比亚成为其在海外的首要侵略目标。

从1934年上半年起,意军利用已经占领的殖民地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向埃塞俄比亚边界进行频繁的武装挑衅,制造冲突。最严重的是1934年12月5日意军制造的“瓦尔瓦尔事件”。同时,意大利还利用大量钱财贿赂埃塞俄比亚国内公开反对中央政府的封建诸侯,挑动他们反对海尔·塞拉西。

面对意大利的侵略行为,海尔·塞拉西最初希望通过外交解决,首先根据1928年同意大利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希望意大利停止侵略行径。同时又根据国联盟约,希望国际社会制止意大利,对其实行制裁。但是他的希望全部落空了,英、法为主导的国联对意大利实施了绥靖政策。海尔·塞拉西后来曾痛苦地说:“迄今为止,我们从没有从国际联盟得到任何希望或任何好处。”

1935年7月,当墨索里尼不断发出战争叫嚣,战争一触即发时,海尔·塞拉西在议会发表演说,向全国人民发起保卫祖国的号召。他呼吁:“士兵们!商人们!老人、青年、男人和女人们,团结起来,为保卫我们的国家共同战斗!”之后,在各地招募义勇军,筹集粮食,进行战争的动员。10月3日清晨,意军大举发动战争,入侵埃塞俄比亚国土。5个小时后,海尔·塞拉西发表广播讲话,要求人民紧急行动起来,“拿起武器”,去“打倒侵略者”,“为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我将毫不犹豫地洒尽我的鲜血”。两天后,海尔·塞拉西以政府名义,向国际联盟发出照会,表达了埃塞俄比亚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战争爆发后,海尔·塞拉西的讲话赢得了全国各阶层的广泛支持激发了全体国民的爱国热情。群众纷纷参加志愿军,一支包括数十万人的抗战队伍组织起来了,农民和牧民节省下自己的粮食供应前线,还赶着骡马帮助前线运送弹药。海尔·塞拉西亲自来到前线,设立指挥中心,召开军政官员会议,为各省划分固定的防线和后备基地制定作战计划,他本人甚至亲自上阵。在保卫德西埃的战役中,当意大利大批战机低空扫射造成惨重伤亡时,海尔·塞拉西不顾卫兵劝告,端起机枪对意机开火。1936年3月的梅丘战役中,他亲自指挥作战,在战斗激烈时,深入战士班组,俯卧在潮湿阴冷的壕沟里,开动机枪扫射敌军。因此,海尔·塞拉西被人们赞颂为“战士皇帝”。

由于埃塞俄比亚的坚决抵抗,使意大利依靠突然袭击的闪电战术和在短时间内赢得战争的企图失败。墨索里尼急忙任命彼得罗·巴多格里奥元帅为侵埃军总司令,向埃塞俄比亚大举增兵。到1936年初,意军已激增到50万人。并且违反国际公约使用毒气,造成了埃军极大的损失。从三月起的两个月时间里,意埃双方连续进行了五场大战,各自动员数万乃至十多万人参战。埃军坚持使用阵地战和攻坚战而且埃军装备远远落后于意军,又缺乏空中支援和炮兵支援,损失惨重,其中尤其以梅丘战役最为惨烈。

梅丘地区扼守埃塞俄比亚北方通往亚的斯亚贝巴的要道。海尔·塞拉西在此处集结了最精锐的皇帝近卫军和数万主力部队于此。急于寻求埃军主力决战的意军司令部,连续出动数百架次飞机轰炸,甚至释放毒气,并且利用火炮优势,经过3天激战,埃军战死者达9000多人,皇帝近卫军几乎全军覆没,损失之大是开战后从未有过的。此后埃军正规部队已不复存在,战局急转直下。亚的斯亚贝巴已经完全暴露在意军面前。海尔·塞拉西曾计划迁都西部地区的戈雷继续战斗,但因为意军进展迅速计划无法实现。在这紧要关头,海尔·塞拉西召开大臣会议,最后以21票对3票赞成他携带家眷离开埃塞俄比亚。

1936年5月2日清晨,海尔·塞拉西一行乘坐专列火车前往吉布提,并转乘英国军舰开始了他在海外的4年流亡生活。5月5日,意军攻占亚的斯亚贝巴。5月9日,墨索里尼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

流亡与复国

海尔·塞拉西流亡海外后处境十分艰难,但他仍然坚持反对意大利法西斯的斗争,先到耶路撒冷,后在伦敦组织流亡政府。他在英国居住期间处处受到冷落甚至歧视。英国政府对他拒不以国宾相待,英王和首相拒绝同他见面,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阿瑟·尼维尔·张伯伦公开声称埃塞俄比亚“已经无法恢复皇帝的统治”。英国政治界的一些头面人物劝告海尔·塞拉西退位了事。法国政府也不承认海尔·塞拉西是埃塞俄比亚的国家元首,称其为“下了台的皇帝”。英、法两国为了自身利益,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对意大利采取妥协退让政策。他们先后与意大利签订秘密协定,准备承认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进而把后者从国际组织中清除出去。

海尔·塞拉西针对英、法等西方盟国的背叛采取了激烈斗争。他于1936年6月、1938年5月先后两次前往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大会发表演说。他谴责意大利不顾国际公约,悍然对国联成员国埃塞俄比亚使用毒气,大规模屠杀平民,声明埃塞俄比亚不会向强权低头。他指出“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并责问国联“是否要开创一个向强权低头的可悲范例”。同时斥责英、法牺牲埃塞俄比亚的阴谋,驳斥了它们散布的“不承认就没有和平”的论调。他说:“国联的最基本任务是要保卫和平”,只有不承认侵略者的非法领土吞并才能保卫和平,“国联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其他选择的自由”。海尔·塞拉西还严肃指出,英、法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已经撕毁了保证它们自己独立的国联盟约”终将自食其果。海尔·塞拉西的演说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世界面前显示了埃塞俄比亚抗击侵略者的决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道义上和物质上支持埃塞俄比亚。

与此同时,埃塞俄比亚国内的游击战也在不断发展。早在海尔·塞拉西离开埃塞俄比亚时,就曾经决定伊姆鲁公爵为“皇帝代表”,领导国内抵抗运动。在国外的海尔·塞拉西不断同国内抗战领导人取得联系,鼓励他们坚持斗争,不断表示他在将来会回国领导抗战。他还同流亡在巴勒斯坦、苏丹、吉布提和英属索马里的爱国者保持密切来往,并在物质上大力资助。在伦敦,埃塞俄比亚爱国者创办报纸《新时代与埃塞俄比亚新闻》刊登海尔·塞拉西的讲话和文章,该报用阿姆哈拉语出版,秘密运回国内,在抗意官兵中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的许多抗意组织继续尊奉海尔·塞拉西为自己的领袖。如著名的“黑狮会”在章程中明确规定海尔·塞拉西为领袖。1937年夏天,埃国内各游击队组织联合成立了领导机构“团结合作委员会”,也将他列为自己的领袖。

在反抗意大利入侵的战争中,海尔·塞拉西虽然战术上有所失误,但始终不肯屈服。他将身边的王子一个接着一个派回埃塞俄比亚领导游击战争,这些王子尽忠职守,在敌众我寡、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和意军英勇战斗,最后皆壮烈殉国。

1938年至1939年期间,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发展到40万人,控制了全国土地四分之三以上。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英、法长期对意大利的绥靖政策宣告破产。同时德军于几天后占领了巴黎,法国宣告灭亡,英国的本土不断受到德国飞机的轰炸。

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有利国际形势下,埃塞俄比亚游击队更加活跃起来,开始进入反攻阶段。英国在此时注意到了埃塞俄比亚境内的反法西斯力量,开始向他们提供武器弹药和各种装备。1940年,海尔·塞拉西搭乘水上飞机秘密离开英国,取道马耳他、埃及,来到苏丹的喀土穆组织了新政府,签署了光复祖国的宣言书,并印成传单用飞机散发到埃塞俄比亚的领土上。新政府的广播电台将皇帝回到非洲领导斗争的消息传到了埃塞俄比亚国内,鼓舞了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抵抗斗志。埃塞俄比亚国内人士和流亡海外的爱国者纷纷向喀土穆集结,并组建起一支军队。1941年1月下旬,海尔·塞拉西率两千游击队战士进入埃塞俄比亚的戈贾姆省,并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抗击意军。

英国对埃塞俄比亚抱有野心,想把后者从意大利手中夺来成为自己的殖民地,并以其为中心组成包括肯尼亚、索马里和苏丹在内的“英属东非帝国”。对此海尔·塞拉西进行了机智的斗争。1941年4月6日,亚的斯亚贝巴得到解放。5月5日,海尔·塞拉西进入亚的斯亚贝巴。5月18日,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总督阿奥斯塔在阿拉奇平顶山宣布投降。11月,最后一批意大利驻军在贡德尔向盟军投降。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胜利结束。同时,海尔·塞拉西拒绝了英国提出的要埃塞俄比亚接受其“保护”的主张。他宣布成立本国的战后政府,任命各部大臣行使职权。英国迫于战争形势不得不在1942年1月同埃塞俄比亚签订《英埃协定》,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自由的国家,海尔·塞拉西是合法的统治者。

抗意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独立的恢复使海尔·塞拉西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贵族们称其为“伟大的皇帝”、“埃塞俄比亚之父”。他在进入首都的欢迎仪式上发表讲话,宣布埃塞俄比亚的历史将开始“新的纪元”,即将建立一个博爱、民主和自由的国家。

战后重建

战后初期,海尔·塞拉西继续执行过去的改革措施。改革税制,对耕地征收现金税,废弃实物代税制;严格执行政府官吏和军队的固定薪金制,薪金由国库提供,不得自行筹措薪饷;厉行废止奴隶制,最终于20世纪50年代彻底废除了盛行千年的奴隶制;发展文化教育,创办各种学校,包括兴建第一所大学,发展中学和各种职业学校。这些措施使得国家在战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1952年,经海尔·塞拉西在联合国的游说,埃塞俄比亚与之前被英国占领、后交联合国托管的厄立特里亚组成联邦,从而争得了出海口。海尔·塞拉西成为联邦的国家元首。

二战结束后,美国趁英法实力衰弱之机,开始将触角伸向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埃塞俄比亚。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海尔·塞拉西改变了战后倚靠英国的政策,开始与美国合作,成为美国在非洲的重要盟友。1953年,埃塞俄比亚同美国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缔结盟约。美国先后与埃塞俄比亚签订了10多个军事和经济协定,并在埃塞俄比亚设立了军事基地。为拉拢海尔·塞拉西,仅在对埃军援一项,美国从1945年到1971年就援助了埃塞俄比亚高达4亿4000万美元的款项。美国还派出军事顾问小组,负责训练埃军。

在美国的大力扶持下,埃塞俄比亚很快建立了一支很有规模的军队,其实力在东非乃至整个非洲都屈指可数。军事实力的增强让海尔·塞拉西的野心迅速膨胀,他觉得埃塞俄比亚已经有资本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美国“维持全球秩序”。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与朝鲜作战。不久,海尔·塞拉西宣布派遣一个步兵营参加战斗。该营士兵在1951年7月才抵达朝鲜,主要参与了上甘岭战役

独裁与危机

在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时代潮流下,海尔·塞拉西虽然继续实行若干改革,如颁布1955年宪法、进行土地改革等,但已逐渐失去了过去那种勇于改革的精神。不仅在外交上倒向美国以求军援,海尔·塞拉西还极力鼓励外国资本向埃塞俄比亚投资办厂,开放国内市场,货物和机械进口免除关税,自由办理一切事务,甚至所得利润也可以任意汇往国外,以换取西方的支持。

对内,海尔·塞拉西进一步加强皇权专制。1955年,他举行了纪念自己称帝25周年的盛大庆典。同时颁布了一部新宪法《1955年宪法》,加强独裁统治。该宪法规定众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外,几乎所有其它的条款都确立了皇权的绝对权威。如再次确认皇帝的世袭制度;规定将全国最大的阿多拉金矿变为皇帝的私人财产以满足自身奢华的生活;甚至明文规定皇室开支占全国预算开支的比例,当时的皇室开支达到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四倍,这对农业立国的埃塞俄比亚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为了安抚地方封建势力,加强他们对皇室的向心力,政府停止实施过去的土地登记和税收制度改革,广泛实行了土地分封。据不完全统计,用于分封的土地达397万公顷。海尔·塞拉西的政策,激起了全国各阶层的不满,社会动乱不断发生。

埃塞俄比亚有着复杂的政情:强大的基督教势力,大量原始的部落,还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塞拉西如同一根绳子,把国家绑在一起。但因为继续君主独裁,这些措施根本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上层封建统治集团日趋腐败,国家经济发展滞后,贫富差距日趋严重,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部分受过现代军事训练的军官开始不满“封建腐朽”的皇帝统治,希望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一些进步学生也开始在大街上示威游行,大喊“皇帝是贼”“吊死皇帝”等口号。

1960年12月,当他访问巴西时,皇家警卫队司令门吉斯图·纽威与季季加的分督格马梅等人发动军事政变,逮捕了皇太子阿斯法·沃森等一批宫廷显贵,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发表了带有民主色彩的施政纲领。海尔·塞拉西急忙从外国赶回,依靠美国的帮助和仍然支持他的陆军部队(以梅里德少将为首)平息了政变。政变领导人和参加者都被处以极刑或长期监禁。1962年2月16日,皇后孟仑因长期患病去世。自此,海尔·塞拉西的性格更加孤僻乖戾。

1962年11月,海尔·塞拉西强行取消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联邦制,宣布把厄立特里亚变成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由此引发了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

1960年代,埃塞俄比亚的经济严重恶化,民怨沸腾,人民斗争不断。海尔·塞拉西下令对全国新闻、报刊以及大中学校实行严格的“舆论控制”。1961年、1963年和1967年,他又分别动用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工人罢工和学生罢课。1969年,海尔·塞拉西指派军警秘密谋杀了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学生会主席。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埃塞俄比亚的经济、政治形势更加严峻。从1972年起,全国遭受特大旱灾。不久,因缺水、饥饿和瘟疫而死亡的人数达到30多万人,城市有400多万人严重缺粮。物价在一年间飞涨了百分之五十。一部分的统治阶层囤积食物更使农村出现饿死者。苏伊士运河关闭造成的油价高涨,让国民生活陷入危机。1973年的中东石油危机恶化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对原本就脆弱的埃塞俄比亚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海尔·塞拉西对此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反而继续和贵族们沉迷在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中,甚至试图掩盖饥荒的事实,造成国际挞伐。西方记者在报道埃塞俄比亚的状况时称,埃塞俄比亚已经成为了“乞丐的国家”。他们拍下了少数达官富人(包括海尔·塞拉西本人)用金银盘子盛着肉喂养自己的爱狮,同时成群结队骨瘦如柴的饥民云集街头,颠沛流离,到处都是要饭的乞丐。后来这些照片触发了反对海尔·塞拉西的内战。

(20世纪60年代的海尔·塞拉西图册参考资料)

退位而亡

1974年1月初,在南部驻防的一支卫戍部队因缺水缺粮而发生兵变。很快,各地驻军纷纷起义。他们要求提高军饷、改善伙食和服役条件。2月初,斗争浪潮波及城市,知识分子和工人上街示威游行,学生罢课,要求保证最低生活水平和毕业后的就业机会;教师罢教,要求提高工资;出租车司机要求提高收入。皇帝采取了关闭大学的方法企图镇压骚乱,结果适得其反,工会号召全国工人总罢工,农民到处进行夺地和自发夺取地主财产的斗争,城乡处在一片混乱中。

海尔·塞拉西采取各种办法,企图平息事态。他先口头答应提高工资,撤换政府官员;后又答应半年之内颁布新宪法。他宣布将给人民更多的民主权利,然后涉及具体问题时却是措辞含糊其词。同时,他还一再声称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是上帝赐予的,是“不可改变”的。

此时,军队作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已经崛起。下级军官成立了一系列委员会,以此来左右军队。后来。由正规军、警察和地方部队三支力量成立了“协调委员会”。1974年5月,在违背海尔·塞拉西愿望的情况下,军队陆续逮捕了至少200名大臣、达官和将军。“协调委员会”事实上掌握了国家政权。6月28日,爆发海尔·马里亚姆·门格斯图为首的军官领导的革命。同年9月12日,由“协调委员会”组成的临时军政府发布一号文件,宣布永远废黜皇帝,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此后海尔·塞拉西一直被软禁在皇宫里。1975年8月27日,临时军政府宣布海尔·塞拉西当天因病逝世,是年83岁。根据传闻,海尔·塞拉西怀疑是被门格斯图以枕头闷死。在海尔·塞拉西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遗骨下落不明。直到1992年门格斯图政权崩溃后,才在旧宫殿的地下挖出。2000年,被隆重葬于亚的斯亚贝巴的至圣三者大圣堂内。他的石棺上方有一幅巨大壁画,内容就是其接受意大利侵略者投降的历史一幕。

为政举措

政治

海尔·塞拉西称帝后,大力推行改革。1931年,他颁布了埃塞俄比亚有史以来第一部宪法,基本内容为:(1)改革国家机构,建立君主立宪制,废除封建诸侯的权力,成立中央政府,设参议院和众议院,但议院不是选举产生,而是由皇帝“从长期作为亲王、大臣、法官或高级军官替帝国效劳过的贵族中”任命。皇帝有权召开和解散议会,任命大臣,掌握全国行政、立法、军事、外交方面的最高决定权。(2)取消奴隶制度,建立62个地方局。(3)取消远古时代式的调职、升迁政府官员的惯例,建立文官制度。(4)在农村实行初步的土地丈量和土地改革。逐步废除农园主和农民通常用粮食和其他产品缴纳的封建贡赋,代之以有控制的税收。(5)实行监狱管理制度的改革等。宪法确立了海尔·塞拉西的地位和权力,规定建立议会制度,加强司法部门,以及解放奴隶,保护人权等方面的条款。

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组成联邦后,海尔·塞拉西于1955年11月4日颁布《修正宪法》,该《宪法》仍赋予皇帝以主宰一切的地位,在立法、行政和司法方面都能起主导作用。议会仍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皇帝指定,众议员改为普选产生,扩大了议会的权力,包括部分立法权等。皇帝行使或参与立法权有三条途径:(1)议会两院通过的法案公告由皇帝审批发布;(2)议会休会期间发生的紧急情况由皇帝颁布法令;(3)发布命令确定行政部门的组织。这三者是埃塞俄比亚法律的主要立法渊源。

除制订宪法外,海尔·塞拉西在位期间,还颁布和施行了六种法典:即1957年《刑法典》,1960年《民法典》、《商法典》和《海事法典》,1961年《刑事诉讼法典》,1965年《民事诉讼法典》,以上法典均以阿姆哈拉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出版。

经济

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海尔·塞拉西对农民实行放宽政策。1932年颁布赦令,废除“德尔戈”制度。1933年又颁布法律免除农民的欠税,降低农业税和商业税。1935年又颁布赦令,取消了“盖尔巴”制度。

在财政金融方面推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加快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设立了国家银行,发布国家货币。

军事

海尔·塞拉西重视武装部队的建设。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他将军队编制分为皇帝的近卫军和各省自己管辖的军队;省属军队又分为正规军和地方军。在派遣青年军人去法、意、比利时等国学习军事技术同时又聘请外国军事使团训练本国军队。由比利时教官训练皇家近卫军,在1934年建立了一所军事学院,由瑞典军官负责训练。在亚的斯亚贝巴建设了飞机场,成立了一支小型空军,聘请比利时顾问训练飞行员。新实行征兵制保证了兵员的来源。经过几年建设,埃塞俄比亚拥有了一支20多万人的军队。其中的皇家近卫军受过现代化作战的训练,有较强战斗力。

社会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海尔·塞拉西即位后,开展了取消和废除奴隶制残余的活动。1931年,他颁布诏书规 定主人一旦死亡,奴隶即可获得自由。1932年亚的斯亚贝巴成立了“奴隶事务局”,并逐步在各省和主要地区设立了62个分局。这些机构有执法仲裁权,可以释放奴隶也可以处罚违法者。上述这些措施,使获得自由的奴隶人数逐渐有所增加。1933年解放奴隶1027人,一年后增加到3647人。20世纪50年代,埃塞俄比亚彻底废除了奴隶制。

海尔·塞拉西在位期间,还注重发展教育、卫生事业。1951年,他下令创办了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海尔·塞拉西还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电台,后来又办起了报纸,发展了电视。

外交

海尔·塞拉西担任摄政王期间,努力使埃塞俄比亚加入国际联盟,并同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签订和平友好条约。1923年起,他遍访了也门、巴勒斯坦、埃及、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典、意大利、英国、瑞士和希腊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对抗意大利、英国、法国的势力,于是亲近美国与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尔·塞拉西倒向美国,于1953年与美国结成同盟关系。1950年,他派兵参加“联合国军”侵略朝鲜。1960年派出1800名皇家警卫队员参加“联合国军”镇压卢蒙巴领导的刚果独立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下,海尔·塞拉西开始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致力于泛非主义,支持非洲和第三世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是1961年成立的不结盟国家会议的成员国之一。1963年5月,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非洲统一组织成立会议上,海尔·塞拉西当选名誉主席。他还曾以调解人的姿态,对一些非洲独立国家内部的冲突进行斡旋,对促进非洲国家的团结起过积极作用。

1971年10月,海尔·塞拉西到访中国,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毛泽东的接见。

历史评价

意大利记者、作家法拉奇:“……当回想起海尔·塞拉西时,意大利人总是只看到他好的一面,即他过去的功绩。……他们言必夸他具有至高无上的端庄,国王的尊严,绝对的聪明和对夙敌的宽容大量。他们从不说明深受我们之害的这位君主究系何人,除了说他是受害者外,再也不敢对他说东道西。譬如,他是个顽固坚持几世纪来早已变得陈旧腐朽的准则的人。又如,他是一国的专制统治者,而这个国家从未听说过权利和民主这类的字眼。”

英国考古学家迈克尔·克劳德主编《剑桥非洲史·20世纪卷》:“毫无疑问,海尔·塞拉西不只是‘海尔·塞拉西一世’,他也是非洲之角最杰出的政治家,在非洲大陆内外备受关注和尊重。”

中国学者秦晓英在《外国历史名人传-现代部分》“塞拉西一世”条目中称其为“埃塞俄比亚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美国马歇尔·卡文迪什公司出版《二十世纪世界领导人传记百科》:“在很多方面,海尔·塞拉西一世的统治和领导标志着埃塞俄比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他试图加强埃塞俄比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但这些却最终导致了他的倒台。”

人物荣誉

海尔·塞拉西一生获得国内外荣誉众多,现以表格形式展示。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人物争议

关于海尔·赛拉西的死因众说纷纭,现列举主要的三种说法:

有人认为是军事政变首领门格斯图亲自动手杀死海尔·塞拉西,并从其手上夺下了所罗门王的印戒,作为自己统治的法理依据。此后,门格斯图下令将海尔·塞拉西的尸体埋在自己的办公桌下,直到1992年过渡政府取代门格斯图以后,才发现海尔·赛拉西的遗骸。

后世纪念

1967年,为纪念海尔·塞拉西75岁寿辰,埃塞俄比亚发行一枚纪念章。正面图案为埃塞俄比亚历史国徽;背面图案是海尔·塞拉西的头像。1972年,为纪念他诞辰80周年,埃塞俄比亚发行一枚纪念币。正面图案是持杖戴皇冠的狮徽、年号和面值,背面是海尔·塞拉西的头像。

1992年2月16日,海尔·塞拉西的遗骸在在亚的斯亚贝巴原皇宫厕所的地板下面被发现,18日安葬于至圣三者大圣堂。成千上万的埃塞俄比亚人民身着黑衣肃立路旁。塞拉西的孙女和其他前皇室成员参加了安放仪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