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

更新时间:2024-09-12 13:49

三疣梭子蟹是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节肢动物。雄蟹背面茶绿色,雌蟹紫色。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个显著的疣状隆起,额部两侧有1对能转动的带柄复眼;螯足发达,第4对步足指节扁平如桨;腹部扁平,雄蟹腹部呈三角形,雌蟹呈圆形,腹面均为灰白色。寿命为1-3年。

动物学史

1937年日本大岛信夫研究三疣梭子蟹育苗成功,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开展大规模生产性育苗生产,随之进行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恢复。日本在三疣梭子蟹生物学研究、苗种生产、增殖放流技术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日本对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养殖规模也很小。

中国三疣梭子蟹人工工厂化育苗早在1987年在河北省天津市首获成功,进行人工放流;到1992年在河北、福建、江苏、浙江带已有小规模海捕蟹苗养殖试验;到1997年在河北省、山东省日照市、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工厂化人工育苗,进行虾池养殖三疣梭子蟹;2000-2013年,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从中国河北、江苏、浙江、山东等省沿海地区风行全中国。

形态特征

总体特征

三疣梭子蟹个体硕大,最大个体可达1000克,一般为400克,体宽200毫米。三疣梭子蟹的躯体由头、胸、腹三部分及附肢组成。共分20节,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在进化过程中,头部和胸部愈合,称头胸部,具有13对附肢。腹部显著退化,褶贴在头胸部的腹面,俗称“蟹脐”。蟹脐打开后可见中线有一纵行凸起,内有肠道贯通,肛门开口于末端。

头胸特征

三疣梭子蟹的头胸部背面盖着圆方形的骨质背甲,故称头胸甲,又称蟹斗。头胸甲的背面有3个明显的疣状凸起。头胸甲呈茶绿色,腹面呈灰白色,这是三疣梭子蟹为适应海底环境进行自我保护调节形成的。背甲边缘可分为前缘、眼缘、前侧缘、后侧缘和后缘五部分。前缘正中为额部,有4枚齿突,称额齿,额齿中间有3个凹陷,以中间的一个为最深。其底端与后缘中间前的连线就是头胸甲的长度,也代表了体长。左、右前侧缘各有9个锐齿,叫侧齿,其中第一侧齿最大,称角齿或眼齿,这是前缘与前侧缘的交界处。第九侧齿之间的间距为头胸甲的宽度,也代表了三疣梭子蟹的体宽。第一侧齿与前缘齿突之间有一深的凹陷是复眼伸出的地方。背甲后侧缘斜向内侧,后缘与腹部交界,比较平直。其头胸甲第一对步足为特别强大的鰲足,其长节后缘末部有一刺;第二对至第四对步足扁平,指节尖细,适于爬行;末对步足扁宽,指节呈片状。

第一触角:小触角,起嗅觉和触觉的作用,基部有平衡囊。

第二触角:大触角,起触觉作用,基部内侧有触角腺,又叫绿腺,是排泄器;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主要用于摄食。

3对颚足与大颚、小颚协同,用于摄食;第二颚足有足鳃、关节鳃各1对,起呼吸作用螯足又称螯肢,有摄食、挖掘洞穴的作用,在交配时起抱握作用;有1对关节鳃,起呼吸作用。第一、第二、第三对步足用于爬行、清理,第一、第二对各具1枚侧鳃。第四对步足的前节与指节扁平呈桨状。

雄性腹部附肢均已退化,第一、第二腹节的附肢特化为生殖器,第一腹肢为雄性交接器,第二腹肢为雄性附肢雌性腹部有附肢4对,均具刚毛,生殖期卵附在刚毛上发育。

头胸甲中央隆起,额齿后方头胸甲中间部位现出3个凸起,称疣状凸起,三疣梭子蟹由此得名。头胸甲表面还形成不少的凹陷,这些凹陷都是内部肌肉着生之处。头胸甲由于这些凸起和凹陷的存在而形成6个区,并且与其内脏的位置相一致,分为胃区、心区、左右肝区、左右鳃区。

头胸甲不但遮盖上背面,其前端还折入头胸部之下,在三角形口前部的下方,有一条隆起线叫口盖线。在眼眶下有一条眼眶下线,其下方各有一条侧板线。复眼的内侧,横向排列于额下有2对触角,其中第一对较小,第二对较大,分别叫小触角和大触角,触角上生有司感觉作用的感觉毛。第一触角基部各有一个排泄孔,用来排除尿液。两触角都属于头胸部附肢。头胸部的腹面除前端为头胸甲所包被,大部分为腹甲所包被。腹甲通常为白色,有时略带灰白色。腹甲也叫胸板,中间为一四陷的腹甲沟,为腹部贴附之处。腹甲四周密生绒毛。腹甲原分7节,前3节愈合,但节间的痕迹还能清楚地辨认出来。生殖孔开口在腹甲板上,但雌、雄开口位置不同。雌体一对生殖孔开口在愈合后的第三节腹甲内侧上部,孔上有一个三角形的骨质凸起,交配时便于固定雄性交接器。雄体一对生殖孔开口在腹甲最末节。腹甲前端正中部分为口器。口器由1对大颚、2对小颚和3对颚足组成。组成口器的6对附肢,都属于头胸附肢,它们向外叠成,好似6道屏门,互相配合,完成口器的功能,食物必须通过这6道门才能进入食道。

腹甲两侧有左右对称的5对胸足,是三疣梭子蟹运动和捕食的器官。其中第一对胸足特别坚固,呈钳形,具有捕食和防御能力,称螯足,雄蟹的双螯较雌蟹大,且强壮有力。腹面呈灰白色,第一对步足为特别强大的螯足,其长节后缘末部有一刺;第二对至第四对步足扁平,指节尖细;末对步足扁宽,指节呈片状;第三、第四步足扁平,并生有许多刚毛。胸足可分为10节,从胸足基部开始,各节名称分别是底节、基节、座节、长节、腕节、前节和指节,其中指节呈爪状或椭圆的片状。

腹部特征

三疣梭子蟹的腹部已退化为一扁平的片状物,反折紧贴于胸部之下,四周密生绒毛。腹部的形状在幼蟹阶段狭长,略呈三角形,雌、雄无差异。在成长过程中,雌蟹的腹部渐成圆形,称圆脐;雄蟹的腹部成熟后仍为狭长形,称尖脐。圆脐和尖脐是区别雌、雄蟹最显著的标志之一。腹部共分7节,其第一节以横行凸起为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端部分插入头胸甲之下,而后端部分则弯向腹面。打开腹部,可见腹部有一条凸起的肠管。从第一期幼蟹开始,可见腹部侧生附肢即腹肢,腹肢的数量、形状因性别而异,雌性有4对腹肢,生于第二至第五腹节之上,呈双肢形,即自柄部分出内、外两又,分别叫内肢和外肢。内肢上的刚毛细而长,为30-40排,这是产卵时吸附卵粒的地方;外肢刚毛粗而短,有保护腹部卵群的功能。雄性腹肢已退化为交接器,有2对,呈单肢型,生于第一至第二肢节上。第一对交接器已骨质化,呈管状,顶端生有粗短的刚毛,开口于向外弯曲的片状凸起上。其基部开口分为两部分,靠腹甲的一边开口大,并盖以有毛的瓣膜。交配时,雄蟹的阴茎伸入瓣膜内输送精荚,内侧的开口为第二交接器伸入之处。第二对交接器短小,长度为第一对交接器的1/5-1/4,是一实心棍状物,末端为柔软的皮膜部分,上具细毛,茎部膨大,周缘密生绒毛。

栖息环境

在自然界,三疣梭子蟹栖息在近海浅海,栖息在水深10-50米的海区,在10-30米泥沙底质的海区群体最密集。三疣梭子蟹冬季栖息在较深的海底冬眠。三疣梭子蟹属广温性水产动物,其适宜生长水温为17-30℃,最适生长水温为25-28℃,当水温低于6℃时梭子蟹进入冬眠状态。低温致死温度为-1.5℃,高温致死温度为35℃。三疣梭子蟹具广盐性,其适宜生长盐度为10-35‰,最适盐度为25-30‰。三疣梭子蟹耐干能力比较强,在气温20℃时,可露干8小时不死,2-4℃条件下可露干26小时不死。

生活习性

活动

三疣梭子蟹运动活泼,善于游泳,能随波逐流向前游动,又能向左、右迂回游动向前,还能后退。当游泳时头胸部向前下方倾斜,第四对步足举向背后方迅速摆动,激动水流借以前进。三疣梭子蟹游泳速度快,坚持力强,当遇敌时,在其它步足协助下迅速潜入海底,隐于石下或泥沙间。此时体后部埋在沙中,体前部露于沙外,身体与海底成45°倾斜面,保持头部感觉器官露于外方,便于猎取食物或御敌。爬行时,前三对步足指尖着地,缓慢爬行。以一侧步足指尖抓住地面,另侧步足指尖抵住地面伸直推动蟹体以横向前进。蝥足有时举起,有时曲于头胸部下方。最后一对步足有时仍举在背方划动,协助运动。

三疣梭子蟹畏强光,白天多潜伏在海底,夜间则游到水层觅食。三疣梭子蟹白天潜入泥沙中,潜沙时多与底面呈15-45°角,有时仅露出眼和触角,潜入较浅,无钻深洞的能力。夜间游动较为频繁,游动时常将身体倒垂于水中,第五对步足紧贴水面做频频摆动,也常在水层中或贴近水底做不定向水平游动。

洄游

三疣梭子蟹在中国常成群洄游,具有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的习性。春、夏(4-9月)期间,常在3-5米深的浅海,尤其是在港湾或河口附近产卵,冬季移居到10-30米深的海底泥沙里越冬。

渤海三疣梭子蟹是一个地方性种群,越冬后,在4月上、中旬开始生殖洄游,主要游至渤海湾和菜州湾近岸浅水区河口附近产卵;12月初开始越冬洄游,游至渤海深水区蛰伏越冬,越冬期为12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越冬场几乎遍及整个渤海中部20-25米软泥底质的深水区。

东海三疣梭子蟹的活动范围很广,北可达黄海南部的吕泗、大沙渔场,越冬期为1-2月,越冬场有两处,一处在浙江中、南部渔场水深40-60米一带海区,另一处在闽北、闽中沿岸水深25-50米一带海域。春季随水温回升,性成熟个体自南向北,从越冬场向近岸浅海、河口、港湾作生殖洄游。3-4月,福建沿岸水深10-20米海域,4-5月,浙江中、南部沿岸海域,5-6月,舟山和长江口30米以内浅海域等都是三疣梭子蟹的产卵期和产卵场,8-9月,随外海高盐水向北推进,三疣梭子蟹向北游至吕泗、大沙渔场索饵,10月后,随水温下降,外海高盐水向南退却,三疣梭子蟹自北向南洄游,但也有部分群体在浙北近海由内侧浅水区向外侧深水区洄游越冬,11月至翌年2月,向南洄游的三疣梭子蟹进入鱼山、温台等浙南渔场较深海区越冬,另有一部分则进入福建的平潭、惠安、晋江和厦门等近海越冬。

捕食

三疣梭子蟹捕食凶猛、食量大、消化力强,不管是海藻,还是有坚硬外壳的螺、蚌以及鱼、虾、蟹等,它都能巧妙地捕食。三疣梭子蟹捕食时,器官配合严密,第一对触角上有嗅觉感觉毛,用来鉴别食物,用一对鳌足捕获食物,与第二对步足一起捧递至口边,此时口器自行张开,食物先传到第三颚足,再到大颚被咬碎,通过很短的食道送入胃中,再用咀嚼器将食物磨碎成糊状,送入肠内消化吸收。从肛门中取出粪便检查,发现大部分水生维管束植物碎片能被消化。

三疣梭子蟹十分贪吃,水温在10℃以上时胃肠经常处于饱满、半饱满状态。水温在20℃以上时,三疣梭子蟹的摄食强度更是惊人,一夜可连续捕捉数只螺类。三疣梭子蟹饱食后,把多余的营养储藏在肝脏中,刚蜕壳的“软壳蟹”及越冬期间就需用储藏在肝脏中的营养来维持生命。当水温在10℃以下时,很少摄食,降至2-5℃时,数月不进食也不会死亡。

蜕壳

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代谢机能越旺盛,蜕壳次数越多。蜕壳开始的象征,在第四对步足末两节间出现白色和红色纹,在腕节与掌节间亦有白纹出现,不久就开始蜕壳。头胸甲后缘出现条裂缝。裂继逐渐扩大,柔软的蟹体借肌肉的伸缩和身体的蠕动,逐渐外露,足亦从旧壳蜕出,螯肢各节形状差异较大,所以最后从旧壳内蜕出。

蜕壳时蟹静伏,不食不动,完全失去防御能力。此时如被其他蟹发现,可能被吃掉,或因受伤売不能硬化,常引起死亡。壳蜕完后,身体迅速长大。新売在12小时内可形成,两天后即硬化。蜕壳是蟹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所以均选择在石下等安全地方进行。

保护色

三疣梭子蟹真皮层下方有各种色素细胞,当色素细胞伸张时,色素扩散,体色变的深而浓。色素细胞收缩时,体色变的淡而浅。色素细胞的伸缩是由于眼柄中无管腺体分泌物的刺激所引起的。沙质海底的蟹体,多为浅灰绿色,岩礁或海藻间的蟹体,颜色多为深茶绿色。

自截再生

三疣梭子蟹的足自截和再生的能力很强。自截的位置是在足的基节与座节之间的关节处,该处称为自截点,系由两层结缔组织膜组成,血管、神经由此膜穿过,伸向足内。自截后足蜕落,膜封基节伤残面、血管与神经穿过的小孔为小瓣膜所掩盖,防止失血。足自截后一周内基节的自截面上生出一个柔软的透明状几丁质囊,通称为肢芽。二、三周后肢芽发生分节,开始出现上皮、肌肉和神经等组织。当蟹蜕壳以后,肢芽蜕去几丁质襄,形成新足。

分布范围

三疣梭子蟹分布于日本、朝鲜、马来群岛、红海以及中国的黄海、渤海、东海。

繁殖方式

在中国黄海、渤海海域,每年4-10月是三疣梭子蟹的交配繁殖季节。交配时在浅海海底或水上层,雄蟹找到将要蜕壳的雌蟹,附于雌蟹背上互配成对,找到隐蔽处,雄蟹在周边看守,保卫雌蟹。雌蟹蜕壳后张开腹部,露出生殖孔,同时雄蟹亦张开腹部,并用腹部尖端按在雌蟹腹部内侧,一对交接刺插入雌蟹的生殖孔内。雄蟹用前三对步足抱住雌蟹,可持续达1-2天。当雌蟹甲壳逐渐硬化,两蟹才分开。交配后不久,雌蟹即产卵,每个雌蟹能产卵数十万粒,附着在腹肢的绒毛上,中国辽东沿海居民称为“拉花”。一个雌蟹腹部附着的卵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5。此时雌蟹回到浅海一带,卵进行孵化。

三疣梭子蟹幼体发育经历溞状幼体大眼幼体两个阶段,溞状幼体分为四期。当水温为22-25℃时,幼体发育时间为15-18天,其中溞状幼体阶段为10-12天,蜕皮4次,变态为大眼幼体,5-6天后,再蜕皮1次变态为第1期幼蟹。水温在20-31℃范围内,第1期幼蟹发育至性成熟约需3个月,雄蟹蜕壳8-10次,体重达55.5-176.4克,雌蟹蜕壳9-10次,体重达83.0-176.9克。

养殖技术

池塘条件

中国北方养殖选择的池塘面积一般以10-20亩的中、小型池塘为宜,要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小杂鱼虾贝类资源丰富、进排水方便的海区附近的池塘。池深要在5米以上。池子底质以泥沙质较好,池底要铺沙15厘米左右。

准备工作

池塘的清整主要包括池塘的整修和药物清理。池塘的整修在秋末收蟹之后进行,将池水排出,清淤曝晒。清淤前期用泥浆泵抽净,后期用推土机整平,沿池四周留出环沟,沟宽2-4米,低出滩面30-40厘米。曝晒半个月以上,将池底充分氧化,同时维修塘堤、闸、渠等配套设施。为防止和减少三疣梭子蟹互相残杀,在池内设置水泥管、陶管、瓦片、竹筒等隐蔽物。

药物清塘选择睛天进行。放苗前15-25天用80-100千克/亩生石灰或8-12千克/亩漂白粉清塘,杀死害鱼、杂虾及微生物,并改良底质。清池药物最好选择生石灰,因为用生石灰清池能够使池塘淤泥成疏松结构,改善池底的通气条件,加速细菌分解有机质作用,而且碳化钙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等形成缓冲作用,保持水中pH值稳定,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生活。另外,生石灰中含有钙能够增加水质中钙质,这对饵料生物的繁殖和三疣梭子蟹的正常脱壳起到重要作用。养殖池先进水20-30厘米,滩面存水达5厘米以上即可进行药物消毒。消毒时,选择晴天上午9-10时进行,兑水化浆,全池遍洒,淤泥厚处、边角处、环沟处适当多洒。

进水并繁殖饵料生物:清塘半个月以后,就可以开闸进水,为了防止一些有害生物进入池子,可以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海水,池水深度一般保持在80厘米左右,池塘进水后,要施用化肥来培育饵料生物,一般氮肥在1.5千克/亩,磷肥为0.3千克/亩,并且要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

蟹苗放养

来源及选择:蟹苗的来源主要有捕捞天然海区和人工培育两种,苗种的规格一般选择80只/千克较好,要求蟹苗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活力强,软壳率小于10%。

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中旬放养。

水质要求:水温要在18℃以上,日温差要小于8℃,盐度为18-32,酸碱度为7.8-8.6,氨氮含量要小于1毫克/升水体,溶解氧大于5毫克/升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

放养密度:一般80-100只/千克的蟹苗,放养密度应控制在1000-1500只/亩。

日常管理

换水量:从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添水为主,日换水量一般不超过15%,到7月中旬把池水加深到最深水位1.5米以上。7月中旬以后,每隔2天-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左右,维持相对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8月中旬以后,利用大潮进行大排大换,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在50厘米左右。总之,换水原则:好水多换,不好水少换,坏水不换;前期添水,中期小换水,后期大换水。

水质指标测定:梭子蟹在水质不良水域中生活时,很难达到预定的生长效果,为此须作好水质测定、调控工作。

水温的测定:每天上午5点-6点,下午2点-3点各测水温一次。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梭子蟹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最适水温25℃-28℃。

透明度的测定:每天下午2点-3点测一次。根据梭子蟹各个生长时期的不同,为其创造不同的透明度,前期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中期35厘米左右,后期40厘米以上。一个适宜的透明度不仅为梭子蟹提供了暗光隐蔽的环境,减少自残,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屑为增殖的贝类提供充足的饵料,而大量的贝类正是梭子蟹喜食的饵料。

pH值的测定:每天上午5点-6点,下午2点-3点各测一次。海水的值一般在pH8.1左右,梭子蟹适宜值pH7.8-9.0。

盐度测定:在换水前后对盐度各测一次。最适盐度25-30。

溶解氧的测定:每日上午4点-6点,下午4点-6点各测一次,要求溶解氧始终大于5毫克/升。

氨氮及其他营养盐:有条件的可1天一测,没条件的一周一测。氨氮含量较多时,成为梭子蟹的毒害因子,养殖期应控制在0.5毫克/升以下。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的测定:一周一测。硫化氢的浓度不得超过0.01毫克/升,亚硝酸盐的浓度不得超过0.5毫克/升。

三疣梭子蟹对饲料蛋白要求较高。关于投饵量的确定,应根据三疣梭子蟹放养密度,生长时期,个体大小,水温水质状况饵料质量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饵料一定要投在饵料台上,或沿池边投喂,千万不能投到环沟和深水区域,以免饵料剩余浪费污染池底。幼蟹进入养成区后,开始由于贝类饵料充足不需要大量投喂,一般只在夜间投喂少量的人工配合饲料做为补充。此时,需要观察三疣梭子蟹对配合饲料的摄食情况,适当调节投喂量。10天后,开始增加人工配合饲料和廉价贝类的投喂量,实行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如早5点,晚18点、21点、24点各喂一次。综合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如下投喂方法:前期少投,高温期少投,阴雨天少投,脱壳时少投,水质差时少投,蟹多处多投,水质好时多投,适温时多投,脱壳后多投,8月中旬交尾后多投,收获前多投。

观察梭子蟹的活动情况:三疣梭子蟹一般白天很少活动,大都潜伏在池底,夜间出来活动频繁,沿池边觅食。因此,要密切注意阴雨天、雾天、高温闷热天气、低气压台风天气、夜间等容易缺氧时三疣梭子蟹的活动情。一旦发现三疣梭子蟹缺氧上岸,要立即换水,泼洒增氧粉。有增氧机的要及时开机。如果白天发现大量三疣梭子蟹游池,应从两种情况分析,一种可能是饵料投喂不足,另外一种情况很可能是水质和底质有问题。

巡池及建池塘日记档案:凌晨及傍晚巡池是养殖人员的一项基本工作,每日及时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经常检查三疣梭子蟹的摄食情况,注意防逃、防盗。每隔10天-15天测量一次梭子蟹的生长情况,包括背甲长/宽,体重,做好记录,分析长势,及时调整投喂量和调整饵料搭配。

收获操作

收获时间应在秋末,当水温降到15℃以下,三疣梭子蟹不再继续增重时应及时收获。适时起捕三疣梭子蟹,是优质、高效、高产的关键。应根据三疣梭子蟹是否进入膏蟹期,销售价格和天气条件来决定起捕时间。一般起捕时间安排在12月份为佳,下雨天不应起捕。蟹子少量出池时可在夜间用蟹笼或抄网捞取。大量出池时应在闸门固定网笼袋,利用退潮放水,使三疣梭子蟹随流进入笼袋中,当塘内水排到最低时,可用铁耙顺着塘底慢慢耙动。遇到蟹体时小心挑起,用小抄网捞入箩筐或水桶。起捕的三疣梭子蟹要用橡皮筋缚住两只鳌足,以防在箩筐或桶中相互扯咬或外逃。

混养情况

蟹、虾混养模式:中国学者穆占昆等(2001),周志新(2006),刘志明(2007),蒋万钊等(2006),刘宝金等(2001)对三疣梭子蟹与对虾混养进行了初探。这些生产性试验条件缺乏一致性、严密性和规范性,所得的养殖参数的可比性差,养殖效果不稳定。

蟹、贝、虾混养模式:蟹、贝、虾混养的原理:三疣梭子蟹能翻扒池塘底部滩面,清除池塘中的松螺,池塘底部污物经翻扒后进入水体成为藻类繁殖的营养源,并能摄食病弱对虾个体,有利于控制病毒传播,同时,改善对虾的底部栖息条件。总的来说蟹、虾、贝混养是利用它们生理、生态的不同特征进行养殖,同时利用花蛤滤食特点,充分利用蟹、虾残饵、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净化水质,达到相互共生的目的。

病害防治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三疣梭子蟹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主要有以下几种:

病原主要有疽疹病毒及小核糖核酸病毒。多发生在5-10月份,病蟹行动迟钝,呈昏睡状,蟹爪无力,血淋巴变白,肝胰腺脓肿变白,腐烂发臭,死亡较快。此种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①适量换水,用机械增氧;②饵料中加入免疫多糖连续投喂一周。

三疣梭子蟹被细菌感染后,常表现两种症状:①甲壳和附肢等部位凹陷溃烂,如甲壳病;②引起局部组织器宫感染或转为全身性败血症,在整个生活史中都可能受细菌感染而发病,主要有弧菌病及细菌性甲壳病。对细菌性疾病,日常应加强养殖管理,避免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害要及时清除,以防疾病蔓延。养成期要降低养殖密度,提高饵料质量和换水率。对于患病的蟹可全池泼1-2ppm的土霉素治疗,也可在饵料中加入1‰的恩诺沙星连续投喂。

常引起三疣梭子蟹真菌病的病原一般有水霉菌毛霉菌或链壶菌等。此病多由菌种侵入受伤的梭子蟹身体表面所致,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最后死亡。对于真菌性疾病,日常管理时应彻底消灭敌害生物,减少河蟹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病蟹可用5%食盐水溶液浸洗5-10分钟,并用5%碘酒涂抹患处。

多由固着类纤毛虫如聚缩虫、杯体虫或钟形虫等引起。病蟹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最终因无力蜕壳而导致死亡。患病期间可用:①15-20ppm生石灰全池泼洒并更换1-3次病蟹池水;②0.5-1ppm的新洁尔灭与5-10ppm的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其它还有才女虫、阿脑虫及蟹奴等寄生虫病,一般从蟹体表或内脏都能看到虫体,流行季节一般为7-10月份或开春。三疣梭子蟹活动少时易得此类病,一般可用0.5ppm高锰酸钾或0.7ppm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杀灭。

池塘底部有毒气体硫化氢、氨及生物毒素和高浓度用药引起的急性中毒。病蟹背甲后缘胀裂出现假性“脱壳”或三角膜出现红黑泥性异色或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一般要加强水体管理,定期用沸石粉或“氨净”处理底质。发生中毒症状要立即更换池水,换水量为池水的30-50%。营养性脱壳不遂、肝肿大或其他内脏疾病,一般为缺少钙磷或脂肪摄入过多引起,也有因缺乏维生素等引起。因此,平时饲料中应适当添加脱壳素、磷酸二氢钙及各种维生素,可减少此类病害的发生。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三疣梭子蟹是中国海产大型经济蟹类。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在中国国内外享有盛名。由于三疣梭子蟹具有生长快、环境适应能力强、市场价格高、中国国内外价格稳定等特点,使得各地三疣梭子蟹养殖不断升温。成为继对虾、青蟹后又一重要养殖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疣梭子蟹是中国浙江省渔业主导产业品种,也是浙江省科技入户主推养殖品种。三疣梭子蟹养殖是浙江省四大优势产业,浙北是梭子蟹养殖主产业带,仅宁波、舟山就有1.9万多公顷的梭子蟹养殖围塘,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三。

药用价值

三疣梭子蟹是药、补两用的珍品。用之药可作滋补剂,治疗肾亏劳损、神经衰弱、心慌失眠、身体虚弱等消耗性疾病,具有润肺养阴、补脑益智、提高人体免疫力、美容养颜、抗衰老等独特功效,对妇女不孕、产后无乳等疾病也有疗效,经常食用能改善内分泌,增强新陈代谢,降血压、血脂、血糖,抗肿,调节和提高人的记忆力和性功能,促进生长发育,调节性周期,对于治疗更年期体内激素平衡和改善心悸、失眠、头量、心情烦躁等有特效,是男女皆宜的保健品。

营养价值

三疣梭子蟹肉质细嫩,口感清甜,营养丰富。科学家对三疣梭子蟹不同部位的基本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发现蟹肉中蛋白质含量最高,雄性生殖腺次之,雌性生殖腺中蛋白质含量最低;而三者粗脂肪含量顺序正好相反。蟹肉中含有20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中,以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较高。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精氨酸和天冬氨酸。

三疣梭子蟹肌肉中主要的脂类为磷脂,甘油三酯含量最低。三疣梭子蟹可食部分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雌性生殖腺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雄性生殖腺次之,蟹肉最少。三疣梭子蟹可食部分中钙、镁、锌的含量均高于皱纹盘鲍;肌肉中钙和镁的含量高于生殖腺,而雌性生殖腺中锌、铁的含量高于肌肉和雄性生殖腺。

食用价值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赞美三疣梭子蟹的美味。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言“陆珍熊掌烂,海味蟹螯成”,将海蟹螯足与熊掌相提并论。

三疣梭子蟹到了繁殖期,蟹膏、蟹黄肥满、鲜美,蟹肉细腻、清甜。三疣梭子蟹烹饪方法一般是清蒸,将其肉蘸以姜醋汁,别有风味。渔民常挑选肥满的活蟹,将蟹黄剔入碗中,使之经历风吹日晒,制成“蟹黄饼”,风味特佳。中国宁波地区的美食红膏炝蟹,是将膏肥肉腴的鲜蟹用盐、酒腌制而成的。红膏炝蟹腌渍得宜,蟹膏色艳味香、入口即化,蟹肉细腻柔软、咸鲜可口。鲜美的三疣梭子蟹,非常适合与吸味的食材搭配,比如三疣梭子蟹炒年糕。除此之外,三疣梭子蟹还可晒成蟹米、研磨蟹酱、制成罐头等。

食物营养成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