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裸鲤

更新时间:2024-07-13 00:27

青海湖裸鲤,是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裸鲤属鱼类。鱼体呈长形,稍侧扁,吻钝圆。口近端位或亚下位呈蹄形。鱼体表无鳞, 仅在肛门和臀鳍两侧以及肩带部位有稀疏的特化鳞片。鱼体背部呈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则为灰白色或浅黄色,有个别鱼体全身呈浅黄色。又称“湟鱼”。

形态特征

背鳍Ⅲ-7~8;臀鳍Ⅲ-5;胸鳍Ⅰ-17~19;腹鳍Ⅰ-8~1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3~45,内侧24~48。下咽齿2行,3·4~4·3。

体长为体高的4.4~5.4(4.8)倍,为头长的3.3~4.8(3.9)倍,为尾柄长的5.3~7.8(6.7)倍,为尾柄高的9.8~14.2(11.2)倍。头长为吻长的3.2~4.8(3.7)倍,为眼径的4.0~6.7(5.6)倍,为眼间距的2.8~4.1(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8(2.1)倍。

体延长,稍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圆。头锥形。吻钝圆。口亚下位或近端位,口裂呈马蹄形。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无须。眼稍小,侧上位眼间较宽,较圆凸。颏部和颊部的粘液腔发达。体裸露无鳞,肩鳞明显,为2~3行排列不规则的鳞片,臀鳞每列21~32枚,其行列的前端一般可达腹鳍。侧线完全,近直形或在胸鳍起点之后上方稍下弯,后伸入尾柄之正中。

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强壮,其后缘每侧具明显锯齿13~34枚背鳍起点至吻端之距离等于或稍小于其至尾鳍基部之距离。腹鳍起点一般与背鳍第二或第三根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其末端后伸可达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之间距离的1/2处。肛门紧位于臀鳍起点之前。胸鳍末端后伸达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之间距离的2/3至3/4处。臀鳍较长,其末端后伸一般达臀鳍基部后缘至尾鳍基部的2/3至3/4处。尾鳍叉形,约等长,小个体上叶稍尖,下叶略钝,大个体上下叶均钝。性成熟雄性个体的背鳍基底较长其末根不分枝鳍条与其前一根不分枝鳍条之间距扩大,由一皮膜相连臀鳍最末两根分枝鳍条变硬,最末根分枝鳍条分叉明显胸鳍和腹鳍也较雌性个体为长。

下咽骨狭窄,呈弧形,其长度为宽度的2.6~4.0倍下咽齿细圆,顶端尖,稍弯曲,咀嚼面凹入呈匙状。肠管长度为体长的1.6~2.2倍。鳔2室,其后室长度为前室长的2.0~2.6倍。腹膜黑色。

体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侧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少数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微带浅红色或浅灰色,无斑点。繁殖季节性成熟雄性个体的体后部以及臀鳍和尾鳍上都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青海湖裸鲤为冷水性鱼类。喜欢生活在浅水中,也常见于滩边洄水区或大石堆间流水较缓的地方,入冬则潜居于深潭、岩石缝中。适应性强,对生活条件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较小的水塘和较浅的湖边都能生活,在咸淡水里也可生活。幼鱼孵出后,即成群游泳,多集群于河口浅水地区。喜栖息于滩边、大石堆间流水缓慢处、深潭或岩缝中,适应性强,在半咸水(青海湖水盐度为12~13‰)或淡水中均可生活。

生活习性

行为:青海湖裸鲤平时多在湖的浅水区活动觅食,冬季在深水处越冬,度过4~5个月的冰冻期。

食性:青海湖裸鲤是一种广谱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成鱼也常吞食腐烂的植物碎屑、水生昆虫和鱼类。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食性转变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摄食小型浮游动物,第二阶段以大型浮游动物为主,第三阶段(即成休阶段)几乎水体中所有的生物性食物都出现在该鱼的消化道中,这与青海湖饵料缺乏相适应。在进行洄游产卵时,其摄食量大为下降,甚至有较短时间停止摄食。

分布范围

青海湖裸鲤分布于青海湖及其附属河流布哈河、巴哈乌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黑马河、伊尔德马河、倒淌河等。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水一鸟一鱼”生态链中的核心物种,湟鱼数量的增加,对青海湖流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青海湖裸鲤繁殖期在4~8月;成鱼从3、4月开始进行生殖洄游,集群进入青海湖的各附属河流。产卵场主要分布于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和黑马河等淡水河流,以沙砾底为主,处于水流缓慢的河滩段,pH7.2~8.2,水温6.2~17℃。参加产卵活动的最小年龄为3~4龄,主要年龄段为5~7龄。当产卵时,亲鱼(主要是雄鱼)用臀鳍和尾鳍将河底的沙砾扫刮成浅坑,产出的卵多数集于坑中,一般每个坑内有鱼卵100余粒;怀卵量平均为1.62万粒。当水温在13.5~18.0℃时,受精卵经138小时开始孵出仔鱼;幼鱼孵出后即成群游动,常集群于多水草的河口地带和湖汊的浅水区。

人工繁殖

雄亲鱼尾柄和臀鳍出现追星,手感粗糙,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雌亲鱼选择腹部较大、腹壁薄而有弹性、生殖孔红润外突的。用挖卵器挖卵检查,成熟度较好的卵呈椭圆形或圆形,有光泽和弹性,大小整齐,卵核偏位。雌雄亲鱼配组为1:(2~2.5)。在全淡水中采用微流水促进青海湖裸鲤亲鱼的性腺发育。严格控制水温,夏季水温不高于25℃,越冬水温不低于14℃。投喂鲤鱼配合饵料,日投喂4次。通常4月份亲鱼达到性成熟并进入繁殖季节。

产卵池使用直径2~5m的室内圆形池或室外5~10米水泥池,进排水方便。催产药物选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A)。都采用胸鳍基部注射。雌亲鱼分两次注射,第一次用LRH-A0.5~1.0微克;第二次用LRH-A1.0~2.0微克,两次时间间隔为12~24h。雄性亲鱼采用一次注射,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同时进行,剂量为雌鱼的一半。注射后一直用微流水刺激。繁殖条件成熟后,用手轻挤雌亲鱼腹部,使卵自然流出,置于干燥洁净的搪瓷盆中,立即挤入雄亲鱼的精液搅拌均匀,使之结合受精。青海湖裸鲤卵属沉性,微粘,受精后用水洗2~3遍,清除多余精液和污物。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卵径为4微米左右。

将受精卵放入恒温室玻璃钢孵化器内,进行流水孵化。容量250千克左右的玻璃钢可放卵4~5万粒,水温控制在15~18℃,溶氧量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孵化水量和流速的控制以将卵冲起为准,水量控制的原则是保证孵化用水中含有足够的氧气,及时排出产生的代谢废物。及时洗涮滤水纱窗、清除死卵并定期消毒。鱼苗破膜后,则停止用药。卵经过约136小时开始陆续破膜。

养殖技术

苗种培育

刚孵出的鱼苗置于玻璃缸内培育。水深20~30厘米,池内水体保持轻微转动,这样对鱼苗的发育比较有利。后期鱼苗培育转入水泥池,水泥池面积为20平方米左右,水深在30~40厘米。卵黄囊吸收将尽时,每日投喂蛋黄,每万尾每天喂一个煮熟的蛋黄,日投喂5次。第5天后加喂鱼苗专用微粒子混合料和经过严格消毒的轮虫或枝角类。仔鱼的耗氧量大,应加大水流量,随时调节水流,使水中溶氧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仔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及时进行分池,调整密度。

养成驯化

一是及时清理。每3天清理池底一次,清刷排水管滤网,防止污物堵塞。二是合理控制密度。根据鱼体的不同生长阶段及时进行分池。三是进行鱼病防治。清除残饵和死亡鱼苗,防止水质恶化。定期对鱼体进行消毒处理,用1~2%的食盐水洗浴3~4分钟,水泥池每周消毒一次,用二氧化氯按0.2克/立方米泼洒。

青海湖裸鲤成鱼养殖池是单注单排圆角水泥池,面积50~100立方米,水深60~100厘米。上供水、中央底排水,池底有一定坡降,即中低边高,以防交叉污染。水体溶氧控制在5毫克/升以上,控制水温不高于25℃。饵料为全人工配合饲料,青海湖裸鲤和鲤鱼食性相近,只不过其饲料中蛋白含量要比鲤鱼料略高一些。随着鱼体增长,投喂量控制在鱼体的5~10%。投喂次数为每天4次。

疾病防治

症状:斜管虫寄生于鱼苗鳃、皮肤上而致病,病鱼鳃及皮肤产生大量粘液,组织损伤,呼吸困难,鱼体消瘦,体色发黑,从发现病原到鱼苗出现大量死亡约3~4天时间。此病多发生于2厘米左右的仔鱼阶段,流行水温14~18℃,是青海湖裸鲤仔鱼阶段最主要的原生虫疾病。

防治方法:

症状:车轮虫大量寄生于鱼鳃、皮肤、鳍条而致病。病鱼体色发黑,鳃丝肿胀,体表粘液分泌较多、污浊,鱼体消瘦,烦躁不安,狂游,发病时间伴随仔鱼的整个培育过程,随鱼苗放养密度的增加愈趋严重,流行水温10~16℃。

防治方法:

症状:病鱼鳃、体表及鳍上粘液增多,鱼体消瘦、侧游、串游、旋游,死亡率较高。发病初期病鱼体表看不到小白点,将鱼苗压片后放在高倍镜下可见大量胞囊,每个胞囊内有2~3团大小不一的纤毛幼虫,并不时有纤毛幼虫涌出。多由养殖用水不清洁,养殖密度过高引起。

症状:因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使病原菌侵入。发病初期,尾柄处皮肤发白,严重时,病鱼从背鳍基部以后的体表全部变为白色,尾鳍残缺不全或烂掉,身体消瘦,游动困难,一般发病2~3天后大批死亡。此病主要危害5~6厘米的鱼种。

防治方法: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1979年在国务院《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列为中国重要或名贵水生动物,1994年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列入鱼类优先保护物种二级名录,2004年在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物多样性工作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物种。

2024年2月26日,记者从青海省渔业局获悉,通过多年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增加到如今的12.03万吨,青海湖裸鲤从“濒危”物种降为“易危”物种,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资源状况

青海湖渔业是195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的,由于管理不善,捕捞强度过大,导致资源量急剧下降,破坏了青海湖裸鲤群体的自身平衡能力。1973年通过对1958年青海湖裸鲤开发之初到1970年的捕捞量以及渔获物组成的分析发现:产量从1960年最高的28523吨,下降到1970年的4957吨,平均尾重由1962年的0.625千克下降到1971年的0.325千克,青海湖裸鲤的生殖群体已遭到很大破坏,并提出了限制捕捞规格、捕捞数量和捕捞季节等恢复性措施。而1980年对青海湖裸鲤种群数量变动进行统计分析后,认为渔获物个体大小的下降是开发利用的正常现象,并不表明青海湖裸鲤资源的衰退,而且认为青海湖裸鲤有较强的群体补充能力,当时的捕捞强度适合于青海湖的渔业生产,并且提出4800吨的年捕捞量是适合的,能够满足群体补充的需要。

保护措施

1982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第一次对青海湖采取封湖育鱼2年的措施,限产4000吨。1986年11月20日到1989年10月31日第二次对青海湖实行封湖育鱼,在此期间限产2000吨。1990年对封湖前后裸鲤种群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经过封湖青海湖裸鲤的种群数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其平均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仍明显高于1980年,据此认为封湖育鱼有明显成效,对促进资源的回l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繁殖力的提高还是说明青海湖裸鲤资源已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虽经3年的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群体数量仍未达到青海湖生态平衡的自然结构,封湖育鱼的力度还须加大。1994~200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对青海湖实行封湖育鱼,限产700吨,但效果并不明显,裸鲤资源继续衰退,种群结构发生变异,这种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1995年中国水产学会海洋渔业资源专业委员会考察青海湖渔业资源,估算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约为7500吨,平均只有1.74吨/平方千米。从2001年1月1日起,青海省人民政府第四次实施封湖育鱼计划,封湖期为10年,实行零捕捞政策。2001年以来,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运用水下声纳探测系统探测青海湖裸鲤年可捕资源量,表明资源恢复有上升趋势。

主要价值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的捕捞对象,年产量数千吨。肉味鲜美,富有营养,含脂量高达12%,蛋白质占16.14%,一般制成鱼干外运销售,深受群众的喜爱。

食物营养成分

解救放生

2022年1月18日,江西沟派出所合同青海省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水上公安局、共和县农牧业综合执法大队在“151”二郎剑景区附近湖面开展排查工作。排查中,民警与执法大队人员在湖面以北4公里处发现多处非法捕捞冰凿网眼,并在网眼内抽出渔网50余盘,解救并放生青海湖裸鲤1500余尾。

措施成果

2022年6月18日,第十五届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暨观鱼节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开幕,青海各族民众和省内外游客共同参与到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中。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青川致辞中说“全力推动渔业资源恢复和保护工作,青海湖裸鲤资源量恢复到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2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正在形成。”。截至目前,青海省今年已开展增殖放流活动4次,总计放流青海土著鱼类260万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