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卫新河

更新时间:2024-09-12 04:19

漳卫新河,海河支流漳卫南运河山东境内的分洪河道,前身为古黄河河道——鬲津河、四女寺减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治理海河的工程之一,进行了大规模治理,1971年竣工后改称漳卫新河。该河从山东省德州市四女寺村四女寺枢纽起,上接卫运河,沿冀、鲁边界,途径山东省武城县、德州市、宁津县、乐陵市、庆云县、无棣县,河北省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盐山县、海兴县,在无棣县大口河入渤海。河道全长257公里,流域面积3144平方公里。

名称演变

漳卫新河原称鬲津河,或称老黄河故道。古传为禹疏九河之一。清《一统志》载,鬲津河即古黄河之故道。据清《宁津县志》记载:“西汉鬲候其故城在德平县东南十里与宁津接壤为邻,鬲津河位于鬲城和临津(即后来的宁津县)而得名”。

四女寺碱(减)河之称,《无棣县志》《庆云县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始称,《山东省志·水利志》则称始于明代,“1490年(明弘治三年)于四女寺设闸并疏浚后,始称四女寺减河”,系大运河的减水分洪河道。1971年扩大治理后,定名漳卫新河。

干流概况

漳卫新河,上起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枢纽进洪闸,下至无棣县埕口以东大沽河口入海。河道全长,《漳卫南运河志》《山东省志·渔业志》称257公里,《山东省志·水利志》称长244公里(含岔河长43.4公里),其中孟家庄至大沽河海口12公里,河道无堤防,左堤长206.87公里,右堤长243.83公里。它是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右岸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平原、陵城、宁津、乐陵、庆云及滨州市无棣等县(市、区),左岸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和河北省沧州市吴桥、东光、南皮、盐山、海兴等县。漳卫新河前身为四女寺减河,是经历代开挖扩建而成,所以一直保持着人工河道特性。

河口潮沟段称“大口河”,入海口宽达1300米,深处100米,口门有少量拦门沙,有导航灯标。

1971~1976年漳卫新河扩大治理后,从四女寺枢纽工程开始,往下有两个分支,一支从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至吴桥县大王铺,长43.5公里(22.3公里),称为岔河,主槽底宽60米,主槽纵坡1∶10900,堤距350米,设计行洪流量为2000立方米每秒;一支从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至大王铺的老四女寺减河,长53公里,称为老减河,主槽底宽20~35米,主槽纵坡1∶8600,堤距300~500米,设计行洪流量为1500立方米每秒。两支于大王铺汇合,汇合后的河道长160.5公里,主槽底宽70~80米,主槽纵坡1∶8000~1∶9000,堤距400~1000米,设计行洪流量为3500立方米每秒。

堤防断面:顶宽8米,个别段16米,临河坡1:4,背河坡1:3,堤顶超出设计洪水位2米,堤身高度4~7米,超过5米者加有戗台。

岔河上建有七里庄和吴桥蓄水闸,老减河上建有袁桥蓄水闸,合流后的漳卫新河上建有王营盘、前罗寨、庆云蓄水闸和辛集挡潮蓄水闸。

水文特征

流域水文

漳卫新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一般为550~600毫米,是山东省降水量最小的地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一般为30~80毫米,径流深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在卫运河一带年径流深还不到25毫米,是山东省地表水最贫乏的地区。年径流集中在汛期7~10月份,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的85~90%,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倍比为75~151。

该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河流入海口受海潮顶托排水不畅,遇较大暴雨易形成大面积内涝。据建国以来35年资料统计,大涝灾有8次,其中以1961年和1962年涝灾最为严重。60年代末经过大规模治理,防洪排涝能力大大增强。

该区河流多年平均水温为13.5~14.0℃。月平均水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7.0~28.2℃;月平均水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0.5~1.7℃。一般每年12月16日至翌年1月1日河水封冻,2月16~21日解冻开河。多年平均封冻天数为60天左右,最大冰厚0.20~0.30米左右。该区地表水矿化度较高,一般为400~500毫克/升。徒骇河二十里铺闸以下,马颊河大道王闸以下河段,矿化度大于500毫克/升。在徒骇河和马颊河中、下游,已遭受较重污染。

区内河流侵蚀能力较弱,因此侵蚀模数较小。该区河流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0.3~1.2公斤/立方米,为山东省含沙量最小的地区之一。1970年后,由于大量引黄河水灌溉,灌溉尾水排入河内,河流含沙量显著增加,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增加到1.7~2.8公斤/立方米。随着河流含沙量的增加,引黄渠道及各河干、支流造成不同程度的淤积。

河道径流

漳卫新河是人工河道,1971年至1976年扩大治理后,河道设计行洪流量为3500立方米每秒,排涝流量为1250立方米每秒。

其实际流量完全由上游诸闸控制。四女寺枢纽工程设计泄洪流量为3800立方米/秒,其中:南泄洪闸位于减河入口处,设计流量150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2200立方米/秒;北闸位于岔河入口处,设计流量200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2800立方米/秒。漳卫新河的实际流量,按此两闸分洪流量,及下流拦河闸控制所决定。

漳卫新河入海径流量少,年均1.32亿立方米,年际丰枯悬殊,枯水期主要接纳上游德州市的工业、生活废污水,汛期承接河南省及河北省许多市县的工业、生活废污水,水质较差。

1996年8月2日至4日,漳河、卫河流域普降大雨、特大暴雨。漳河流域平均降雨量121毫米,最大降雨量305毫米(匡门口站);卫河流域平均降雨量244毫米,最大降雨量544毫米(土圈站)。无棣县8月5日至11日连降两次大暴雨,平均降雨量264毫米。8月9日漳卫新河洪峰到达无棣县,8月15日洪水达高峰,辛集闸洪峰水位7.25米,实测流量1390立方米/秒,形成自1963年以来漳卫新河最大洪水。

主要支流

右岸支流

宁津新河,起源于漳卫新河右岸的道口引水闸,向东流经道口、虎皮张、宁津镇、时集、后王、柴胡店、孟集等七个乡镇,从孟集乡小岳庄村北东行入乐陵县境(一说陵县孟家闸前)入马颊河,全长39.7公里,流域面积674平方公里,宁津境内长31.6公里,流域面积38.6平方公里。出境过水量104立方米/秒。是宁津县东西贯穿全境的抗旱排涝主要河道。

宁南河,起源于漳卫新河右岸的黄镇引水闸。向东流经保店、张宅、宁津镇、柴胡店、尤集等五个乡镇,与青积务干沟相接,北流入宁津新河后再入马颊河,全长33.58公里,流域面积136.5平方公里,过水流量为24.1立方米/秒。为宁津南部的排灌两用河。

宁北河,起源于漳卫新河右岸梳头李庄闸,向东流经道口、刘营伍、大柳、后魏、长官五个乡镇,由长官镇北的 庄分两个出口入漳卫新河。一是由果子赵引排闸入河,一是由小高庄东北簸箕武闸入河,全长34.2公里,流域面积91.9平方公里,入口过流量31立方米/秒。是宁津北部主要的排水和引水河道。另有引黄干渠,自城南朱家河向北至宁津新河,全长10公里,过流量为18立方米/秒。张西干沟,起源于漳卫新河右岸张鳌引水闸,向东经张鳌、西塘、大曹、保店、小店等与引黄干渠相连,全长30公里。过水流量为3立方米/秒。

跃丰河,于1958年开挖,以“大跃进”,夺取农业大丰收而命名。该河北起漳卫新河,沿水晶官庄、何吕王、新法李、袁家、宁寨、曹寨、杨盘、贾家、王木腿、范屯等村,在孟家(闸前)穿马颊河向南,经徐三堡、刘古堂、聊官场、郭寺、后位、前后靳,在商河县破李村与德惠新河相通,是纵贯乐陵西部南北水利大动脉。全长42.48公里。建桥24座,涵闸8座,扬水站16处。 跃丰河的开挖,于1958年4月10日组织测量,由乐陵、商河、阳信三县7万多名民工,4月底开始施工,45天完成。动土440万方,用工日113.5万个。首次开挖后的河底宽20—45米,堤顶宽4米,槽深3.5米。后分别在1969年和1970年冬,1971年春进行扩大治理。1979年、1980年对中段、南段再次治理。设计流量35立方米/秒。

漳卫新河岔河,岔河为四女寺减河的重要泄洪人工渠道。为加强漳卫河流域防洪能力,保证冀、鲁广大地区和津浦铁路安全,解除洪水对天津市威胁,水电部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决定开挖漳卫新河工程,要求四女寺泄洪闸下减洪流量达到3500立方米/秒,在超标准洪水的情况下,强迫行洪5000立方米/秒。为此,一要扩大治理四女寺减河,使四女寺至大王铺段减洪流量由原1180立方米/秒达到1500立方米/秒;二要在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与节制闸之间增建北进洪闸,其下另辟岔河,承泻洪水能力2000立方米/秒,排涝780立方米/秒。岔河河线循老减河左侧钩盘河开挖,于河北省吴桥县大王铺汇入原减河,全长43.4公里。岔河开挖工程于1971年10月动工,1972年春,完成主河道开挖任务。德州市区一段河道,自四女寺北进洪闸至田陇庄出境共22公里。

六五河,开挖于1965年,故名六五河。上自卫运河土龙头大闸起,由西南向东北沿陈公堤而下。流经郑保屯、双庙、宋楼、城关、李楼、郭寨、后屯、新盛店、苏留庄、左王庄10个乡镇,在苏留庄镇范窑村北出境入武城县。县境内长48.6公里,流域面积620平方公里。六五河上游底宽10米,下游宽32米,形成上窄下宽流梯型河道。

六五河纵贯南北,是夏津县的骨干排涝河道。它于后屯前和六马河交汇,如洪水过大可由六马河分洪入马颊河,以防下游洪水顶托,造成横溢。六五河沟通卫运河与马颊河,为排灌两用河道。遇旱可引卫运河水东流,又能引马颊河水西灌。根据排灌蓄的要求,在范楼、王庄、北铺店、范窑兴建了4座节制闸。汛后关闸蓄水,成为竹节水库,以备冬春灌溉,成为排、灌、蓄三用河道。六五河纵坡较大,流水畅快,河底低于其他排灌沟渠,可排碱、洗碱,是根除夏津旱、涝、碱三害的基础河道。

六五河起源于一条自然排水沟,1956年开挖,当时称五六大沟,后经数次扩大治理,于1965年与青年渠全线打通。为纪念此河全面胜利竣工,由原中共德州地委书记李振命名为“六五河”。

旧城河,是1957年冬,为发展引卫灌溉开辟的一条河道。从卫运河吕洼村北引出,到杨庄以南走莲花池沟,入沙河折向北去至龙湾。1961年夏津、武城分县后,从杨庄改道奔石官屯,过沙河到辛王庄入六五河,长29.5公里,流域面积217.1平方公里。过水断面按引水40秒立米的标准开挖,底宽10米。

该河入六五河下行8公里,在李邦彦节制闸上分出一股,穿越陈公堤,经苏庄、马言庄,到平原县小王庄入马颊河,全长15.5公里,武城境内长5.2公里,底宽10米。1967年施工,习惯称谓堤上旧城河。六五河排涝不畅时可向马颊河相机调水,旱季用其引黄河水,除灌溉两岸十万亩作物外,还供给六五河流域的农田用水。

六六河,是1966年开辟的恩县洼滞洪区南界河。起于王小屯,向东行经果里、刘庄,到李邦彦闸下入六五河,长18.6公里。控制旧城河以北153.4平方公里,排涝流量为39.1秒立米,左侧滩地附有地上渠和林带,总宽50米。沿途建成国营沙东排扬水站等10余处提水设施,灌溉75000亩。

青年河,原系青年分干渠的一条支渠,1965年六五河形成后,遂定名为青年河。青年河开挖于1958年,位于县境北部偏西,上起于六五河左岸范楼村北,向北流经双庙、李楼、田庄,新盛店、左王庄5个乡镇,13个村庄,纵贯拐尔庄大洼,在尤王庄入六五河,全长26.6公里,流域面积116.3平方公里。从首至尾均为两岸弃土。河底上游宽4米,下游宽13米,为排、灌、蓄三用河道。河道上建李楼、马辛庄、北马庄、陈屯4座节制闸,控制水位,分节蓄水;并在新盛店、小辛庄等处建有7座桥涵。青年河可将卫运河、马颊河两河之水引入,以灌溉两岸农田。

七一河,原名七一渠,开挖于1960年夏,1971年扩大治理时,改名为七一河。七一河属六五河南支,系排灌两用河道。上起于卫运河白庄闸,东经白庄、九营两村转向东南,经过赵沟沿陈公堤而下,从许堤向北,在范楼东与六五河交汇,全长21公里,流域面积115.3平方公里。在祁庄、任堤建有两座节制闸,以控制水位和分节蓄水;并建有白庄、刘芦、赵沟、李文庄等10座桥涵。

六马河,始挖于1973年,历经7次施工,于1975年竣工。东起马颊河西岸牟庄闸,向西穿过雷集、后屯两个乡,在前后屯之间与六五河相连。全长12公里,流域面积106平方公里。东西走向,河道顺直、河段属砂质土、河底在一个高度上,均为平底,底宽10米,不分上下游,流水方向不受西顺东逆的束缚。六五河为排灌两用河道,是本县东水西调的主要河道。有的河段河坡坍塌,水土流失较重。

漳马河,位于庆云县的西部,北通漳卫新河,南通马颊河,故称漳马河,长10公里。因为这条河道地势较高,往东行水纵坡较大,所以通过马西干渠、甄家洼干渠和范官引水沟,它的流域面积,可以控制庆云县西北部的七个公社。

沟泮河,在庆云县境的西北部,是一条古旧河道,过去名称不一,后改称为沟泮河。从宁津、乐陵县流入本县境,经傅兴宇、坊子、姚家、邓集、史家阁、汾水杨、屠户崔、雹泉庙等村入后张涵洞,注入漳卫新河。该河已无堤,宽约一百五十米,深约二、三米,在境内长约十公里。1958年前,它是乐陵县东部和庆云县西北部的排水道之一。自从1958年开挖了四南干渠后,乐陵县客水改从傅兴宇村注入四南干渠。庆云境内的这条老河道,遂即只起排泄本县之沥水的作用。

猪龙河,也是庆云县西北部的古河道。上游分两支,都从乐陵流入本县境。由于乐陵县利用南支古道(从王猛村起)开了一条排水沟,所以南支也叫王猛沟。南北两支流到本县杨钦赐汇合,东行经过后于、赵蜡台、王古全等村,流入西窑涵洞,汇于漳卫新河。该河无堤,宽约二百米,深度二至三米,在本县境长约四公里,平时无水,只在雨季能起排沥作用。

跃进沟,是连通漳卫、马颊两河的一条排灌沟,西端起于大道王的马西干渠,东北端到小刘庄通入漳卫新河。渠道规格:底宽4米,深度4米,边坡1:2.5,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124平方公里。

左岸支流

漳卫新河左岸为其与宣惠河之间的狭长地带,流域狭小,仅有少量沟通宣惠河与新河的排涝渠道,主要有:

治理变迁

漳卫新河的前身是四女寺减河。四女寺减河又是在鬲津河的河道基础上开挖的。治理鬲津河有志书记载者,清《武定府志》载:“唐永徽元年(654年)命沧州刺史薛大鼎开鬲津河。”

四女寺村,原属山东省恩县,后属山东省武城县,又名四女树,位于德州以南约10公里。早在明永乐5年(公元1407年),尚书宋礼就曾建议:“整个卫河两岸地势低洼,若不纵观全河,分析上下游形势,只是一味地筑堤防洪,恐怕劳而无功,还要溃决。应当在德州城西北开一小渠,将运河洪水泄入老黄河,然后入诲。”这是在南运河上开挖减河,分减运河洪水较早的论述。

四女寺减河的下段大致利用了当时的旧黄河(即鬲津河),而减河上口则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最初的减河口在德州西北。明永乐10年(公元1412年),宋礼受命治卫,夏天,吴桥、东光、兴济、交河至天津一线雨水很大,卫河(即南运河)多处决口,灾情严重。秋后开始挑挖四女寺减河。自减河上口到旧黄河仅6公里,其中2.5公里旧有沟渠,2.5公里系古路,1公里系平地,因此开挖也不困难。开挖后的四女寺减河全长228.5公里,东北流经吴桥、宁津、乐陵、庆云、无棣、自大沽河口入海。

明弘治3年(公元1490年)白昂凿小河十二道,四女寺减河的上口可能在这时移到了四女寺镇,并置闸控泄洪水,但这座闸很快废弃了。《引水金监》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四女寺废河、闸、引水入鬲津,经乐陵以入海。”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年),再建减水闸。清初,四女寺减河“淤塞己平”,“闸座废坏不修”,因此山东、直隶一带运河经常泛滥。康熙年间,张伯行曾建议修复四女寺减水闸及引河,但引河早已淤平,河道已为百姓佃种,修复工程浩大,实施困难。至康熙44年(公元1705年),四女寺水闸重建,不久又淤废。雍正4年(公元1726年)至8年(公元1730年),断断续续对四女寺减河疏浚,并在雍正8年,将原减水闸改建为滚水坝,“宽八丈,坝脊高河底一丈一尺。”

清乾隆六年(1742年)知县孙寯详请动帑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九两,通身挑浚鬲津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挑浚沟章寨、中官庄、罗家寨、西辛庄、杨家庄、荣家庄、小李庄、郑家桥、蔡家庄、萧家庄、三间堂等处淤浅,两岸堤埝俱经加高培厚。”乾隆27年(公元1763年),因泄水不畅,将坝展宽13.3米,落底0.52米。乾隆28年(公元1764年),再次展宽40米,共计10孔,各孔间有矶,心(消力墩)。

四女寺减河在明、清两代曾多次维修,但主要精力都集中河头的滚水坝工程,有效的维修也只限于上游5公里余长的引河,其下游200公里余河道不设堤防,河水漫流,起不到减河作用。一旦分洪,下游一片汪洋。光绪年间,全部淤废。减河“入口处虽有砌石之溢流堰残迹,但淤塞几乎不能应用,河身亦变成旱田而无减河之价值。”1924年曾泄洪水,6月间最大流量仅6立方米/秒。

1933年《山东省建设厅公报177期》载:“省建设厅厅长张洪烈令乐陵县县长对道路桥涵、电话、凿井、河渠赶拟计划及预算呈核,呈厅核准仰赶速施工。”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四女寺减河治理。1955年重新疏浚,采取临时防洪措施,分泄流量达55立方米/秒;1956年再次治理,挖河、筑堤206公里,分洪流量达400立方米/秒;1957~1958年又一次治理,兴建了四女寺枢纽,沿河修建30座木桥,挖河、筑坡,完成土方41210000立方米,分洪流量达850立方米/秒,校核达1230立方米/秒,为抗御1963年洪水做出了贡献。

更大规模的治理是1971~1976年的漳卫河中下游扩大治理,从四女寺至吴桥县大王铺新辟一条岔河,基本沿原金钩盘河的故道,全长44.4公里,分洪流量2000立方米/秒,将原四女寺减河扩挖、筑堤,把木桥全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兴建了6座拦河蓄水闸,使全河行洪能力达3500立方米/秒,并将四女寺减河更名为漳卫新河。

涵闸工程

四女寺枢纽,位于武城县四女寺村东北卫运河、漳卫新河和南运河的衔接处。兴建于1957年11月至1958年5月,由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设计,水利部第六机械工程总队施工,完成节制闸、南进洪闸、船闸和电站土建工程。1972年-1973年7月,进行扩建、改建,新建北进洪闸,兄弟灌区放水洞;改建南进洪闸、节制闸、船闸。由水电部海河勘测设计院设计,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建工处施工。1957-1958年枢纽初建时,完成钢筋混凝土3.9万立方米,砌石3.7万立方米,投资901万元。扩建改建工程完成土方195万立方米,砌石3.9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混凝土2.7万立方米,投资1045万元。 现枢纽工程由南、北进洪闸、节制闸、船闸、兄弟灌区引水涵洞几部分组成。电站部分,1972年扩建时已拆除。 南进洪闸位于卫运河与漳卫新河尾首相接处,钢筋混凝土开敞式结构,共12孔,每孔净宽10米,弧形钢板闸门,高5.5米,机架桥装有人力、电动两用卷扬式启闭机。闸顶下游端公路桥面宽7米。设计过闸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

漳卫新河上修建了袁桥、罗寨、辛集3座大型拦河闸及七里庄、吴桥、王营盘、庆云4座中型拦河闸(后3座系河北省修建)。可蓄水0.9亿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177万亩。

漳卫新河在扩大治理中修建的拦河蓄水闸,按上下游顺序,为:

七里庄蓄水闸(七里庄岔河节制闸),位于漳卫新河岔河段、河道桩号16+400米处,上距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16.4公里,山东省德州市七里庄附近。该闸14孔,每孔净宽3.9米,墩厚0.8米,闸门高3.5米,为平板翻转平卧钢丝网混凝土闸门。该闸由德州地区水利局水利队设计,德州地区水利局安装队施工,1972年秋开工,1973年10月竣工。建成后,通过运行,又于1979年改建,同年完工。最大蓄水量3250000立方米。由德州市德城区水利局管理。因德州市城区严重缺乏生活用水,每年靠多次引黄来供给,而七里庄闸则主要是拦蓄引黄水,也在汛末栏蓄一部分卫运河下泄的河道迳流。

袁桥蓄水闸,位于漳卫新河老减河段,河道中心桩号25+526米处,上距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25.5公里。东邻德州市德城区袁桥村。全闸五孔,每孔净宽10米,墩厚1.2米,闸门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门高6.1米,在闸的上游建一公路桥,桥面净宽7米。该闸由山东省根治海河指挥部设计,陵县水利局施工,1972年10月动工,1973年8月竣工。工程竣工后,先由陵县水利局代管,直至1976年9月正式交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管理,1980年后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管理,建袁桥闸管理所。该闸最大蓄水量12×106立方米。为德州市德城区引黄河水的控制性工程,也承泄上游洪水。

吴桥蓄水闸,位于吴桥县城关镇以南0.75公里漳卫新河岔河段,上距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37公里。该闸共8孔,每孔净宽8.0米;闸门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门高5.1米及4.1米。设固定油压启闭机,为漳卫新河各蓄水闸中唯一油压启闭的闸门。闸上游侧建超洪公路桥一座。该闸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设计,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工程队施工,1971年8月初开工,1972年11月竣工。竣工后由吴桥县水利局代管。1976年9月由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管理。1980年后由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设吴桥闸管所管理。该闸最大蓄水量约1×107立方米。

王营盘蓄水闸,位于河北省东光县王营盘村附近,漳卫新河河道中心桩号62+270米处。该闸共12孔,其中有10个中孔2个边孔,每孔净宽8米,中墩厚1.0米,边孔缝墩厚1.6米;闸门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闸门高中孔6.5米,边孔4.9米。闸室上游侧建漫水生产桥一座。该闸由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设计,河北省海河工程局三队施工。1973年3月动工,当年9月1日全部竣工。建成后由东光县水利局代管。1976年由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管理,1980年以后由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管理,建有王营盘闸管所。该闸最大蓄水量为18×106立方米。

罗寨蓄水闸,位于河北省南皮县前罗寨村南,山东省乐陵市大孙乡吴官庄村北,河道中心桩号为95+550米处。该闸共9孔,每孔净宽10米,墩厚1.2米;闸门高6米,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闸上游侧建漫水桥一座。该闸由山东省根治海河指挥部设计,德州地区水利局安装队施工,1979年6月开工,1980年11月底竣工。1980年12月26~28日,由山东省根治海河指挥部主持验收,随后交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管理,建有罗塞闸管所。该闸最大蓄水量为166×105立方米。

庆云蓄水闸,位于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西南,山东省庆云县西窑村北,河道中心桩号132十l00米处。该闸共13孔,每孔净宽8.0米,墩厚1.2米,闸门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中孔门高7.0米,边孔为4米。闸上游侧建有超洪公路桥一座。该闸由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设计大队设计,河北省盐山县漳卫新河桥闸指挥部和河北省水利施工三队负责施工。1971年开工,1973年完工,1973年由沧州地区根治海河指挥部组织验收,交盐山县水利局代管。1976年10月由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接管。1980年由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管理,建有庆云闸管理所。该闸最大蓄水量为22×106立方米。

辛集挡潮蓄水闸,是漳卫新河最下游一座拦河闸。距挡潮堤约25公里,挡潮堤外则为渤海海滩。该闸右岸为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左岸为河北省海兴县辛集镇,闸址所在河道中心桩号为165+120米处。无棣、海兴两县地处滨海,淡水缺乏,兴建此闸,主要作用是挡海潮,拦蓄河道径流,解决沿河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该闸共12孔,每孔净宽10米,墩厚1.2米,闸门高6.5米,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闸上游建有超洪公路桥一座。该闸由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勘测设计院设计,山东省惠民地区水利局安装队施工。1971年10月开工,1973年竣工。随后由山东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管理,1976年交水电部第十三工程局河道分局管理,1980年后由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无橡管理段直接管理。该闸最大蓄水量为12×106立方米。

在200公里的泄洪河道上,建了七个“平原水库”,蓄水量除七里庄拦河闸外,均在1×107立方米以上,这在其他河道上也是少见的。这些拦河闸自1984~1995年12年间,共向沿河两岸提供用水约9×108立方米,为两岸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灌区工程

牟庄灌区。1980年6月建牟庄扬水站,1984年扩建为10个机组,控制灌溉面积41.6万亩。可使12个乡镇受益,总投资115万元,按照灌区范围分4个轮灌区:北铺店闸下为第一轮灌区,包括新盛店、苏留庄、左王庄3乡镇六五河以西的村庄,配套二级、三级扬水站7处,装机11台,1019马力;北铺店闸上横河青年河流域为第二轮灌区,包括田庄、西李官屯、李楼3乡,建二级扬水站3处,装机5台910马力,电机3台190千瓦;王庄闸上、六五河上游为第三轮灌区,包括夏津镇、栾庄、宋楼、双庙四乡镇,建二级、三级扬水站9处,装机26台1139马力;六马河沿岸为第四轮灌区,包括后屯、雷集两乡,建二级扬水站8处,装机12台1026马力,该站灌溉效益显著。

范楼电灌区。1974年6月在六五河建成国营电灌站,装机100千瓦电机2台。灌区范围南到七一河北岸,北至椅子张庄,西至吴庄,包括双庙、李楼两乡9个村庄。设计灌溉1.5万亩。由于水源不足,渠系不配套,发挥效益较差。1980年3月交双庙公社管理。

王庄二级扬水灌区。该站位于夏津镇王庄村北六五河上。1982年9月建,投资28万元,装6160柴油机2台,80千瓦电机2台,控制灌溉面积10万亩,将六五河水逆流上送,供栾庄、宋楼、夏津三乡镇用水,效益发挥较好。

蒋寨灌区。北站1972年3月初建于城西北角六五河,1978年迁至蒋寨村北城栾干沟,1985年扩建,装6160柴油机1台,100千瓦电动机2台,80千瓦电动机2台,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既可用陶桥、牟庄灌区送来的运河水,又可用土龙头引来的运河水,自扩建后,由栾庄乡管理,控制栾庄乡全部耕地。

报效屯灌区。1983年10月,苏留庄公社在报效屯六五河东岸投资11万元建成社营站。装6160柴油机1台,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该站对苏留庄镇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效益。

北铺店灌区。1975年后屯公社在北铺店西南六五河东岸建社营站。原为引卫运河一级站,亦是牟庄灌区二级站。投资15万元,装50马力柴油机1台,110千瓦电动机1台。1983年10月扩建,改装为6160柴油机1台,110千瓦电动机1台,控制灌溉面积1.5万亩,水源条件好,充分发挥了灌溉效益。

唐堤灌区。1981年李楼公社在唐堤东1公里六五河西岸始建社营站,投资10万元。装135马力柴油机1台,55千瓦电动机1台。1983年10月,李楼公社自筹资金4万元扩建,增90马力柴油机2台。既可用卫运河水,又可用马颊河水,灌溉面积3万亩,基本满足李楼乡农田用水。

前籽粒屯灌区。1985年8月郭寨乡在前籽粒屯西六五河东岸建乡营站。总投资1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万元,装135马力柴油机1台,155千瓦电动机1台,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该站地理条件优越,水源比较充足,基本解决了郭寨乡用水。

港口码头

滨州港鲁北港区,位于漳卫新河的入海口——大口河,地属无棣县。该港区有1000吨级泊位2个,1994年建成投产,1个为沙、石料进口泊位,1个为焦煤、原盐出口泊位,码头岸线长60米,年设计吞吐能力100万吨。

水沟码头,位于漳卫新河东岸,车网城盐区水沟堡西,建于1980年,为原盐外运专用码头。有1000吨级泊位1个,年吞吐能力20万吨。

黄骅港,位于漳卫新河入海口大口河左岸,199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工建设,总投资100多亿元,工程分三期建设,一期建成两个5万吨级和一个3.5万吨级泊位,年吞吐量3500万吨;二期建设一个10万吨级泊位和两个5万吨级泊位,年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三期建设达到年吞吐量1亿吨。

工程效益

泄洪排涝。1973年四女寺枢纽工程竣工后,漳卫河绝大部分洪水分泄至漳卫新河(原四女寺减河)入海,免除了洪水对津浦铁路、天津市、德州市和南运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同时对发展航运、灌溉和相机排泄恩县洼沥水等均起到良好作用。

拦洪蓄水。在200公里的泄洪河道上,建了七个“平原水库”,蓄水量除七里庄拦河闸外,均在1×107立方米以上,这在其他河道上也是少见的。这些拦河闸自1984~1995年12年间,共向沿河两岸提供用水约9×108立方米,为两岸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