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河

更新时间:2024-01-23 00:32

濠河,安徽境内河流,发源于凤阳凤阳山北麓,河道全长56公里。

干流情况

濠河,唐元和三年(808年)改豪河为濠河,改豪州为濠州。

有东西两源,皆发源于凤阳山北麓,自南向北,横贯本县中部,至临淮关入淮河,为境内最大的河流,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621平方公里。

东源出自濠矿山泉水,因山中有石穴出钟乳石,又名钟乳山,今为白云山,濠河由此而得名。濠矿山泉水众多,以玉蟹泉、南泉、北泉、西泉、森泉、八卦泉、朱石泉等水量较大,终年不断,这些泉水组成濠河的源头,与青山各来水相汇于王二桥(今为王家桥),向北经北湾、殷涧乡、亮岗乡在岔口东南部与西源汇合,长14公里。

西源出自离山东麓玉女潭,汇合牛背、马跑、木龙、洪洞沟、大涧、普搓、柳泉、灵泉、凉泉等溪水,北出射子口,向东经邬岗、叹儿湾、周圩、大庙、亮岗等地与东源汇合,长18公里。

东源与西源汇合后向北约10多公里经大通桥,再北流4公里,在独山口西纳来自府城周围各沟桥水,该水又名独山新河,由清乾隆三年(1738年)知府杨毓健修竣,夏秋季节濠河受淮河水顶托,可通3至5吨小木船至府城,冬春季节则不通航。河水连续北流4公里,进入临淮关又北行1公里,穿铁路大桥、濠梁桥,在广运桥旧址注入淮河。

濠河河道弯曲,流水不畅。自河源至亮岗为上游,水面宽1—10米,河槽深切5—8米,比降0.14‰;自亮岗至陈家湾为中游,地形为高低起伏的岗地,河面宽10—20米,比降减少为0.02‰;自陈家湾至临淮关为下游,地形为宽阔的冲积平原,河面宽30—50米,比降0.12‰,两岸筑有河堤,长8.5公里,宽1.5—2.0米,高程21.5米,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保护农田3.6万亩,人口2万,1975年曾将原河道截弯取直、拓宽河床,开挖新河约8公里,比较有效地提高了濠河的防洪能力。1956年西源在射子口建官沟水库,可灌5.45万亩;1958年东源在山陈家建凤阳山水库,可灌7万亩。濠河入淮水量每年平均9808万立方米。

濠河发源于凤阳凤阳山北麓,河道全长56公里。高陈家以上分两支,以东支为正源,河道全长56公里,流域面积626平方公里。流域范围:西界天河,西南与窑河、洛河为邻,东南临池河水系,东与小溪河接壤,北抵淮河,以低山、丘陵为主。东支为濠河上游,分岔很多,源出狼窝山(海拔340米)、大金山(332米)、团山(277米)、三山(228米)诸山以北。在山陈家建有凤阳山水库,控制诸源来水,控制面积146平方公里,出库后河道西北流,至高陈家南,左纳一小支,稍下与西支唐河相汇。西支称唐河,源出狼窝山北麓,河道西北流,自金条湾经岱庄村,于司王营注入官沟水库,大坝在黄庄,控制面积83平方公里;出库后,河道折东流,经叹儿湾至高陈家汇入东支。两支汇口以下合流,经杜涧、陆家岗,折东北流;过陈家湾至临淮关,于镇东注入淮河。  濠河下游地势低洼,称濠河洼,洼底高程14.0米。淮河临淮关计划洪水位21.45米时,洼地容积1.62亿立方米,水面积44.8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1954年淮河临淮关洪水位最高,7月31日达21.38米;1966年11月6日最低,为10.33米。

主要支流

西支称唐河,源出狼窝山北麓,河道西北流,自金条湾经岱庄村,于司王营注入官沟水库,大坝在黄庄,控制面积83平方公里;出库后,河道折东流,经叹儿湾至高陈家汇入东支。

流域概况

濠河所在地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全国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县。凤阳,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北濒淮河与五河县相望,东、南部与嘉山县、定远县毗连,西部和西北部与淮南市、蚌埠市接壤。东西长74.64公里,南北宽49.6公里,面积1949.5平方公里。凤阳县境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为钟离子国,后有钟离、蚕富、燕(yān)、中立等县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中立县为临淮县。洪武七年,割临淮县四个乡设置凤阳县。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中部为倾降平缓的岗丘,北部为沿淮冲积平原。海拔一般为15—17米。境内最大湖泊是花园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约30平方公里。最高山峰为狼窝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经县境北部52.5公里,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桥河、濠河、天河、窑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河网密度0.19公里/平方公里。

凤阳物产丰富,盛产稻、麦,玉米、山芋、豆类等也有大面积种植,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经济作物有大豆、花生、芝麻、油菜、烤烟。烟草种植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著名的三大产烟区之一。花园湖螃蟹最为出名。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因钟离地枕豪水,钟离郡改称豪州。大业三年,改豪州为钟离郡。隋末,为杜伏威的属地,改钟离郡为豪州。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降唐后,钟离县属淮南道豪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豪州为钟离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豪州。唐元和三年(808年)改豪河为濠河,改豪州为濠州。直至明代改为凤阳。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濠河河道弯曲,因流沙淤塞,水流不畅,尤其上游河道窄狭蜿蜒曲折,随地形变化而流,1965年一场大暴雨,林桥附近几个村受灾,1975年大汛后,县委动员全县民工疏通河道,截弯取直,拓宽河床,开挖新河道8公里,西岸修筑圩堤。濠河西岸原来只有老塘湖、四湾几个小圩,堤顶高程不到10米,洪汛一到,一片汪洋。1982年大汛,县委重视圩堤建设,大抓修圩保田,堤顶高程增高到21.5米。

水库

官沟水库 位于邬岗乡境内的老唐河上游,1956年3月动工兴建,次年9月竣工,1958年4月发挥灌溉效益。

官沟水库 由省水利厅勘测、规划、设计,1955年9月经省计委批准施工。原设计标准是50年设计300年校核,校核洪水位为69米,坝顶高程为70米,顶宽6米,坝长310米,兴利水位65.1米,兴利库容1400万立方米,库容系数为72.5%。由于设计库容小,调节性能差,溢洪频繁。为了充分发挥效益,提高水库蓄水量,1973年进行扩建,于1975年完工。扩建后水库抬高了蓄水位。泄洪闸关闭后,兴利水位达67米,相应库容为2200万立方米,总库容6450万立方米。

大坝。顶长560米,最大坝高26米、宽5米、坝顶高程74米,另加1.2米高的防浪墙。大坝为粘土斜墙砂砾坝,迎水面以砌块石护坡,斜墙与砂砾之间设反滤。防浪墙顶不仅可适应最高洪水位风浪爬高,同时也不低于洪水的静水位。最高程75.2米。

泄洪闸。位于大坝东端,为四孔×4.75米开敞式泄洪闸,底高程为65.1米,闸门顶高程为67米。

非常溢洪道。位于大坝西端,长30米,底高程67米,顶高程70.5米的自溃坝。同时在非常溢洪道上建1座净跨为30米,宽5.5米双曲拱桥1座,以利抢险之用。

输水涵洞。位于坝东首,是泄洪灌溉两用隧洞,全长90米、宽2.6米、高2.6米,设计流量为54立方米/秒,洞底高程54米,进口建立竖井楼盖1座,操纵室1间,设有电动螺杆式双联启闭机,启闭力20吨。

渠道。1条长3.3公里的总干渠、3条干渠(西干渠长5.5公里,北干渠长9.9公里,东干渠长8公里),渠道沿等高绕岗坡而行。配套建筑87座,其中渠岸跌水14座,渠道跌水16座,支渠斗门32座,公路桥8座,分水闸4座,渠道溢道6座,进水涵3座,倒虹吸2座,大渡槽1座,拱桥兼渡槽1座。

灌溉效益。1958年4月起灌溉面积6万亩,1978年加固扩建后,灌溉面积达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万亩,保证灌溉面积5.6万亩,相应保证率75%。

凤阳山水库 位于县南部殷涧乡,座落在濠河东支流上,原名殷涧水库。1956年10月省水利厅设计,1957年9月动工兴建,1958年8月竣工。水库控制面积146平方公里,流域形状为椭圆形,东西长22公里,南北平均宽不足7公里,最大淹没面积11.1平方公里,库区以上为山区,河道曲折,岸坡冲刷明显,河床较大,坝下逐渐平缓。流域南部分水岭为石灰岩区,多下降泉,在最旱年份也不断流。

水库为百年设计、千年校核,1976年以前溢洪底层高程为49.7米,底宽20米,相应洪水位53.17米。为保证下游人员安全和确保津浦铁路以及灌溉农田的需要,于1981年对大坝加固扩建。扩建后坝顶高程由原53.7米提高到57.2米,防浪墙顶高程为58.1米,兴利水位由49.7米高程相应库容3288万立方米增加到50米高程相应库容3540万立方米,总库容由原来7680万立方米扩大到11478万立方米。

大坝。坝型为折线型均质坝,坝顶长737米,最大坝高28米,坝顶高程57.2米,防浪墙顶高程58.1米,倾角20°左右。

溢洪道。位于大坝西端马鞍部,1958年水库建成后,溢洪道底宽仅20米,随着水库扩建加固,溢洪道底宽扩大到进口88米,出口45米,底高程47.6米,子堰高50米,最大泄洪量为1890秒立方米。

输水涵洞。为马蹄型,位于大坝东端,曲线高程46米,洞身长45.6米,进口高程为42米,最大泄量为30秒立方米,闸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平板,规格为2.15×2.35米,配用2台8吨启闭机。

渠道。分总干渠、干渠、支渠。总干渠1条长2公里;干渠有东西2条,长39.15公里;支渠8条长35公里。

灌溉效益。保证灌溉面积8.9万亩。

排灌

五里庙电力灌溉站

位于府城东五里庙的合(肥)蚌(埠)公路边。1965年3月动工兴建,当年12月竣工。先后建成濠河滚水坝,防洪闸,一、二级厂房等枢纽工程。一级站装水泵2台配55千瓦电机;二级站装水泵2台配55千瓦电机各1台。

厂房 一级站建筑面积52.5平方米,二级站48平方米。

五里庙电力排灌站,是拦濠河水提灌,在一级引水渠下游濠河上筑1道滚水坝,长90米,坝顶高程16.64米,滚水坝用浆砌块石。防洪涵洞为拱型,闸洞宽1.7米,高1.5米,闸底高程14.20米。

输电线路 由凤阳变电所10千伏供电,线路长3.7公里,全站装2台变压器,分别为150千伏安、180千伏安。

渠道 灌区渠道3条,西干渠1500米,北干渠1980米,引水渠1299米。有生产桥14座,公路桥1座,放水涵21处,灌溉面积1.2万亩,排涝面积8平方公里,0.2万亩。

排涝工程

濠河上自陆家岗下至临淮关,河长10公里,两岸是河湾地,地势低洼,地面高程20米下有36平方公里,耕地4.4万亩,这些地区经常受涝以及淮水倒灌威胁。1972年以后在20米高线的岗地挖沟,出土成堤堆在靠湾地一侧,利用岗嘴有利地形,不仅可以封闭构成堤圩,还可以将岗地花水撇入濠河,沿濠河依地形特点圈圩7个,做土石方170万立方米。在花园湖行洪区挖一条新板桥河,以小红山下1公里处东引入花园湖,新河长4.5公里。

航道港口

濠河

原有上、中、下3处分洪入淮。1951年治理淮河和兴修水利时,将濠河通过新桥沟的入淮处即上处和经月明湖至慈家桥(今大东关桥)的入淮处即下处均筑坝堵塞,仅留现时的中处广运桥入淮。广运桥内常有船只停靠或装卸农副产品。明代初期从临淮关经独山下的老塘湖可通往府城东门外的迎水寺。经独山东二道桅的帆船可通往大通桥、林桥。建国前还可通航一般帆船,建国后因河道淤塞只能泄洪、灌溉、排涝,不能通航。

临淮关港口地处淮河中游南岸,临淮关广运桥北300米处,距蚌埠31公里,历史上是水陆交通要道,商贾云集之地。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临淮关设大关,旧址在东关街。用铁链封锁淮河,控制上下船只来往或检查收税。所以人民亦称铁链关,与寿县的正阳关、盱眙县的盱眙城为淮河上的三大关。民国2年临淮关建火车站后,3个月就修有专线通往港口马滩。民国26年8月,日军占领临淮关,专用线被拆除。

民国34年至民国37年,逐年恢复了东关驿、北码头、河下、临北、火车站5个水旱码头,从事水陆装卸和搬运。

建国后,按历史习惯,临淮关的商业和贸易集市仍在濠河西侧,即店口街和马滩以东,由于遭水患,以及地形、人口、交通、工业诸因素,致使商业区西移。所以1981年以前从店口街渡口到新桥沟为临淮关港区。七号码头以东为客运码头,西为货运码头。1981年新港区建成,货运港口作业全部移到新桥沟以西的新码头,1985年新客运站的候船室和码头建成,客运港口则迁到新桥沟新址。

清光绪六年临淮关港建有淮宁船塘,塘址在新桥沟。船塘的西面与玉带河相通,南面与濠河相通,为濠河上入淮处。由于历年河道变迁淤积,1957年前,临淮关港的木帆船尚在新桥沟以北的濠河入淮处停泊和避风。

民国初期,在临淮关东的东慈桥建有凤凰嘴船塘。民国21年至民国27年间过往船只大都在这里停泊过夜。这个船塘曾是濠河上下入淮处。1958年新桥沟北筑坝拦洪,船只不能进入,凤凰嘴船塘由于濠河堵口,北面亦筑坝拦洪,失去水源,现已成农田。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