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不决

更新时间:2024-03-01 11:57

犹豫不决(拼音:yóu yù bù jué)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

成语出处

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犹豫不决”。

成语典故

秦赵两国间的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乘胜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孝成王看到形势危急,一面下令坚守城池,一面派人前去魏国求救。

魏国的安厘王派他的将军晋鄙去解赵国之围。由于惧怕秦军,晋鄙走到汤阴就按兵不动了。魏王就又派了个客籍将军辛垣衍,化了装从小路偷偷地进到邯郸城,通过平原君向赵王传达魏王的意思说:“秦国之所以这样急攻赵国的国都,是因为以前秦王和齐闵王都想称帝,后来秦国被迫取消了帝号,实在是由于齐国的缘故,秦国本身是并不愿取消的。但是当今的形势已经表明齐国越来越虚弱,而天下只有秦国实力最强。我看秦王不一定是贪图贵国的邯郸,他的意思是要称帝。赵国如果能派使者去秦国,尊秦昭王为帝,他一定会很高兴,说不定就把军队撤回去了。”平原君听了,犹豫不决,一时拿不定主意。

这时候,谋士鲁仲连正巧在赵国游历,碰上了秦军围困邯郸。他听到魏国的将军要叫赵国尊奉秦王为帝的消息,就急忙来见平原君,问道:“这件事怎么样了?”平原君焦躁地说:“咳,我还敢说什么呢!百万大军折损在国外,现在邯郸也给人包围了,魏王派了将军辛垣衍来,要赵国去尊奉秦王为帝,这个人还在这里没走,我还敢说什么事呢!”鲁仲连责备平原君说:“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您是天下的贤公子,到现在才知道您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个样子啊!那个魏国来的客人辛垣衍在哪儿?让我代您去斥责他,把他打发回去。”

平原君答应说:“让我把他召来见见先生吧。”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后,和他展开一番舌战。鲁仲连引古论今,历数尊为帝的害处。鲁仲连说:“秦国称帝的野心一旦得逞,它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大,根本没有止境,将来一定会凌驾于六国之上,为所欲为。那样,六国只能任其宰割,永无出头之日。相反,只有大家认识到秦国称帝的害处,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才会互利、平安。”最后,辛垣衍被鲁仲连说得心服口服,连声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会提尊秦为帝的事情了。

成语寓意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决断之前的态度决定事情的成功与失败。做事之前,一个人受到情绪的制约,犹豫不决,左右徘徊,患得患失,其结果往往是白白错过本应属于自己的宝贵机会。当人们面临难以取舍的问题时,慎重考虑是必须的,但是勇敢果断也是应当的。一个人的精力和才智是有限的。犹豫徘徊,患得患失其结果往往只会白白错过本应属于自己的宝贵机会。

成语运用

“犹豫不决”指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联合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唐·房玄龄晋书·赵诱传》:“隆犹豫不决,遂为其下所害。”

后晋·刘昫旧唐书·裴寂传》:“高祖将先定京师,议者恐[屈突]通为后患,犹豫未决。”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赵忠定》:“先是考亭先生尝劝忠定,既已用韩,当厚礼陈谢之,意欲忠定处以节铖,居之国门外。忠定犹豫未决而祸作。”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一六回:“陈珏又说吕布,使解韩胤赴许都。布犹豫未决。”

清·曹雪芹《红楼梦》二四回:“且说贾芸偶然碰了这件事,心中也十分军希,想那倪二倒果然有些意思,只是还怕他一时醉中慷慨,到明日加倍的要起来,便怎处,心内犹豫不决。”

茅盾《子夜》一四:“吴荪甫淡淡地笑了一笑,做出‘姑妄听之’的神气来,可是一种犹豫不决的色调却分明在他眼睛中愈来愈浓了。”

丁玲《在黑暗中·梦珂》:“既至她听了匀珍劝她不要回去的许多话,她又犹豫不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