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湖

更新时间:2024-06-28 17:56

王母湖,地处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东南部,毛陈镇与三汊镇交汇处。北邻三汊镇,东、南、西三面被孝南区毛陈镇环抱。

位置境域

王母湖,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东南部,毛陈镇与三汊镇交汇处,北邻三汊镇,东、南、西三面被孝南区毛陈镇环抱。湖泊北窄南宽,南北长4.35千米,东西宽1.72千米,湖泊水面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42”,北纬30°25'30”。

水文特征

王母湖,为内陆封闭型湖泊,水系独立,属孝南区第二大湖泊。常年水深2米。湖底高程18.6米,集水面积310平方千米,正常水位22.5米,相应湖水面积为8.88平方千米,容积为1780立方米。

王母湖流域119平方千米,设计洪水位下,湖面面积9.75平方千米,湖体容积3313万立方米,是环东流域630平方千米汇流面积的辅助调蓄湖泊。王母湖在历次大水年均发挥蓄洪滞涝功能,主要通过外排水闸和调控水闸来防洪排涝。洪涝调蓄容积约为1460万立方米,王母湖洪涝调蓄容积约为6235万立方米。

地理环境

气候

王母湖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热充足,平均日照率高,无霜期长,严寒酷热时间短。年平均气温为16.5℃,极端最高气温39.4℃,极端最低气温-14.9℃;全年无霜日数平均25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69小时。年平均降水1152毫米。丰水年多达1624.6毫米(1983年),干旱年仅为685.2毫米(1978年),丰水年与干旱年相差939.4毫米,降水量以7月为最多,平均月降192.5毫米,占年降水量17%;12月最少,降水量23.6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在季风影响下,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平均降水量876.4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9.2%。

自然灾害

民国时期,湖区共发生水旱灾害24次,其中水灾13次,旱灾11次。

民国二十年(1931年),发大水,湖区90余垸堤被淹88处,受灾面积800平方千米,农田12000公顷。灾民10余万人,死亡1000余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大旱,受灾农田6666.7公顷,灾民9.8万余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1日,发大水,江水倒灌,湖区90余垸完全淹没,受灾面积800平方千米,受灾农田11866.7公顷,受灾人口12万人,倒塌房屋5300间,淹没牲畜3200头。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溃、濃两水陡涨,文家等11坑相继溃堤,灾民遍野,日军入侵,孝感沦陷。

1954年7月,暴发罕见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1600万元。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先涝后旱。

1966年,特大干旱年,年降水量仅为678.5毫米。

1978年,从春旱到夏旱连秋旱,湖区受灾面积9133.3公顷,绝收1306.7公顷,粮食减少2270万千克。

1980年6月,孝感降水量387.2毫米,7月降水量312.1毫米,8月降水量317毫米。暴发洪灾,沿湖围垸全部漫溃,损失折款1200万元。

1983年6月19日至7月10日,孝感降水量580毫米,7月3~5日,3日降水量为350毫米。濃河水位在警戒线上持续28天,5次洪峰,最高达30.28米。湖泊流域重灾3个乡镇,人口15.5万人,受灾面积8666.7公顷,成灾6133.3公顷,基本无收3733.3公顷,倒塌房屋197间。

1990年,孝感遭历史大旱,湖区干旱面积达2473.3公顷,损失粮食6.69万千克,3个乡镇7.25万人畜出现饮水困难。

2001年,暴发旱灾,王母湖平均水深不足1米。

2008年,孝南区发生1957年来最大秋汛,称之为“830特大秋汛”,王母湖水位涨至24.2米。降水量大,时间集中,客水量大,水位较高,受灾面积大,范围较广,灾情严重。王母湖流域3个乡镇7万人受灾,其中重灾人口1.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950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6600万元。

2013年7月,大旱,干旱面积达4240公顷,损失粮食11.05万千克,10.6万人畜饮水困难,王母湖平均水深不足1米。

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

根据1982年水产资源调查不完全统计,王母湖主要鱼类有8目14科共43种。其中,鲤科鱼类29种,占总数的70%。具有经济意义的鱼类有青鱼、草鱼、白鲢、花鲢、团头鲂、长春鳊、鲌类、黄颡鱼、鲇鱼、银鱼,乌鳢。其他水生动物有鳖、龟类、螃蟹、虾类、贝类等。水生经济植物有莲藕、菱角、芡实、芦苇,挺水植物有菖蒲、空心莲子草等,蕨类植物有浮萍等。主要饵料生物:浮游植物7门73种,浮游动物4大类23科90种,底栖动物21种;水生维管类植物以苦草、轮叶黑藻为主。水禽有野鸭、雁类和杂色水禽。

旅游资源

董墓:传为董永及其父墓之合称,在县城之东6千米的龙店区春云大队汤家老屋村北。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孝感知县罗勉,曾有“佣身葬父孝名存,马鬓犹封汉代坟。冉冉春云长不散,曾迎织女到天门”之题咏。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知县黄巩见其“断碑残刻,苔蚀雨剥,殆不可读”,遂命下属刘福禄重修董墓,加高土层,增饰马鬃,树立石表。墓周建院,前门与中心处“飨堂”辟甬道相连。“复使近傍汤氏守之”。董永墓旧时屡行修葺,但如今早已荒芜,现仅存其墓葬遗址和道光十六年(1836年)所立的两块石碑:一块高2.1米,宽0.9米,居中刻着“汉孝子董公永墓”7个大字;另一块高1.4米,宽0.5米,居中刻“汉孝子董公永先代之墓”10个大字。其书法隽永圆润,潇洒自如。

历史文化

相传,濃水肆虐,连通濃水的湖、河、港、汊总是一片汪洋,羊马湖连着濃水,年年受水涝之灾,两岸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大水过后,有人提议,筑坝拦水,受到两岸百姓响应,两岸百姓推举九个头人负责这项工程。不多时,大坝就只剩下中间一个大缺口。头人们商议,用石料在中间修一个闸口,于是,请来一位有名的石匠负责施工。一个月,闸完工,准备庆典。九个头人商议说:庆典要选一个黄道吉日。他们请来一个阴阳先生推时选日。这阴阳先生晓得九个头人贪了不少钱,想敲诈一笔钱财,故意说:只有九月初九最好,但筑坝犯了煞星,头人与工匠中,必定要死一人。九个头人听了面如土色,为了保命,让那个石匠去祭天吧。九个头人将修堤建闸中截留的钱,分出一部分给了阴阳先生。九月初九这天,水闸两边人如潮水,舞狮的,踩高跷的,玩蚌蛙精的,划采莲船的,耍把戏的,真是热闹。水闸旁边搭有一高台,阴阳先生站立中间,焚香燃烛,设三牲贡品。正待鸣炮奏乐之时,忽见一女子身穿红袍,头戴凤冠,双手合十,缓步走上水闸,口中念道:王母娘娘闸上过,十个头人死九个,一直从闸东念到闸西,过后,踪影全无。众人认为是王母娘娘下到凡间,于是全都跪下,鸦雀无声。过了一天,九个头人真的死了。阴阳先生也害了一场大病,最后不治而亡。这时百姓都确信是王母娘娘下凡,于是再也不敢叫羊马湖,都改口叫王母湖。

孝感因董永行孝得名,故有“孝感动天”之说。相传,董永为东汉千乘(今山东博兴)人,幼时母丧,后随父躲避兵祸,流落到孝感。为了赡养年迈的父亲,他开始给别人做佃户耕地。父亲去世以后,因为家境贫穷,没有钱埋葬父亲,他便卖身为奴葬父。后来,他的孝行感动玉帝的女儿七仙女,七仙女不惜违反天条,偷偷下凡来到人间为其织锦偿债赎身,后来与其结为夫妻,并生有一子。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灵芝篇》《搜神记》《织锦记》以及近、现代戏剧《天仙配》《槐萌树》《百日缘》中都有记载。

著名人物

董永,汉代青州千乘(山东博兴)人,早年丧母,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张角起义于渤海,董永奉父徙居来此。家贫,为人佣工以养父。父死不能葬,向乡中裴氏富人借贷,卖身为奴,乡中人视为孝子。后来由此而附会编造出仙女下凡为董永织绢以赎身等神话,还编《天仙配》等戏曲以表其事,孝感因董永行孝得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