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报大楼

更新时间:2024-06-17 22:00

北京电报大楼,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1号,始建于1956年。北京电报大楼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通信枢纽,也是中国第一座最新式电报大楼,是当时中国电报通信的总枢纽。

历史沿革

1952年,北京电报大楼筹建。

1956年,开始设计北京电报大楼。同年4月21日,北京电报大楼动工。

1958年9月21日,电报大楼竣工。同年10月1日,北京电报大楼正式投入运营。

2017年6月16日,北京电报大楼正式宣布,作为电报电话的业务大厅关闭。

2024年5月29日,北京市经信局公布了包括北京电报大楼在内的北京第一批工业遗产认定名单。

建筑格局

北京电报大楼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连同中央塔钟部分总高度73.37米,主楼东西长101.3米,南北宽18.1米;大楼主体7层,整个建筑呈“山”字形,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北京电报大楼整个立面呈三段式,中部为凸出的空廊,突出了营业大厅的主要出入口,中央塔部分12层,高达73.37米,塔上四面均装饰有直径为5米的钟面。建筑在材质与装饰上均抛弃了复杂的花纹图案,二层以下为花岗岩贴面,二层以上为面砖贴面,使用剁斧石镶边,大楼中部用混凝土隔片增加了虚实对比与光影效果。

北京电报大楼建筑外墙与门窗均为浅黄色系,整体建筑造型稳重大方,色调明快典雅。

建筑特色

北京电报大楼由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林乐义张兆平等设计。建筑沿红线布置,目的是为了街景的完整性和更为悠远的视觉效果。大楼由报房、机房、营业厅和办公室等几部分组成,主要营业厅设置在南北向的长方形中。设计将营业厅、报房、装卸台等合理有效地布置在首层,在功能紧凑布置的情况下保证了流线的顺畅,确保了整个电报电话业务的高效营运。由于电报大楼地理位置和建造意义的重要性,建筑在造型和材质上均注重比例协调与平稳,统一采用简单的直线条作为构图的要素,在“山”字形平面的基础上形成的建筑立面显得更加稳重与有力。

北京电报大楼俯视为“山”字形,楼上装四面塔钟,气势恢宏,是人民邮电事业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电报大楼的钟声曾是新中国、新北京的重要标志,其营业厅曾为亚洲最大的电信业务综合营业厅。”

核心物项

电报大楼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既有电子管无线收报机、电传打字机、电报投递用摩托车、北京电报局牌匾,又有1952年版《标准电码本》、北京电报局营业日戳和营业时间牌、《东方红》报时曲音乐等。

重要活动

1959年,周恩来总理到北京电报大楼视察。

2019年10月1日,国庆群众联欢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北京电报大楼《东方红》乐曲拉开联欢活动序幕。

所获荣誉

1993年,北京电报大楼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

2007年,北京电报大楼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2020年12月17日,北京电报大楼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

2023年9月13日,入选第三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价值意义

北京电报大楼是中国第一幢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中央电讯枢纽工程,在中国邮电建筑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历史地位。(中国建筑学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顾孟潮 评)

北京电报大楼开拓了中国现代建筑新风气,是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北京电报大楼是当时中国与国际的通信枢纽,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第一幢自行设计施工的中央通信枢纽建筑。

参观信息

地址

北京电报大楼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1号。

交通

1路—西单路口东站步行165米到达

地铁1号线八通线—西单站(C东北口)步行417米到达

9路—和平门东站步行1.2公里到达

44路内环—和平门东站步行1.2公里到达

22路—西单路口南站步行807米到达

3号航站楼站上车,乘坐(首都机场线)到(东直门站)下;转(地铁2号线)到建国门站下;转(地铁1号线八通线)到西单站(C东北口)下,步行417米可达

大兴机场站(C口)上车,乘坐(大兴机场线)到(草桥站)下;转(地铁19号线)到太平桥站(D口)下;转(1路)到西单路口东站下,步行377米可达

南苑机场站上车,乘坐(501路)到(马家堡小区站)下;转(地铁4号线大兴线)到西单站(C东北口)下,步行809米可达

北京南站(B2东口)上车,乘坐(地铁4号线大兴线)到西单站(C东北口)下,步行809米可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