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振荡

更新时间:2024-07-15 23:27

电振荡是指连续地发生振幅一定、频率一定的电振动现象,属于物理学术语。

解释

振荡过程中,如果能量不断损失,其振荡将逐渐减小,称衰减振荡;如果能量没有损失,或由外部补充的能量恰能抵消所失能量,则其振荡将维持不变,称等幅振荡;如果外部补充的能量大于耗去的能量,则其振幅将逐渐增大,称增幅振荡。电子电路的振荡主要分为自激振荡、强迫振荡和参数激励振荡。

自激振荡通过提供的直流电源,以本身的电路常数所决定的频率产生持续振荡,分为调谐振荡器(正弦)和多谐振荡器(正弦或方波)。强迫振荡是必须加上输入信号才能发生振荡,其振荡频率与输入频率存在某种关系(如倍频、分频、频率变换,以及自激振荡的强迫同步等形式的正弦波或脉冲波)。对于振荡器普遍形式的四端子振荡器(图1),其结构是一个增益为G的放大器。它的输出eo的H倍(Heo)反馈到输入端,返回的输入再经放大后又成为输入,重复这一正反馈直至平衡就形成振荡。

H是电压反馈系数,如使H具有频率选择性,只有在特定频率下振荡才能逐渐加强,称为起振。起振的条件为H·eo>ei,即GH大于1。由于G本身是复数,带有相位特性,要得到高品质的振荡电路,G只有在输入和输出同相或反相时虚部才为0,因此要满足持续振荡的条件为GH=1,而G和H均为实数,这就是巴克豪森判据。要使GH=1成立,必须在振幅达到一定时发挥振幅的限制作用。

对于普通放大器,振幅增大时进入晶体管的饱和区和(或)截止区,自动产生限幅作用。如果振荡器通过某些非线性动作降低增益使GH=1,则输出就不是正弦波。振幅限制亦可采用在放大器上加局部负反馈,振幅越大负反馈越大,自动减小H;或使放大器上带有输出恒定的子结构的自动输出控制(APC)。

H电路(又称反馈电路)是振荡器的主要电路。如H电路仅由LC谐振电路组成,则振荡器即最常见的LC振荡器;将其中一个L用晶体振子代替,则构成晶体振荡器;如H电路中由RC组成,则就是RC振荡器。对于RC振荡器,如RC构成的是移相电路,称移相振荡器(微分型和积分型两种);若RC构成文氏桥,平衡端作为差分放大器的输入,则称文氏桥振荡器。

塔曼振荡器有相同的工作原理,如H电路的元件参数受输入电压的控制,则构成压控振荡器(VCO)。用负阻器件和LC谐振回路也可构成正弦波发生器。

由于负阻器件与谐振回路的连接只需两个端点,所以又称二端振荡器。负阻器件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2a。在特性曲线的a~b区段内,当电压增大时电流反而减小,即电压增量Δu=u2−u1是正值时,电流增量Δi=i2−i1是负值,所以在这一区段内负阻器件的动态电阻R为负值,即R=Δu/Δi=−|Δu|/|Δi|负阻器件分两类:

①电压控制型。特点是电流为电压的单值函数,而电压却不是电流的单值函数。这种器件的伏–安特性曲线形状如字母N(图2a),故又称N型负阻,隧道二极管等具有这种特性。

②电流控制型。特点是电压为电流的单值函数,而电流却不是电压的单值函数,其伏–安特性曲线的行状如字母S(图2b),故又称S型负阻,双基极二极管等具有这种特性。自激振荡的工作情况可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

1920年前后,范德堡等人就导出了描述电子管振荡器的非线性微分方程:这就是著名的范德堡方程。式中x是时间t的函数,代表自激振荡的电压或电流,ε是与振荡回路和电子管特性有关的常数。解范德堡方程即可求出x(t)。当ε&1时,x(t)的波形接近正弦波。随着ε的增大其波形与正弦波将越差越远;当ε%1时,则接近方波。作为信号源的振荡器,对频率和振幅都有严格的稳定性要求,频率精确度即用频率偏差来表示。一般的多谐振荡,RC、LC振荡器的δ在10−1~10−2之间,简单的晶体振荡器为10−5,超稳定化晶体振荡器可达10−8,这需要晶体选择所需频率的振动模态采用温度系数小的切割方法、高性能的恒温条件和电源稳定等。另外,当负载变化或需大功率输出时,必要时加缓冲放大器,或阻尼衰减器和功率放大器,标准信号发生器还要加自动功率控制(APC),使振荡器工作稳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