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国

更新时间:2024-06-12 14:45

疏勒国(梵Kha^sa,藏Shu-lig、Shu-lik) 为西域古国,著名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相当于今新疆喀什。位居西域南、北两道的交会点,古来即为东西交通的主要进出口。

名称由来

关于疏勒的名称,《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云(大正51·942c)︰‘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也。正音宜云室利讫栗多底,疏勒之言犹为讹也。’《慧苑音义》卷中注疏勒国︰‘正云佉路数怛勒,古来此方存略呼为疏勒,人又讹数音为疏。然此名乃是彼国一山之号,因立其称。又或翻为恶性国,以其国人性多犷戾故也。’

此中,关于‘室利讫栗多底’一名,有谓其梵音为s/r^kr^tati,然迄今尚无定论。《大孔雀咒王经》卷中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曾载有‘疏勒’之名。而与此相当之梵本《圣大孔雀明王经》所载‘疏勒’一词,则作kha^sa,故我国史书又称疏勒为佉沙、伽沙、迦舍、竭叉等。此外,《慧琳音义》作迦师佶黎,《元史》则称之为可失哈耳或可失哈里。

国家规模

龟兹的西邻是疏勒。疏勒地处嵚岭东坡和塔里木盆地西缘(即现在的喀什地区),汉时与于阗、龟兹、楼兰车师等均为西域大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

‘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历史演变

东汉时期

东汉·永平十六年(73),龟兹王建倚恃匈奴,攻破疏勒,杀其王,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第二年,军司马班超派人到盘橐城劫持兜题,并召集疏勒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此后班超一直驻守在疏勒。

永平十八年(75),焉耆趁中原帝丧,攻没都护陈睦。班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班超与疏勒王忠共守盘橐城,虽士卒单少,拒守岁余。班超受诏还京时,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自刭。当班超还至于阗,‘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班超不忍离去,更还疏勒,捕斩反者、击破尉头,疏勒复安。此后班超一直坚守在疏勒。建初三年(78),率领疏勒、康居、于阗、扜弥兵一万人,击败姑墨。建初五年(80),平定了疏勒都尉番辰的叛乱。建初八年(83),班超任将兵长史,以后数年先后平定莎车龟兹焉耆。永元三年班超任都护乃迁居龟兹它干城,由军司马徐干屯疏勒。

延光四年(125)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平定车师后部叛乱时,鄯善、疏勒等都遣兵来助。永建二年(127),疏勒王臣盘受封为汉大都尉,以后也曾随汉使平定叛乱。

建宁三年(170)凉州刺史孟佗(一作他)派遣从事任涉率领敦煌兵五百人,又与戊己司马曹宽、西域长史张晏共率焉耆、龟兹、车师前后部,合计三万余人讨伐疏勒,攻打桢中城。他们攻打了四十多天,不能攻下,于是引兵离去。

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知道疏勒当时与中原的密切关系。

隋朝时期

疏勒国,都白山南百余里,汉时旧国也。其王字阿弥厥。手足皆六指。产子非六指者,即不育。都城方五里。国内有大城十二,小城数十,胜兵者二千人。王戴金师子冠。土多稻、粟、麻、麦、铜、铁、锦、雌黄,每岁常供送于突厥。南有黄河,西带葱岭,东去龟兹千五百里,西去汗国千里,南去朱俱波八九百里,东北去突厥牙千余里,东南去瓜州四千六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唐朝时期

疏勒国也是西域传播佛教的一个中心,佛事兴盛较早。疏勒王臣盘,原为前王安国之舅,因罪徙月氏为质子,月氏王甚喜爱,为他在三地住处建伽蓝,冬夏迁居。玄奘曾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此事︰

‘闻诸先志曰︰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嵚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今此迦蓝即夏居之所建也。故诸屋壁图画质子,容貌服饰颇同中夏。其后得还本国,心存故居,虽阻山川,不替供养。’

从这段记述可以知道臣盘留月氏已崇信佛教,回疏勒为王,‘虽阻山川,不替供养’。可能成为疏勒开始推行佛法的主力,因之疏勒之佛教当由此而逐渐流行。

西元400年,法显行经疏勒时也曾记述当地五年佛教大会,四方沙门云集,王及群臣供养布施的盛况。说到‘其国中人为佛齿起塔。有千余僧,尽小乘学’。而到玄奘行经疏勒,伽蓝已达数百所,‘僧徒万余人,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讽其文,故诵通三藏及毗婆沙者多矣’。到八世纪初期,佛教仍流行,慧超记述其情况说︰‘有寺有僧,行小乘法,吃肉及■等。’

文献记载

关于疏勒的名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说:过去称其为“疏勒”,是以其都城称其国。疏勒国号的正音应该是“室利讫栗多底”,“疏勒”这个名称是以讹传讹。《慧苑音义》则注说:疏勒的正确叫法是“?(qū)路数怛(da)勒”,简称疏勒,又被称为恶性国,因为疏勒人性格粗犷暴戾。

玄奘所说的“室利讫栗多底”这种称呼,尚无定论。佛经汉译本《大孔雀咒王经》卷中及《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曾载有“疏勒”之名,而梵本的《圣大孔雀明王经》所载“疏勒”一词则写作“kha sa”。所以,我国史书又称疏勒为?沙、伽沙、迦舍、竭叉等,《慧琳音义》称之为“迦师佶黎”,《元史》则称之为“可失哈耳”或“可失哈里”。

佛教文化

地域便利

该国占地利之便,与佛教接触甚早。依《后汉书》〈西域传〉所载,东汉安帝元初年间(114~119),臣盘(疏勒国王安国之舅)尝被遣送至大月氏作人质,迦腻色迦王为之建伽蓝。又,《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条下载有其于当时所住伽蓝与习定的遗迹,文云(大正51·873c)︰‘大城东三四里北山下有大伽蓝,(中略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今此伽蓝,即夏居之所建也。(中略)其后得还本国,心存故居,虽阻山川,不替供养。’

佛教传入

依此推知,此国最迟于二世纪初期已有佛教传入。后秦·鸠摩罗什尝至此国顶礼佛钵,并于此国止住一年。潜心诵习阿毗昙、六足诸论与《增一》、《阿含》诸经。其后,僧人智猛亦至此瞻拜佛迹与石造之佛唾壶等。

历代佛教

东晋·法显时,此国尝举行‘般遮越师’(即五年大会)。《高僧法显传》记述此会情形谓(大正51·857c)︰‘会时,请四方沙门皆来云集,集已庄严,众僧座处,悬缯幡盖,作金银莲华,着僧座后铺净坐具。王及群臣,如法供养,或一月二月,或三月,多在春时。王作会已,复劝诸群臣,设供供养,或一日、二日、三日、五日,乃至七日。’

隋代,南天竺僧达摩笈多于来华途中,路经此国,为该国僧众讲《说破论》(一作《念破论》)与《如实论》各二千偈。唐·玄奘入竺,亦行经此土,谓该国淳信佛法,勤营福利,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讽其文,故多诵通三藏及毗婆沙者。中唐以后,回教徒入侵,佛教殆绝,现仅存喀什噶尔北约十六公里处O|ch-Merwan佛寺的废址,及东北约四十八公里处Mauri T^m的废塔。

记载

佛典中,关于此国之记载颇多。新译《华严经》卷四十五〈菩萨住处品〉谓此国之牛头山为菩萨住处。《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等则以此国为达摩波罗(Dharmapa^la)神之住处。《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卷五十六谓佛尝以此国付嘱发色天子、毕宿;《申日经》则说此国为经法隆盛的边国之一。此外,近代学者彼得罗夫斯基(Petrovski)尝于此地掘得古梵本《法华经》残卷。该残卷对克恩(H. Kern)之刊行梵文《法华经》一事颇多助益。

◎附︰金维诺〈疏勒的佛寺遗址〉(摘录自《中国美术史论集》下编)

现存遗迹

疏勒境内遗存的佛教遗迹,已发现的有两处。一处是脱库孜萨来古城佛寺,一处是小阿图什的石窟。

脱库孜萨来古城在巴楚县城东北七十五公里的山上。山南北成行,中断为二,成为古今往来的交通孔道。古城在大道以北的山坡间。城南山岩下约一公里处,有一座很大的寺院废墟,佛殿、僧舍的布局规模仍清晰可辨。1959年在古城内考古发掘时,发现北朝和盛唐的佛寺遗址各一处。北朝寺院仅残存两间僧房和一个夹道的墙基部分。房后天井有一个废弃的窖穴,出土有许多龟兹文木简和成堆的五铢、剪轮五铢钱,地面有许多泥塑佛像残块和小佛头。其中两个较完整的小佛头为土红泥质,是在木杆上裹泥,然后模印制成,高九厘米,面宽五点五厘米。头顶有小型发髻,发作波纹,额宽、颚窄,形如鸡卵细眉、高鼻、闭目、合口。与新疆其它遗址出土佛像比较,形态古朴庄严,是当地早期的佛教艺术品。另有童子头型石灰质范模一个,圆脸短发,发齐耳根,是制作佛教造像所用模具。

盛唐的寺院残存后殿和与之比连的几间僧房。后殿作方形,中有刹心。绕殿墙右旋原立有等身高的泥塑佛像,但都已遭破坏,只存脚下的少许痕迹。墙壁原似有粗线条彩绘壁画及彩绘背光,都遭到破坏而模糊不清。出土遗物有汉文等文书、泥佛残块、泥灯盏、磐锤以及丝毛织物残片

脱库孜萨来古城大道以南,有一古寺遗址。由山腰至山麓成南北行,中间有一台式废塔,台阶三层,两旁均有房舍的倾圮痕迹。近人曾在废塔东南的山麓发掘出僧坟一座。出土婆罗谜文书和完整的彩绘陶罐(舍利盒)。陶罐中有装满骨灰的丝织袋。舍利罐绘有精美的彩色图案,别具艺术特色,其时代都属于唐。

阿图什石窟在疏附县西北三十余里的峭壁间,共有三个洞窟。左窟开凿后,未塑绘装修;中窟仅残存佛像石胎;右窟壁画已漫漶,尚约略可见其布局及壁画风格,属于唐代中期遗物。

古疏勒国遗址,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市区东南10余公里处的阿扎克乡,又名“罕诺依故城和莫尔佛 塔”。一些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古迹、风光等景点,如盖孜驿站、喀拉库里湖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等著名景点也在遗址附近。

著名僧人

前一部书曾提到国龟兹有一位著名僧人鸠摩罗什,他当年就曾在疏勒国修行。

公元400年(东晋隆安四年),高僧法显远赴印度时曾途经疏勒,记述了当地五年佛教大会。当时四方僧侣云集,疏勒王及群臣按佛法供养布施。而到玄奘行经疏勒时,疏勒已经有僧院达数百所,“僧徒万余人,习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讽其文,故诵通三藏及毗婆沙者多矣”。到八世纪初期,佛教仍流行,慧超记述其情况说:“有寺有僧,行小乘法……”中唐以后,回教徒入侵,疏勒佛教遭到毁灭性打击。

耿恭守疏勒

综述

在汉代,有许多著名人物,至今仍被人们不时凭吊,传颂,苏武就是其中一个。“苏武牧羊”的故事是《汉书》中的经典篇章,几乎家喻户晓。其实,《汉书》中耿恭守疏勒的事迹更为感人,《水经注》和《资治通鉴》都曾提到此事,而耿恭的影响力远远不如苏武,实在是历史的悲哀。

耿恭简介

耿恭,字伯宗,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他这个人慷慨大略,有将帅之才,与班超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人。

公元74(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东汉进军车师,其中一支大军由刘张率领。刘张请耿恭做他的司马,在与奉车都尉窦固从弟耿秉一道收复失地后,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驻屯金满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

耿恭生平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左鹿蠡王率领2万骑兵进攻车师。耿恭立即派他的司马带300人去增援。匈奴兵多,援兵在半道上被全歼。

匈奴攻下车师王庭,杀了车师国王安得后,便掉转马头围攻金满城。匈奴将多兵众,耿恭知道在金满城不能旧守,于是他命手下在箭头上抹上毒药,然后传话给匈奴说:“我们的箭都是神箭,中了箭的人不久就会死的。”说着,射出一箭,中箭的匈奴兵中箭后,伤口四周很快溃烂。其余的士兵见了惊恐万分。

当时正好下暴雨,耿恭率将士就着雨势杀伤了许多匈奴。匈奴更加恐慌,四散奔逃。

耿恭知道匈奴不会善罢甘休,便带着部下移到城池坚固的疏勒城

七月,匈奴果然来攻疏勒城。乘匈奴尚未在城前形成阵势之际,耿恭带着将士出城痛击,打得匈奴抱头鼠窜。

待到匈奴人好不容易摆好阵势,耿恭却撤回城里,紧闭城门,坚守不出。匈奴猛攻不下,便断绝流向城里的涧水,希望用这个办法迫使汉军投降。耿恭命人在城里挖井,可井挖到15丈深仍不见有水。当时,士兵们渴得没办法,甚至榨马粪汁来解渴。耿恭并不气馁,坚信一定能挖出水来,命人继续挖,不久果真见到泉水涌出。耿恭立即命士兵把水扬洒向城外,告诉匈奴城里有水。匈奴见城里有水,强攻又攻不下来,只好撤退了。

在匈奴围攻疏勒的同时,焉耆龟兹在匈奴的煽动下也反叛汉朝,杀死了新上任不久的都护陈睦;驻屯在车师前部柳中城(今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的戊己校尉关宠也受到匈奴的围攻。关宠派人回朝搬救兵,没想到汉皇刚刚去世,中原正在大丧,哪里有时间讨论出兵事宜?救兵迟迟不来,车师很快就投降匈奴,和匈奴一道进攻耿恭。耿恭激励部下团结一心,全力拼杀。他们一次又一次击溃了来犯之敌,坚守着汉朝在西域最后的营垒。

车师国王的夫人本是汉人。虽然车师王反了,这位夫人还是心向汉朝。她经常把敌情悄悄地传递给耿恭,使耿恭能在开战前了解对手的一举一动。这位夫人还不断偷运一些粮草给耿恭,使得汉军能够继续坚守下去。

靠着将士团结和外部援助,耿恭又在疏勒坚守了好几个月。当粮食吃光、消费品用尽时,汉军的日子变得越发非常艰难,士兵们已经不得不吃自己的战袍铠弩。在最艰难的时候,耿恭始终和部下推心置腹,同生死共患难,全军将士没有一个有二心的,全都服从耿恭的命令。

匈奴单于围困耿恭许久,知道疏勒城里物资匮乏,以为耿恭应该有投降的念头了,就派使者前来劝降。使者对耿恭说:“只要你投降匈奴,打单于就封你为白屋王,还给你漂亮的女人。” 耿恭假装同意,引诱劝降使者进城,亲手将其杀死,挂在城墙上示众。使者的从人见了,哭着回去报告。匈奴单于闻讯大怒,加派兵马围攻疏勒城,要将耿恭碎尸万段。可是,尽管兵马越聚越多,疏勒城仍然没能攻下。

这时,汉朝新君汉章帝已经继位,任命耿秉为征西将军进驻酒泉,救援耿恭。

公元76年(东汉章帝建初元年正月),耿秉派酒泉太守段彭谒者王蒙、皇甫援领张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兵,一共是7000余人,在柳中会合,攻打车师交河城北匈奴被吓跑了,车师重又归汉。

在王蒙的队伍里有一个叫范羌的军吏,他是耿恭的部下。在这场拉锯战开始前,耿恭派他到敦煌去取士兵的冬装。范羌请求派兵去救耿恭,王蒙却要退兵,部将没有人愿去送死,王蒙勉强挑出2000人马,交给范羌带领。

范羌带大军一路疾驰,抵达疏勒城,见到耿恭。两人抱头痛哭,第二天便撤离了疏勒城。匈奴知道后就派兵追击,耿恭他们边撤边打,终于回到了玉门关。

从疏勒城撤离时,耿恭手下仅剩26人,由于常久的饥饿困苦,他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有一半的人死在归途。

回到洛阳后,范羌等人因功受到提拔,而耿恭后来却被部下陷害坐牢,出狱后死在家乡。

西域三十六国

(一)乌孙: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察布查尔锡伯县附近几县及现哈萨克斯坦部分。是当时乌孙国的属地,但绝大部分被沙俄侵占;

(二)龟兹: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拜城县一带;

(三)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

(四)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一带;

(五)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

(六)楼兰: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罗布荒漠中,后改国名为鄯善(与现在的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有别),现仅存楼兰遗址

(七)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西南,玄奘取经曾在此停留过;

(八)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东、车尔臣河南岸,为西域36国中最小的国。

(九)戎卢:在今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南;

(十)纡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东;

(十一)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南; (上述四国全部在今和田地区东部一带,均已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淹没)

(十二)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东南的藏桂乡附近,尚有汉时皮山古城废墟;

(十三)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西南;

(十四)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东一带;

(十五)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区英吉莎县东南;

(十六)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和喀什市;

(十七)莎车: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后被于阗吞并;

(十八)尉头: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

(十九)温宿:今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温宿县一带;

(二十)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和尉犁县,后被焉耆吞并;

(二十一)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一带;

(二十二)卑陆: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带;

(二十三)乌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昌吉市以北一带;

(二十四)卑陆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东一带;

(二十五)单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东北;

(二十六)蒲类: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七)蒲类后国:今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

(二十八)西且弥:今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东南;

(二十九)东且弥: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三十)劫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东北;

(三十一)狐胡: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以北;

(三十二)山国: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

(三十三)车师前国:现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

(三十四)车师后国:现新疆乌鲁木齐市及附近地区;

(三十五)车师尉都国: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东南;

(三十六)车师后城国: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周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