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霓镇

更新时间:2024-04-12 20:48

白霓镇,隶属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地处崇阳县东部,东邻路口镇、金沙镇,南连港口乡铜钟乡,西接天城镇,北与咸安区汀泗桥镇、赤壁市随阳镇接壤,行政区域面积149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白霓镇户籍人口为60198人。

历史沿革

清代时期,属天城乡钦风上里、仁上里和仁下里。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属四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属回头、铜钟、南田3乡。

1955年9月,属白霓区。

1975年,属大白公社、白霓2个公社。

1984年,恢复区、乡建制,属白霓镇。

1987年9月,撤区并乡,将大白乡、白霓乡及东堡乡2个村合并为白霓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白霓镇辖1个社区、22个行政村:古桥、小港、浪口、桥头、龙泉、纸棚、大塘、油市、白霓、金星、洪泉、回头岭、石山、金龙、严垅、堰下、白露、谭家、杨洪、三溪、大市、余耕、后溪。

截至2021年10月,白霓镇辖1个社区、22个行政村:古桥社区、小港村、浪口村、纸棚村、大塘村、龙泉村、油市村、白霓村、金星村、洪泉村、回头岭村、石山村、金龙村、严垅村、堰下村、白露村、谭家村、杨洪村、三溪村、大市村、余耕村、桥头村、后溪村,镇人民政府驻古桥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白霓镇地处崇阳县东部,东邻路口镇、金沙镇,南连港口乡铜钟乡,西接天城镇,北与咸安区汀泗桥镇、赤壁市随阳镇接壤,行政区域面积14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白霓镇地处大幕山西南支脉,属低山丘陵区。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高度在200米—400米之间。境内最高点位于冲天鹤主峰,海拔775米;最低点位于浪口电排站,海拔43.2米。

气候

白霓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山区、丘陵、平畈兼有,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均降雨量1460—1570毫米。

水文

白霓镇有高堤河、大市河穿境而过注入陆水,港溪有龙泉港、黄沙港、谭家干坑港3条。

自然资源

白霓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为石灰石,地质储量1000万立方米,可采储量100万立方米,集中分布在石山、堰下、白露等村。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1254.4万立方米。

2011年,白霓镇有耕地面积4.1万亩。

人口

2011年末,白霓镇总人口5.6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040人,城镇化率28.5%。另有流动人口497人。总人口中,男性28809人,占51.2%;女性27436人,占48.8%;18岁以下11476人,占20.4%;18—35岁17583人,占31.3%;35—60岁24473人,占43.5%;60岁以上2713人,占4.8%。人口,均为汉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14.16‰,人口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9.5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77人。

截至2019年末,白霓镇户籍人口为60198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白霓镇完成财政总收入665万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1万元,比上年增长4.2%。

2019年,白霓镇有工业企业80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66个。

2020年,白霓镇工农业总产值20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2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达19985元,财政收入520万元。

农业

2011年,白霓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8亿元,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39%。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薯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2.6万吨,人均462千克,其中水稻2.4万吨,玉米0.1万吨,红薯0.1万吨。经济作物以蔬菜、水果、油菜为主。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4.6万吨;水果种植面积1.3万亩,产量0.1万吨;油菜种植面积1.7万亩,产量0.1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9.9万头,年末存栏4.9万头;家禽饲养量84.2万羽。

工业

2011年,白霓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61%。工业企业357家,职工8929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商业外贸

2011年,白霓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3.4亿元。出口2300万元。

金融业

2011年末,白霓镇各类存款余额3607万元,比上年增长16%;各项贷款余额1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白霓镇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1080人,专任教师95人;小学13所,在校生5096人,专任教师18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205人,专任教师16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70万元,比上年增长9.5%。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76.6%,比上年增长11.2%。

文化事业

2011年末,白霓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23个,各类文化专业户45户;各类图书室43个,藏书6.9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达57人。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3万户,入户率98%。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白霓镇有卫生院1所,卫生室23个;病床102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8张,固定资产总值468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06人,其中执业医师43人,执业助理医师129人,注册护士22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1.9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50248人,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白霓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06户,人数538人,支出107.1万元,比上年增长16%。月人均166元,比上年增长1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832户,人数2904人,支出241.5万元,比上年增长16%,月人均69.3元,比上年增长13%。敬老院1所,床位80张,农村五保集中供养人员73人,支出18.5万元,比上年增长19%。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61人,支出25.8万元,比上年增长33%。农村医疗救助180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130人次,共支出100.6万元,比上年增长29%。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0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23万元,比上年增长23%。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43582人,参保率85%。

邮政电信

2011年末,白霓镇有邮政支局1个。全年报纸、期刊累计发行1.8万份(册)。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1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96%;移动电话用户1.5万户,互联网用户0.7万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白霓镇有自来水厂1座,打摇井12300口,蓄水池1处,年供水73万立方米;排水管道6.4千米。

2011年末,白霓镇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

交通运输

2011年,白霓镇有106国道过境,杭瑞高速公路过境,境内长9千米。106国道过境,境内长8.5千米。

历史文化

白霓镇因明宣德初年(1426年)邑人熊白泥在远陂堰自南向北水渠驿站上建一座独拱小石桥,名泥桥。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修时改名白霓桥得名。

商代铜鼓

商代铜鼓于1977年6月14日在白霓新堰大队汪家咀出土,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入展的八件国宝之一。铜鼓造型奇伟,纹饰粗疏庄重,质地凝重厚实,横式,能左右敲击。通高75.7厘米,重42.5千克。上宽49厘米,下宽39厘米。鼓面为椭圆形,无纹饰,直径39.5厘米,横径38厘米,鼓身作饕餮纹,双目突起,两端饰三周乳钉纹。鼓身下部有铜质方座,中空与鼓腹通,其纹饰风格与鼓身同。

风景名胜

白霓古街建于明清时代的石板街,全长350米,宽3-4米,街面铺青石板1100余块,青石路,朱木门,马头墙,深天井,古色香,斗拱楣,雕栏画柱,檐牙高啄,古朴黄雅,巷道曲折,尺度宜人,具有强烈的文化氛围与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中华传统民居的宝贵遗产。据载清末明初有商号、店铺300多家。

王世杰故居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王树冲,祖屋和老屋,系王世杰的父亲王步羸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所建,均为清代建筑。祖屋坐东朝西,面阔三间,一进二重,单檐悬山灰瓦顶,面积约180平方米。南边紧邻王氏家族老屋,有雕花石大门,房屋坐南朝北,一进三重,共有大小房屋二十余间,侧墙有封火山墙,面积约1420平方米。两栋建筑年代分别为清代中期和晚期。屋旁有一口由王世杰客居国外的侄子王德芳遵叔父遗愿于1985年捐资修建的“敦睦饮水井”。2014年7月,王世杰故居被咸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虎头冲曾家古民居群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回头岭村,建于清同治六年(1862年),坐西向东,北高南低呈阶梯型。因房靠山远看像只老虎头,山脚有一冲,故名叫虎头冲。建筑群主体民居280间房屋,可居住240人,现居110人,布局规整,东部七座成一排两列组合,由南向北纵深,前后平行;民居群共有大大小小48个天井,均由青石板铺设而成。整座建筑9250平方米,轴线对称,等级分明。

远陂堰位于白霓镇东南1.6千米,肖家岭东南4.9千米处,坐落于白霓公社歇马山大队堰上庞家乐北大市河上,始为木堰。宋保庆初年(1225年)刘焕修复,用条石、块石浆砌而成,高2.5,长85米。1965年用浆砌块石加高1米,堰顶长108米,高5米,可灌田4820亩。

石枧堰位于白霓镇油市村,该堰始建于隋唐,最初是以巨木垒堰拦水,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改用方正青石垒堰,以石圳如枧而得名,后经上百次维修,尤以明清为甚。石枧堰长48丈,高1.5丈,陂宽(厚)1.3丈,用石灰加糯米作粘合剂,建筑牢固美观,水曲如游龙,群山环抱。该堰灌溉着白霓金星、堰下及天城镇新塘岭、浮溪桥等村六千余亩良田。石枧堰是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为一级的开发潜力景区,是以原生态古朴为主调的旅游风景区。

大市渡槽位于青山水库东干渠32千米处,在白霓镇大市村上湾东侧横跨大市河。渡槽全长171米,河东平均高程70米,渡槽最大高度29米。槽净宽2.6米,槽墙高1.55米,坡降五百五十分之一,可过流量6秒立方米。渡槽共用条石36016块,计1590立方米。1975年春动工,投工4万余个,调集石匠百余名;1976年6月峻工。建成后,石山、老鸦、回头岭三个村昔日旱地变良田。

相传,宋代江西分宁(修水)黄庭坚年幼访亲时就读于金城山书院,先生教过的诗书,当堂能诵;习圣贤书法,几月间就练得像模像样。年少的黄庭坚毅力超群,常到山下的白石港石矶上洗砚,用毛笔蘸水在石上练字,寒暑易节,坚持不辍。金城山下一老石匠被黄庭坚的好学精神感动,在石矶上凿了一个五尺见方的砚池,让山上书院学生将习字余墨倒入池中,几个月后,池中积墨盈尺,日头一晒,形成了墨香四溢的墨沼。春天,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大水淹了石矶上的墨沼,墨水被水冲走,黄庭坚无法练字。地方名士爱才心切,出资在外地买来一块石料,请老石匠凿成七尺见方的巨砚,送入金城书院,专供黄庭坚贮墨习字。

著名人物

米应生(1780年—1832年),字石泉,号桃林,小名喜子祖籍江西金溪。时人以其职业和声望,又尊称为“米戏官”。清嘉庆四年(1799年)入京师优部春台班唱戏,首场以关羽戏《破壁观书》亮台。米应生的关公戏除《破壁观书》外,尚有《古城公》《战长沙》《走麦城》等。

王世杰(1891年—1981年),字雪艇,湖北崇阳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学士、法国巴黎大学法学博士。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与胡适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殷承祯(1915年—1990年),湖北省崇阳县白霓桥咀上殷家人。民国十九年(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二十年(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会计科科长,驻桂林办事处交通运输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吉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政治委员、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副部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1988年,殷承祯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荣誉称号

2020年,白霓镇入选2017-2019年度湖北省文明村镇。

2022年11月,白霓镇浪口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