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宝训

更新时间:2022-10-31 09:07

《皇明宝训》是明代官修正史,与《明实录》一样是辑录明代历朝皇帝言论和政事的史书。所谓宝训,即皇帝语录,按照内容分类辑录。这些内容实录中均有记述,文字也尽相同,将“上曰”之类,改为“太祖曰”。宝训集中了皇帝的言论,又分类开列,易检索,易读,作为“遗之子孙”的训条,既实用又方便。

编撰过程

明制,《皇明宝训》与《明实录》同时修纂。其制始于永乐中三修《太祖实录》。夏原吉《进实录表》中称:“谨撰述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二百五十七卷,计二百五册,宝训五十七卷,计十五册,谨伏阙上进。”表中所称宝训五十七卷,今已不存。待到万历年间吕本校订刊行《皇明宝训》时,《太祖宝训》仅存六卷,自太祖至穆宗共四十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此刊本,台湾影印出版。

以《太祖宝训》为例,卷一:论治道、敬天、孝思、谨好尚、谦德、经国、封建、兴学;卷二:尊儒术、圣学、褒功臣、教太子诸王、正家道、厚俗、议礼、兴礼乐、崇教化;卷三:任官、守法、求言、纳谏、去谗佞、却贡献、勤民、理财、节俭;卷四:戒奢侈、励忠节、报功、警戒、弭灾异、屏异端、评古、仁政;卷五:求贤、恤刑、赏罚、宽赋、恩泽、赈贷、保全功臣、礼前代、礼臣下、训将士;卷六:谕群臣、武备、驭夷狄、怀远人、辨邪正、育人才、务实等共五十一目。此为有明一代宝训之开创,后世所辑,均依此体例,仅分目略有不同而已。

洪武七年所编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五月,翰林学士詹同、侍讲宋濂等编成《大明日历》。因《日历》秘藏内府,人不得见,詹同等复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明太祖朱元璋乃复命辑《皇明宝训》,使“历代宝之,用为大训”。书成,凡五卷四十类。第一卷包括敬天、孝思、勤民、仁恻、恩泽、却贡献、励忠节、敬鬼神、斥异端、练兵、育人材十一类;第二卷包括教太子诸王、正家道、保全功臣、礼臣下、谦德、警戒、务实、节俭、戒奢侈、议礼、定律、守法、恤刑十三类;第三卷包括评古、礼前代、求贤、任官、尊儒术、定都、论治道、求谏、纳谏、谋略、祥异十一类;第四卷为谕群臣;第五卷包括谕将士、招谕、怀远人、制蛮夷四类。各类记述以时间先后为序。此后,史官每日分类记录“圣政”,以为备用。

万历年间所编

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武英殿大学士吕本、南京礼部郎中陈治本等核阅洪武以后历朝宝训。刊刻成书,亦名曰《皇明宝训》。该书包括:《太祖高皇帝宝训》,原十五卷五十一类,后分为六卷。卷首有成祖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序;《太宗文皇帝宝训》,原十五卷六十类,后分为五卷,卷首有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序;《仁宗昭皇帝宝训》,原六卷四十一类,后分二卷,卷首有宣宗宣德五年序;《宣宗章皇帝宝训》,原十二卷六十五类,后分为五卷,卷首有英宗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序;《英宗睿皇帝宝训》,原十五卷七十二类,后分为三卷,卷首有宪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序;《宪宗纯皇帝宝训》,原十卷六十三类,后分为三卷,卷首有孝宗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序;《孝宗敬皇帝宝训》,原十卷四十八类,后分为三卷,卷首有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序;《武宗毅皇帝宝训》,原十卷四十一类,后分为二卷,卷首有世宗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序;《世宗肃皇帝宝训》,原二十四卷五十六类,后分为九卷,卷首有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序;《穆宗庄皇帝宝训》,原八卷三十六类,后分为二卷,卷首有神宗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序。全书共计四十卷,收有十朝宝训。神宗以后多残缺不全。

主要内容及馆藏

《皇明宝训》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记事,线索清楚。材料与实录同出于起居注,是研究明朝皇帝言行和重大政事的有价值的史料。洪武年间《皇明宝训》在《皇明修文备史》等书中有收录。万历《皇明宝训》刻本今藏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及美国国会图书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