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蚌

更新时间:2024-06-04 09:56

石蚌,又称石蛙、虼蚌、蛤蚌、双团棘胸蛙,是无尾目蛙科蛙属蛙类,体长可达12厘米,粗壮肥硕,后肢肌肉尤为发达而强壮。雄性的前肢比雌性发达,内侧有黑色角质刺,胸部有成片的黑色角质刺,成左右两团,统称婚刺,双团棘胸蛙故得此名;又因其叫声似拿两块石板相碰发出的“哪、哪”声,故名石蚌。

简介

石蚌,属大型野生蛙类,是我国华南丘陵山区特有的名贵种类。它体大肉多且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是目前所有蛙类中最具有风味特色和营养价值的蛙种,被美食家誉为“百蛙之王”、“蛙中皇后”。但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滥捕滥杀等诸多原因,不少地方石蚌已濒临灭绝。

外形特征

石蚌(棘胸蛙)又名石鸡,属两栖类、无尾目蛙科、蛙属。石蚌体形扁平,头偏小,嘴宽且秃,与普通青蛙有很大区别。眼大凸出,夜间对着光线,似夜明珠般闪闪发光。前肢短粗,后肢长而粗大,趾间有蹼。石蚌的体色有好几种,最常见的为黄褐色。成蛙一般体长10~20cm,体重250~350g,最大的可达500g。当饵料不足时会出现大蛙吃小蛙的现象。

生活习性

蝌蚪期食浮游生物,成蛙主要食昆虫类。人工养殖可投喂蚯蚓蝇蛆配合饲料等。当温度降至10℃以下时,石蚌开始潜于水底或水中杂草间冬眠。温度回升至10℃以上时,冬眠结束,开始摄食活动。喜欢栖息于山溪、沟汊及其它阴凉、潮湿、安静的地方。下雨前后爱跳跃,可跳80cm高,但驯养后则跳不高。石蚌的冬眠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2月,冬眠期应注意以下几点:控制水位,以防天气突变引起池水温度剧变,池面盖板,有助于水温升高,池底应加厚落叶,以便于冬眠。

栖息环境

石蚌生长水温为12~24℃,最适温度为18~22℃。水源充足,水质清凉无污染,洪水不淹、旱天不干,阴凉、潮湿、安静的地方。池边种树遮荫,落叶可供蛙隐蔽冬眠。

生长繁殖

石蚌一年达到性成熟石蚌一般从5月上旬开始产卵,直至9月底结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盛产期,产卵期水温为18~22℃。性成熟的亲蛙在繁殖季节发出求偶的鸣叫声,借以招引对方。接触后双双抱对,雄蛙伏于雌蛙背上,雌蛙产卵后雄蛙即迅速射精卵子上。一次产卵时间随产卵量的多少而异,一般10~20分钟。产卵量随雌体大小而异,一般2300~4000粒。石蚌的卵呈圆形,动物极为黑色,植物极为白色。卵径1.3~1.5mm,卵外有胶质膜,卵产出后,吸水膨大,可达原卵径的2~3倍。其膜相互连接成片状粘附于蛙池的两壁。卵刚产出时,有的动物极在上,有的植物极在上,待转位后,才全部是动物极在上。若还有植物极在上的,则为未受精卵。受精率一般可达90%以上。

蛙卵不能在土池中孵化,以防蛙卵跌落池底被泥土覆盖而造成胚胎死亡。孵化池面积不宜太大,一般4~5m2。池深80cm,水位控制在70cm。放卵密度为每平方米1000粒左右。孵化时间的长短受水温、天气的影响而稍有不同,天气好孵化就快,反之则慢。一般2~3天可孵出蝌蚪。刚孵出的蝌蚪很小,呈舌状,3~5天后变成头大尾小的蝌蚪。刚孵出的蝌蚪怕激烈振荡,要尽量保持孵化环境安静。当饵料充足营养好水温在19~21℃时,蝌蚪经40天左右长出前足,至70余天变态完毕。

经济价值

石蚌是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主要食鞘翅目(占食物总数的39.9%),鳞翅目(占食物总数的22.2%)和直翅目(占食物总数的14.1%)的昆虫。昆虫食物中,以蝗虫、金黾子、松毛虫、叶甲虫等农林害虫为主,占有益系数47%。故它们是农林中对人类有益的蛙类。石蚌有重要的食用、保健和药用价值,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可实行产业化开发经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