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船政学堂

更新时间:2023-12-07 15:17

福建船政学堂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源地。学堂由左宗棠奏请创办,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船政学堂一支为前学堂习造船、后学堂习航海;另一支为绘事院、艺圃,后改称图算所、学徒学堂、匠首学堂。

办学历史

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筹建福建船政局的同时,认为还必须造就造船、驾驶等方面的人才,乃于1866年(清同治五年)底制定章程,开始筹办。次年夏,船政大臣沈葆桢将求是堂艺局分为前学堂、后学堂。前学堂又称制造学堂或法国学堂,学习蒸汽船的制造。后学堂又称英国学堂,分驾驶和管轮两班。课程分别设有数学(几何、三角、代数)、物理、化学、机械学、地理、天文气象、法语和英语,并规定圣谕广训、孝经、策论为共同必修课。此外,还设有设计专业(绘事院)和学徒班(艺圃),以培养设计人员和技术工人。

1866年12月开始招生,对象多是贫寒学生或华侨子弟。年龄在15岁左右。学制前学堂8年,后学堂5年。次年1月6日,正式开学。分别由法国、英国教习授课或外籍技术人员兼课,师资力量较强。除教授书本知识外,强调实习,造船专业深入车间从事体力劳动,实习船体的设计,装配蒸汽机;驾驶专业配有专用的练船,让学生上船训练驾驶与演炮,并远航南北洋。1877年首次派出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3月,船政学堂扩大招生,学制定为6年。前学堂除保留初期的基础课外,又增设高等代数等。艺圃分为艺徒学堂、匠首学堂,学制均为3年,课程设置进一步正规化。到1911年,前后学堂培养了629名造船、航海人才,派出留学生107名,成为中国近代海军人才的摇篮,严复、刘步蟾、萨镇冰等著名人物,都为学堂早期毕业生。

1913年,前学堂改称福州制造学校,后学堂称福州海军学校,归中华民国海军部管辖。

1926年,福州制造学校、福州海军学校和在原艺圃基础上组建的飞潜学校合并成福州海军学校。

1931年改称海军学校。

1938年后海校先后迁至湖南湘潭、贵州桐梓、四川重庆。

1946年奉令停办。

历届毕业生

制造班历届毕业生

第一届计二十一名

魏 瀚 陈兆翱 郑清濂 林怡游 李寿田 吴德章 杨廉臣 陈林璋 罗臻禄 池贞铨 林庆升 梁炳年 张金生 林日章 陈季同 郑 诚 汪乔年 游学诗 林钟玑 陈平国 苏汝灼

第二届计二十名

王庆端 李芳荣 魏 暹 陈才鍴 王福昌 王回澜 陈伯璋 黄 庭 林鸣埙 黄成观 胡维鐈 李联奎 曾宗瀛 林介圭 陈功奎 古之诚 陈继成 王 新 林桂昌 叶锡三

第三届计十九名

王寿昌 陈庆平 高而谦 游学楷 陈长龄 林 藩 李大受 郑守箴 林振峰 卢守孟 叶芗寅 王维桢 李寿萱 王韶聪 杨济成 林志荣 许寿仁 柯鸿年 葛绍绥

第四届计三十一名

施恩孚 林福贞 黄德椿 卢学孟 曾仰东 李译诗 李寿川 石 琛 陈振家 胡有文 林钟钦 刘冠同 许赞周 陈锡周 陈海瑞 吴德潜 丁平澜 郑守钦 魏子京 王庆安 陈兆翥 孙庆芳 高庄凯 陈宝暄 董廷瑞 薛启昌 陈心楷 林 蠡 蒋树藩 林蓬春 林芬荣

第五届计十九名

许尚坚 高开成 林兆炳 陈炳年 董朝钰 高 讲 方兆鼎 郑以撰 周文郁 张发义 姚绍鏐 杨承襄 周锡昌 乐耀贤 姚济川 陈常棣 黄步沄 卢则贤 陈伯成

第六届计二十五名 (光绪三十一年冬毕业)

李世中 李孟实 李向瀗 沈靓扆 沈靓宸 萧 宽 郑镕宽 郑秉谦 王思斌 陈锡龄 陈挺元 曾广昌 杨葆谦 陈贞海 王鸿金 张 沁 陈为干 杨茂贞 黄曾溶 张大榕 王宜汉 苏方杰 廖宗和 贾 勷 林绍亨

第七届计八名 (光绪三十四年冬毕业)

周葆燊 郑颖孚 陈德湜 林福臻 苏宝崇 王愫昌 杨俶谦 陈大龄

第八届计三十五名 (民国十年夏毕业)

郭仲铮 廖能容 方尚德 张 功 魏子琅 张宝骐 叶燕贻 陈立庠 郑义莹 林家钺 林铿然 丁振棨 何 健 阮兆鳌 吴仲森 吴奋图 陈兆良 杨齐洛 陈世杰 汪继泗 郑寿彭 姚英华 金廷槐 黄 勋 汪培元 陈自奇 柯文琪 张士森 蒋弼庄 严文福 李毓英 王怀纲 张宗渠 何尔燧 陈声芸

以上共八届计一百七十八名

航海驾驶班历届毕业生

第一届计三十三名

罗丰禄 何心川 蒋超英 刘步蟾 叶伯鋆 方伯谦 林同书 郑文成 林泰曾 李达璋 严复 沈有恒 邱宝仁 陈毓淞 林永升 叶祖珪 陈锦荣 黄 煊 许寿山 林承谟 柴卓群 郑溥泉 黄建勋 张 成 林国祥 叶富 吕翰 黎家本 邓世昌 李 田 李 和 梁梓芳 卓关略

第二届计十三名

萨镇冰 叶 琛 邓聪保 林颖启 吴梦良 陈锡三 江懋三 郑文郁 陈文庆 唐宸科 林国裕 卢华大 卢鸿杰

第三届计八名

林履中 许济川 林森林 戴伯康 陈 英 蓝建枢 韦振声 史建中

第四届计二十六名

许兆箕 杨则哲 黄裳治 陈伯涵 林占熊 唐 佑 邝 聪 丁兆中 林文彬 刘冠雄 李鼎新 陈兆艺 黄伦苏 曹廉正 关 景 丁沁波 陈善元 罗熙禄 何品璋 王培成 谢子勋 陈兆麟 梁祖勋 谢润德 何金胜 吴松森

第五届计九名

林帮光 程璧光 梁鸿春 陈恩焘 王 涟 张 珍 石文铭 陈宗器 丁澄澜

第六届计十名

翁祖年 刘 容 黄鸣球 叶大俊 郑文超 翁守瑜 张哲溁 刘联芳 沈叔龄 陈应谦

第七届计十一名

温桂汉 陈兆兰 罗忠尧 李国圻 陈常绥 叶 琅 陈大懿 翁守恭 陈福烘 邱志范 罗忠溶

第八届计十六名 (留美学生回华补习)

陈钜庸 詹天佑 吴应科 欧阳庚 苏锐钊 陆永泉 杨兆楠 邓咏钟 徐振鹏 容尚谦 黄季良 薛有福 邓士聪 吴其藻 宋文翙 邓桂廷

第九届计十三名

贾凝禧 罗忠铭 周献琛 朱声冈 高承锡 郑文英 林葆怿 许赞虞 曾瑞琪 林韵珂 林敬熥 张秉奎 陈怀羔

第十届计七名

林文光 沈正增 罗忠清 游于艺 林鉴殷 林敬章 关庆祥

第十一届计十一名

陈镜澜 黄以云 林靖澜 黄钟瑛 林秉成 周敬熔 孙 筠 张海鳌 周兆瑞 卓大宾 蔡馨书

第十二届计十三名

吴光宗 陈杰年 魏祖培 王宗香 许继祥 江宝容 陈家濂 任帮鼎 曾庆沂 陈兆用 陈心蔚 陈文彬 陈大昭

第十三届计九名

陈尚衍 黄 燮 林炳枢 陈旋枢 游福海 周思贤 林乔椿 郑孝增 郑大濂

第十四届计十二名

沈希南 黄树声 李景曦 陈家鋆 林颂庄 林振莹 张景南 余叔典 蓝希雍 叶心存 黄郁章 叶 琦

第十五届计五名

陈玉璋 王 麒 刘鸣岐 张哲培 林 熔

第十六届计十三名 (光绪三十年冬毕业)

高幼钦 赖汝寿 常书诚 魏子荣 梁同怿 欧阳驹 许建廷 张增存 贾 勤 陈训泳 王葆谦 李国堂 林鸿滋

第十七届计七名 (光绪三十一年冬毕业)

李孟斌 李景沣 魏子浩 萨 夷 林 蟾 贾 理 陈尔燊

第十八届计十六名 (光绪三十三年夏毕业)

林秉衡 林镜寰 林元铨 杨隽声 姚启飞 周国钧 刘熙德 陈毓澄 张哲训 苏学经 蔡传泰 廖德星 林传铭 张嘉麟 胡有年 黄年生

第十九届计九名 (光绪三十四年冬毕业)

汪肇元 陈祖祺 陈孔耀 林舜藩 孙维城 沈 燮 叶心传 叶宝琦 张同渠

以上共十九届计二百四十一名

管轮班历届毕业生

第一届计二十二名

何朝先 陆麟清 郭成志 卓关邦 梁逸卿 李阿富 黎阿本 陈景康 黎晋骆 李亚文 林鹤龄 杨进宝 彭就胜 张永清 冯瑞金 周荣贵 陆三兴 杨 光 余贞顺 洪得意 胡金元 郑官合

第二届计三十一名

庞铭世 伍兆佳 刘荫霖 林 泉 区贤灿 载庆涛 罗荫皆 陈兆锵 陈如璧 郭文进 庞廷桢 曾光时 潘锡基 刘昭亮 郭乃安 陈治安 李福龄 梁祖全 郑守恒 黎弼良 马应波 刘冠南 王齐辰 刘义宽 何林英 张玉明 卢鸿彬 叶大银 梁祖群 梁福藻 黄显章

第三届计七名

王 桐 张茂福 黄履川 胡尔楷 刘善述 陈鹤潭 陈如衡

第四届计十五名

王考鸣 吴保和 刘 康 陈伯祥 周敬让 卢毓英 张斌元 任邦珍 陈翼宸 林亨豫 梁季恺 葛希颜 沈念祖 陈宝璋 林朝鼎

第五届计十名

潘琮璋 林傅善 郑华钟 曾光世 周文祺 梁志柱 洪光安 王兆陶 陈忠捷 陈开镰

第六届计八名

梁 蓉 吴景泰 林以熔 江大荣 梁敬埏 陈 铨 黄本周 陈芳卿

第七届计十名 (光绪二十二年毕业)

潘兆清 刘贻远 唐德炘 陈承植 董朝镛 陈翊汾 黄天鳌 李伯壬 林云龙 陈大豫

第八届计六名 (光绪二十九年冬毕业)

常朝干 郑 玑 高近宸 魏 怀 沈秉楷 陈忠鎡

第九届计五名 (光绪三十一年冬毕业)

周光祖 林锡康 梁敬搓 叶宜彬 陈声扬

第十届计六名 (光绪三十三年夏毕业)

韩玉衡 杨 逾 李孟衍 叶天庚 郑友益 陈培松

第十一届计六名 (宣统三年冬毕业)

吴明观 张嘉燨 王道斌 叶心衡 苏学雍 陈诗涛

第十二届计三十一名 (民国九年六月毕业)

邱景垣 邱思聪 苏镜潮 萨本炘 林学濂 陈奇谋 周澜波 林惠平 张 岑 黄以燕 郑鼎铭 陈兆俊 马德建 吕文周 李孔荣 冯廷杰 魏子元 周 烜 姚法华 余 堃 方 伦 王振中 贾 劼 凌 棨 钟 衍 蔡学琴 卢行健 郑翔鸾 阮宣华 梁 煊 陈飞雄

第十三届计二十四名 (民国十年冬毕业)

谢仲冰 唐擎霄 许孝焜 蒋松庄 黄贻庆 陈尔恭 林一梅 陈 瑜 唐兆淮 沈靓安 康 志 黄子坚 周谨崧 黄立莹 张用远 许桐蕃 傅春滨 林家晋 陈承志 方明淦 杨际舜 沈靓笏 曾 纪 欧阳昆

第十四届计二十九名 (民国十三年冬毕业)

江守贤 何家澍 蒋 铣 陈 鼎 刘 潜 孟孝钰 程 璟 曾贻谋 吴 锷 王贤鉴 鲍鸿逵 林缉诚 林仲逵 林鏕民 杨 健 陈耀屏 傅宗祺 林克立 唐岱荥 方新承 林善骝 郑英俊 梁永翔 张永绥 薛大丞 高宪参 郑友宽 林 凯 林谷士

以上共十四届计二百一十名

马尾船政前后两学堂共毕业学生六百二十九名

历史地位

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较早把西方自然科学引进课堂的近代科技和海军学校,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