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开森

更新时间:2024-06-16 14:14

福开森(1866-1945),英文名John Calvin Ferguson,美国马萨诸塞州人。中文名福茂生。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同年,作为美以美教会传教士到华传教。光绪十四年,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自任监督。光绪二十三年,受盛宣怀之邀到上海协助创办南洋公学,为第一任监院。次年,四明公所案发生,压制上海市民,后法租界工董局特辟福开森路(今武康路)以示褒奖。光绪二十五年,从英人丹福士手中购得上海《新闻报》产权,成为最大的股东,长期控制报纸,《新闻报》与《申报》并驾成为全国最大的两家报纸。义和团运动时期,充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的顾问,参与盛宣怀等策动“东南互保”。光绪二十九年,协助吕海寰和盛宣怀同美方订立《中美通商行船续订条约》。1917年起,任北洋政府总统府顾问,长达10年。1921年,任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1936至1938年,充当国民政府行政院顾问。居留中国近60年,以传教士、教育家、报业家、文物收藏家和慈善家的身份,活动于上海和南京、北京等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软禁于其北平寓所。1942年,日美双方交换被俘人员时,被遣送回国。1945年8月,在美国纽约病逝。

人物生平

福开森,全名为约翰·卡尔文·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中文名福茂生,1866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牧师。福开森出生后不久其全家移居美国;1886年,福开森从波士顿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887年福开森以传教士身份偕新婚妻子踏上前往中国传教的路程。

福开森夫妇于1887年10月25日抵达上海,随即到镇江学习汉语。一年后两人到南京传教,开办了一所家庭学校,讲授《圣经》,并教英语、数学和国文,主要由福开森夫妇授课,另聘中国塾师讲授国文。当时来华的传教士多以教育作为传教手段之一,但师资、设施、开设课程及其教材,都没有统一规范。1888年,美以美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传教士傅罗(C.H.Fowler)在南京创办汇文书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推荐福开森为首任院长。汇文书院是南京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设有博物院(文理科)、医学馆(医科)、圣道馆(神学)和中学堂、医院等。1888至1897年,福开森担任汇文书院院长,依据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创立了教学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等,书院所聘教师主要来自美国。福开森还翻译了《化学新编》等教材,并亲自设计督造了校内的第一座建筑——钟楼,当时被南京人称为“三层楼洋行”。

汇文书院创立之时,中国的科举制度尚未终结,书院的创办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生发展,对培养新型高级人才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l910年,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金陵大学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是今南京大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汇文书院中学堂1910年起称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即今南京市金陵中学的渊源。

1896年,盛宣怀拟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后称南洋大学,校址现为上海交通大学),聘福开森出任南洋公学监院之职,参与创建工作。于是,福开森辞去南京汇文书院院长之职,于翌年转赴上海就任。l897至1902年,福开森担任南洋公学监院和西课总教习。由于南洋公学聘用了许多著名的中国学者任职任教,如吴稚晖、钮永建、章太炎、蔡元培和张元济等,福开森由此扩展了与中国学人及士绅的交往。正是在任南洋公学监院的时期,福开森捐资修筑了福开森路,还设计了南洋公学的上院和中院,这是学校最早的两座建筑。

福开森在上海期间还收购和接办了《新闻报》。该报是英国人丹福士(A.W.Danforth)创办的中文报纸,始创于1893年,由于经营不善于1899年11月被迫拍卖。福开森通过竞拍低价买下该报,任用原南洋公学总务汪汉溪负责管理。《新闻报》将新闻的重点放在经济方面,在市场动态、商品行情的报道上不惜笔墨,不吝费用,成为与当时上海最有影响的《申报》齐名、颇具影响的大报。福开森从1899至1929年掌控《新闻报》长达30年。

1902年,福开森离开南洋公学返回美国,以论文《宋代儒学的复兴》(The Confucian Renaissance in the Sung Dynasty)获得波士顿大学的哲学博士。1903至1906年间,福开森被盛宣怀聘为督办铁路公所的顾问;1911年又应盛宣怀聘请赴北京任清廷邮传部顾问。自此,他在中国的活动重心转至北京,主要身份是政府顾问和幕僚。1914年,他曾举家返美,并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购有一处住宅,当时为子女就学计,似拟久居,但他本人仍频繁往来于中美之间。1919年,福开森偕夫人及女儿玛丽回到北京,长期居住在东城喜鹊胡同3号。1927年后他曾任国民政府顾问,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南京。

福开森对中国文化非常热爱,自1911年移居北京后,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研究,金石、书画、瓷器等文物收藏甚丰。他聘请中国文物专家共同编著了《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1931)、《历代著录画目》(1934)和《历代著录吉金目》(1938)等文物研究文献,为当时的文物鉴定建立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定年系统。其中,《历代著录画目》被誉为“福开森索引”(Ferguson's Index)。这些文献既为研究中国文物提供方便,也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物提供导向。鉴于他在中国文物研究领域的造诣,福开森成为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中的唯一一位洋委员。《历代著录画目》和《历代著录吉金目》在20世纪90年代分别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再版,也是当代中国文物研究领域重要的参考文献。

福开森是最早一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西方学者之一,他以英文撰写并发表了诸多关于中国历史、政治和艺术方面的文章,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北京的首都图书馆、美国的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of Oregon)图书馆和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等机构都藏有他的文章、著作、照片和书信。1918年,芝加哥艺术研究院聘请他讲授中国艺术史(Scammon Lectures),其系列讲座内容以英文出版,题为Outlines of Chinese Art(《中国艺术综览》)。福开森还曾担任华盛顿弗瑞尔美术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顾问,为这些艺术博物馆挑选和收购中国艺术品。

1934年,福开森无偿地将自己数十年收藏的中国文物捐赠给他一手创办的金陵大学,总数有上千件之多。包括商周青铜器、殷墟甲骨、古陶瓷和古书画等,其中不乏珍贵文物,如南唐画家王齐翰《挑耳图》等国宝级文物。这批捐赠文物曾于1935年在故宫文华殿特设“福氏古物馆”公开展览,引起很大轰动。这批文物现藏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还有部分福开森的收藏品陈列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他曾经是该馆的名誉委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福开森夫妇及女儿蛰居北平,夫人于1938年病故。1943年底,通过日美交换侨民,福开森父女乘美国接俘船返美,所有北平故居一切财产、积年所藏书籍,乃至个人记述文字等,全部未能带出。福开森晚年受此打击,回美两年后,于1945年去世,享年79岁。

福开森旅华前后计57年,在中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他集传教士、教育家、报业大亨、政治顾问、慈善家和文物专家等多种头衔于一身——作为一个西方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无疑代表西方国家立场,但客观上,他对中国近代政学两界颇有积极影响,对传播中国文化有相当的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