窆石

更新时间:2023-04-28 16:50

高2.06米,底围2.30米,上小下大,形状象破土而出的春笋,又象一个长形秤砣,顶端有一圆孔。上面刻有文字,最早还是汉代留下的,但字迹早已漫漶不清。窆石相传是大禹下葬时,作为大禹下葬时的工具,从其生地北川(古石泉)县飞来的,是大禹出生之地今四川省北川县之禹穴、石纽拓片勒石而成,其上有自东汉以来的许多文人学者留下的题刻。

简介

窆石, 圹旁石碑。有孔﹐用以穿绳引棺下穴。

禹陵窆石

以前这块窆石长期露天置在禹庙边的小坡上,游人来这里总要用手摸摸,因此外表已很光滑,那时还有人朝圆孔丢钱币,丢石子。现在早已加了玻璃罩,重建亭子,得到妥善保护。

窆石的作用

一般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下葬时用的工具,一是作为生殖崇拜的对象。

从“窆石”的“窆”字看,自与“葬”有关。《说文解字》:“窆,葬下棺也。”《尔雅·广名》:“下棺谓之窆。”可见“窆”是一个动字,“窆石”就是下葬时需用的石。《墨子》谓:“禹葬会稽,衣裘三领,桐椁三寸。”因而禹陵的这块窆石就是大禹下葬时所用的工具,顶端的圆孔正是用来穿绳,牵住棺木,使之缓缓地放入墓穴。

民俗

但民间风俗,特别是在绍兴,下葬时并不使用这样的工具。民间以为此石可以占卜生育,有妇女不能生孩子,到这里向窆石的圆孔扔钱币或石子,要是扔进圆孔,就能受孕生育。怀孕后的妇女向圆孔丢钱币或石子,要是扔进圆孔,就能生男孩。而且不一定要妇女自己来,其丈夫也可作这样的占卜。

1929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龙山梦痕》一书收有蔚南《永兴王和大禹》一文,说到:“越州妇女每至此亭时,以石子遥投窆石上的小孔,据说中则生男,不中则生女。”虽然这么做毫无科学性,却代代相相传,说明其由来已久。距禹陵不远的宛委山中有一岩石,半圆形,约三米高,中有缝隙为穴,古人曾向此穴投简祈福,但也有认为是古人生殖崇拜的对象。

故事

清初《东南纪事》(卷七)记载了一段与“禹穴”、“窆石”有关的故事:

王善长,山阴人。少有绝力,长而豪荡,乡里患苦之。尝同少年游禹陵,见窆石,大言曰:「我固不学,闻大禹治水,有玉简金书埋会稽,岂兹地乎?」则以手撼之而动,意得甚。

甲申,闻煤山之变,奋臂言曰:「京师公侯将相,岂皆妇人耶?」逾年,郑遵谦起,善长为部将,及败,归里。又逾年,王翊、陈天枢起,善长亦合骁果得数百人,起会稽山,受鲁王命为威武将军,往来山海间。因曰:「吾闻古之立功者,不遇异人,必见异书。往吾撼窆石能动,意金书待我发乎?」

乃以大索贯石,与数十人转之,莫动也。善长则攘袂独挽索,使数人旁助,随手折,掘地及泉下,竟无所见。

可见窆石有可能在明末清初被会稽大力士王善长部分破坏(折)了。

辨析

禹陵窆石是打凿而成还是天然的?有没有经过加工?圆孔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凿成?如果是用于生育占卜,那为什么偏称为窆石?如果是下葬的工具,又怎么可能被人用作生育占卜?是历史的记载与人们的意识互不一致所造成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