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失常

更新时间:2024-04-26 20:14

窦性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窦房结冲动形成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或窦房结冲动传导障碍而引发的一种心律失常病症。常见类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窦性心律失常既可以出现在正常健康人中,也可以由器质性心脏病、心脏外疾病或药物引起。

心电图特征

一般心电图机描记不出窦房结激动电位,所以都是以窦性激动发出后引起的心房激动波P波特点来推测窦房结的活动。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为:P波规律出现,且P波形态表明激动来自窦房结(即P波在Ⅰ、Ⅱ、aVF、V4~V6直立,在aVR倒置)。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

疾病类型

根据心电图和临床表现不同,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

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

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

窦性心律节律不等,相邻心动周期的差值大于120毫秒。

指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不能产生电冲动,心跳停止。

指窦房结发出的电冲动,向下一级心房传导时发生了延缓或阻滞。

指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所引起的窦房结起搏和(或)激动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引起一系列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

病因

窦性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健康人,多为生理性,也可由器质性心脏病、心脏外疾病或药物引起。

发病原因

常见于正常健康人。如吸烟、饮酒、喝咖啡或焦虑、情绪激动、过度的体力活动等可能会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夜间睡眠状态、运动员或长期体力劳动者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心肌梗死、窦房结病变、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炎结缔组织病等可引起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病窦综合征;某些心脏外疾病,如发烧、感染、甲状腺疾病、颅内压升高、肿瘤及风湿热等亦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窦房传导阻滞。

诱发因素

吸烟、喝茶或咖啡、饮酒、过度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或使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时可诱发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睡眠状态或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时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症状

窦性心律失常可以完全没有症状,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也可以表现为胸部不适、呼吸急促、头晕、晕厥、心悸、乏力或心脏漏跳的感觉。

典型症状

生理性因素引起或疾病早期患者可无明显不适,随着疾病发展,可能会出现症状。

冲动起源于窦房结,心率超过100次/分,节律规则,逐渐起止。兴奋迷走神经后逐渐减慢,停止兴奋后其心率又逐渐加快。常见于健康人或在某种疾病状态下,可由运动、焦虑、情绪激动及心脏等相关器官疾病引起,如果心率大于120次/分,患者多感到心悸,有时可有胸闷,其他表现包括乏力、运动耐量下降、头晕等。

冲动起源于窦房结,心率低于60次/分,节律规则。常见于健康人或在某种疾病状态下,可发生在睡眠状态,或由器质性心脏病及全身性疾病引起,表现轻重不一,可呈间歇性发作。多以心率缓慢所致心、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

一般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当病程发展为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和窦房传导阻滞时,可出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的症状,轻者表现为心悸、记忆力减退、乏力和运动耐量下降,重者可引起心绞痛、少尿、黑矇、晕厥,晚期可出现心衰阿-斯综合征甚至心脏停搏或继发心室颤动而导致患者死亡。

伴随症状

部分窦性心动过速者可出现心绞痛,引起或加重心功能不全,出现相应的症状。严重窦性心动过缓者可出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的症状:

就医

健康人群因情绪激动或饮酒等生理性因素,出现偶发短暂性窦性心律失常,且无相关症状时,可暂时观察,先不必就诊。如果出现心脏跳动过快或不规律、呼吸困难或持续数分钟以上的胸痛、头晕、乏力、晕厥等,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相关检查

可以通过记录10秒心电表现,大致确定心律失常的种类。

可以连续24小时记录心电变化,较12导联心电图更易发现心律失常。

经鼻插入导管电极刺激左心房可评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窦房传导功能。

通过各种导管技术同步记录心脏多个不同部位和各种异常的电活动信号,同时分析心电信号的特征,提供关于心律失常和异常电现象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鉴别诊断

房性心动过速

冲动起源于心房,心率在120~220次/分,节律规则,突发突止。常见于健康人或在某种疾病状态下,可由过量饮酒、心肌梗死、肺功能失代偿、缺氧、感染、低钾血症、摄入可卡因茶碱等引起,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胸闷、胸部或颈部突然出现快速扑动感等。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冲动起源于窦房结或结周组织,心率在100~150次/分,节律规则,突发突止。兴奋迷走神经后可终止发作。常见于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大部分可无症状,少部分有心悸、头晕等症状。

房室传导阻滞

指冲动从心房传导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延迟或不能传到心室。常见于健康人或在某种疾病状态下,可由缺血性疾病、手术或药物引起,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有头晕、乏力、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交界性逸搏心律

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心率40~60次/分。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症状与窦性心动过缓类似。

室性逸搏心律

冲动起源于心室,心率20~40次/分。常见于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可有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治疗

窦性心律失常如为生理性病因导致的,只需观察或对症治疗即可;如为病理性原因引起,则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一般治疗

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通常无需治疗,按压颈动脉窦、Valsalva动作或其他刺激迷走神经的手法可使窦性心动过速逐渐减慢。继发性窦性心动过速消除病因后,多可缓解,必要时可在医生处方下给予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

生理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多不需治疗,若患者无心动过缓相关症状,亦可先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应针对病因治疗,必要时酌情选用M受体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等治疗。若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未改善,应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

药物治疗

一般情况下,窦性心律失常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特殊情况下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

心肌缺血合并窦性心动过速,若无支气管哮喘、严重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等禁忌证,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虽无明确病因,但窦性心动过速导致相关症状,需要控制心率时,无禁忌证也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

可用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老年前列腺肥大者不宜应用。

用于阿托品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时,也可用于起搏治疗前的过渡。

手术治疗

当患者出现病窦综合征,或心率过缓(清醒状态下长期<40次/分),无法维持心脏的正常工作时,可以通过手术在胸腔内植入心脏起搏器来帮助控制心跳。心脏起搏器通过模仿心脏正常的冲动形成和传导,仅在需要时工作。如果出现心率过慢(心动过缓)或停止,心脏起搏器会向心脏发送电信号以纠正其节律。

术前一般医生会通过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电生理检查等来确定心律失常病因,以选择恰当类型的心脏起搏器。一般来说,心脏起搏器置入术较少出现并发症,但可能在术中或术后出现麻醉药物过敏、感染、局部血管神经损伤、局部组织肿胀等风险。

预后

大多数预后良好。一般身体健康、无明显不适症状的窦性心律失常,多是功能性,不会危及患者生命,观察即可。只有当出现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如病窦综合征,引起明显头晕、乏力等心、脑供血不足表现时,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尤其本身合并其他疾病时,需要进行心脏起搏器治疗,治疗后远期预后良好。

窦性心律失常很少引起并发症。

窦性心律不齐

多见于健康小儿,其中3岁以后儿童多见,婴幼儿少见,常在心率慢或睡眠中出现,而当心率增快时或运动、清醒时心律可变整齐。药物如洋地黄、吗啡β受体阻滞剂可致心律不齐。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

小儿症状较成人为轻,常缺乏主诉,个别年长儿可叙述心悸、胸闷、不适。常于听诊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窦性心律不齐可与呼吸的周期有关,吸气时加快,呼气时减慢。窦性心律不齐无临床意义。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窦性P波;心律不齐与呼吸有关,呼气时减慢,吸气时加快,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律;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秒以上;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表现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基本相同;心律不齐与呼吸周期无关。

窦性心律不齐不需要治疗,存在原发病的则对症治疗

参考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