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有量

更新时间:2023-12-15 12:27

耕地保有量,即耕地总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耕地总数量,等于上一年结转的耕地数量,扣除年内各项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及生态退耕的数量,加上年内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数量。

简介

2008年10月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我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

2012年12月12日,国土资源部晚间发布通报显示,目前我国耕地国耕地保有量保持18.24亿亩,全国耕地净减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十二五”期末18.18亿亩耕地保有量目标具备坚实基础。

国土部数据

国土资源部发布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自2009年全国耕地保有量连续3年保持在18.24亿亩以上,这表明国家“十二五”期末18.18亿亩耕地保有量目标得到有效保障。

此次发布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度,全国耕地减少532.7万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485.0万亩,灾毁耕地33.5万亩,生态退耕14.2万亩;同期耕地增加483.7万亩,增减相抵,耕地面积净减少49.0万亩。2011年底,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

2011年度,全国建设用地净增945.1万亩,其中,依法批准835.3万亩,未批先建172.5万亩,变为其他用地减少62.7万亩。2011年度,全国未利用地开发为农用地261.9万亩,建设使用190.9万亩。

据国土资源部地籍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国土资源部在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中充分利用覆盖全国的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计算机网络的综合监管平台,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工作程序,全面更新了土地调查数据库和遥感影像数据库,采用严格规范的质量控制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有效防止和减少了虚报、瞒报现象,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图、数、实地的一致性。总体看,变更调查数据全面、客观,真实反映了本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四大矛盾

作为面向社会发布的土地权威数据,每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广受社会关注,2011年度数据显示,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四大矛盾必须予以正视。而且作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具体反映,这些矛盾都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首先要看到,尽管全国耕地总量基本稳定,但个别省份补充耕地困难不容忽视。粮食实现“九连增”,折射出耕地保护的支撑力度。数据显示,2009、2010、2011年连续三年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8.24亿亩以上,2011年度耕地净减少49.0万亩,耕地净减少的势头得到了控制,国家“十二五”期末18.18亿亩耕地保有量目标有望落实。但与此同时要看到,东部沿海、辖区面积较小的直辖市和个别省份,耕地后备资源已近枯竭,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困难,个别省市出现了难以足额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情况。

其次,尽管建设用地保障有力,但我国用地供需矛盾依然突出。从2011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建设用地保障方面,国土资源系统上下作了大量努力,有力保障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必要的用地需求。2011年度全国共安排各类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830万亩,并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指标90万亩,专项用于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2011年度各项用地审批控制在计划指标规模之内,但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启动之年,同时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各地普遍加大了投资和建设的力度,相应扩大了用地需求,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与此同时,必须要说清楚的是,尽管批而未用土地清理效果明显,但我国土地利用仍有挖潜空间。2011年度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清理批而未用土地,取得明显效果。变更调查显示,往年批而未用的建设用地于2011年度开工建设的面积达到193.9万亩,比上年度增加102.2万亩。与此同时,实施鼓励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及荒滩等未利用地的政策也取得成效,全年建设使用未利用地190.9万亩,有效减缓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但数据还显示,2011年度新批尚未建设的土地184.6万亩,占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比重为22.1%,表明批而未用的土地仍有较大挖潜空间。

最后,必须要承认的是,尽管我国规范用地水平不断提高,但村镇用地未批先建情况,折射出深层次体制改革问题再也不能回避。变更调查显示,2011年度未批先建面积172.5万亩,数量较上年下降30.3万亩,占新增建设用地的比例由上一年度的19.0%下降到17.1%。但随着城市和重点工程违法用地数量的下降,村镇建设用地未批先建问题凸显。调查显示,2011年度未批先建面积中,村庄、建制镇部分仍达92.1万亩,比重由上一年度的42.6%上升到53.4%。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在我国农村常驻人口持续减少同时,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这表明我国城乡二元化格局特别是“只要农村的地,不管农村的人”城镇化模式,确实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