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

更新时间:2024-08-02 08:39

《胡笳十八拍》相传是东汉女诗人蔡文姬的诗作。这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叙事诗,载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此诗叙述蔡文姬在战乱中被掳、胡地思乡、忍痛别子归汉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主人公深陷匈奴的苦难经历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全诗通过富于特色的艺术表现,运用强烈的主观抒情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手法,成功地创造出了抒情主人公悲剧性的艺术形象,并以骚体与七言结合而开创了新奇独特的诗歌形式。

作品原文

胡笳十八拍①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②。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③,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④,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⑤,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⑥,控弦被甲兮为骄奢⑦。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⑧,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⑨。鼙鼓喧兮从夜达明⑩,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⑪!寻思涉历兮多艰阻⑫,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⑬。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⑭,五拍泠泠兮意弥深⑮。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⑯,朝见长城兮路杳漫⑰。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⑱,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⑲?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⑳?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㉑,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㉒,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㉓,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㉔。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㉕,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㉖,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㉗,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㉘,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㉙,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㉚!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㉛,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㉜,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㉝。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㉞。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㉟。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㊱!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第一拍中所谓“笳一会兮琴一拍”,当是指胡笳吹到一个段落响起合奏声时,正好是琴曲的一个乐章。

②祚(zuò):福。这里指国家运势。

③烟尘: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指战乱。胡虏:秦汉时称匈奴为胡虏,后世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之通称。

④戎羯:戎和羯,古族名。泛指西北少数民族。

⑤遐:远。

⑥虺(huǐ )蛇:指毒蛇。

⑦控弦:拉弓,持弓。被:同“披”。

⑧毡裘: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制成的衣服。

⑨羯羶(shān):羊臊气。

⑩鼙(pí)鼓: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

⑪嗜欲:嗜好与欲望。

⑫涉历:经过,经历。

⑬汉音:这里指家乡来的书信。

⑭攒眉:皱眉。

⑮泠(líng)泠:形容清脆激越的声音。

⑯陇水:河流名。源出陇山,因名。

⑰杳漫:渺茫旷远。

⑱烽戍:设置烽燧,驻兵防守之处。

⑲殊匹:异族的配偶。

⑳殛(jí):这里意为惩罚。

㉑倏(shū)忽:形容很快。

㉒桑梓:借指故乡。

㉓鞠:抚育。

㉔边鄙:边疆;边远的地方。

㉕应律:应合历象。

㉖不谓:不意,不料。

㉗騑(fēi)騑:马行走不止貌。

㉘商参(shēn):参商。二十八宿的商星与参星,商在东,参在西,此出彼没,永不相见。后以“商参”比喻人分离不能相见。

㉙萱草:植物名。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其根肥大。叶丛生,狭长,背面有棱脊。花漏斗状,橘黄色或桔红色,无香气,可作蔬菜,或供观赏。根可入药。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称忘忧草。

㉚罹(lí):遭受苦难或不幸。

㉛怀土:怀恋故土。

㉜黄蒿:枯黄了的蒿草。亦泛指枯草。

㉝瘢(bān):创伤或疮疤愈合后在皮肤上留下的痕迹。

㉞饥豗( huī):同“饥虺”,意谓又饿又病。

㉟翻出:重新改作。

㊱六合:天地四方,整个宇宙的巨大空间。

白话译文

我刚出生的时候,天下还太平无事,我长大以后汉朝的国运急剧衰败。苍天不施仁德啊,降下战乱流离;大地不见仁心啊,让我生不逢时。连绵不断的战乱啊,世道分外艰难;黎民百姓流离失所啊,心里痛苦伤悲。烽烟遮蔽四野啊,胡兵大肆掳掠;违背本意苟活着,失去节义心有愧。匈奴习俗差别大,汉家女儿难适宜。遭受种种耻辱啊,让我向谁哭诉?胡笳吹一节啊,瑶琴弹一拍;满腔悲愤和怨恨,举目无亲没人知。

胡人强逼我做家妾,挟持我西行向天涯。高山重重入云烟,归程渺渺难回返;疾风吹千里,处处扬尘沙。胡兵人多又残暴,野蛮凶悍如毒蛇;携带弓箭又披甲,一路骄横挥皮鞭。琴弦上紧唱二拍啊,心弦悲痛伤欲绝;心志早被催残尽,唯有独自枉悲嗟。

越过汉朝国界,进入匈奴城中;既亡家园又失身啊,苟活莫如辞人生。毛毡皮衣穿在身,心惊肉跳骨也寒;羊肉膻味臭烘烘,强逼下咽泪盈盈。胡人敲鼓闹翻天,夜以继日烦死人!半夜狂风卷黄沙,不知不觉堵塞门。伤今感昔唱不尽,琴笳三拍又制成;含冤饮恨留心中,心中悲愤何时平?

日日夜夜都如此啊,哪会不思我乡土;世上能喘气的人儿啊,有谁比我更苦悲?天降灾难国家乱,汉家百姓无君主;只能怨我红颜薄命啊,从此沦落在匈奴。习俗不同两条心,怎能同吃又同住;爱好各自不相同,心中苦闷谁可听?回想我的经历啊,几多艰难和险阻;胡笳四拍也制成啊,曲调悲哀更凄楚。

大雁高飞远离去,直到不见雁踪影;肝肠寸断又如何啊!只能默默苦思寻。紧锁双眉望明月,轻抚慢弹雅琴曲;五拍的曲调清幽幽啊,愁怨的心情积更深。

寒冷刺骨的冰霜啊,比不上我的身世苦寒;面对羊肉和奶酪,饥肠辘辘没胃口。夜听远处的陇河水啊,如泣如诉汩汩苦;早起看见万里长城啊,归路慢慢在何处?回想往日西行的情景,艰难的旅程凉透心。六拍唱完悲重来啊,推开瑶琴不复弹。

黄昏时的北风啊,从四面呼呼地刮起;不知心头的仇恨啊,向谁诉说谁肯听。原野上一片萧条景象,烽火台和哨所布满万里;匈奴的习俗太残忍,贱待老弱病残人;年轻力壮食美味,看不下去心不忍。哪儿水草丰又美,哪儿安家筑营垒?漫山遍野是牛羊,活像蜂窝和蚂蚁。青草吃完河干枯,赶上牛羊再迁走。七拍唱完恨有余啊,恨死这瓢泊不定的日子。

如果天神真有灵啊,为何让我天南海北孤又苦?我对天公哪有错啊,为何让我匹配不相称的丈夫?我对天公有何罪啊,为何惩罚我沦落在荒凉边州?制成胡笳第八曲啊,只希望藉此排忧愁;谁知道曲子制成后,心里反而愁上又添愁。

苍天无涯啊,大海无边;我心里的忧愁,也是苦海无边。人生就是这么短暂,时光如墙缝里看骏马奔驰;满怀忧愁找不到一点欢乐啊,可叹我风华正当年。怨恨至极问苍天,上天茫茫无路攀。举头仰望天幕时,满眼滚滚是云烟;九拍琴曲寄深情,可又能向谁流传?

城头的烽火不见熄灭,疆场的征战何时停歇?天天是杀气腾腾满城门,夜夜听呼呼北风吹边月。故乡的信息被隔绝,苦无眼泪气将绝;一生的辛酸啊,都来自离别;十拍唱出深深恨啊,颗颗泪珠如滴血。

我并非贪生而怕死,不能捐躯自有因。心有打算和期盼,总有一天回家园;尸骨掩埋在故乡,长辞人间才心安。日月如梭,年复一年,身在匈奴受熬煎;胡人丈夫宠爱我,生下儿子好喜欢。养育他们娘责任,丝毫不知羞与耻;时常哀怜苦孩子,降生之地太荒远。十一拍胡笳添新曲,骨肉情也从此添!缠绵的曲调声声怨,句句如箭穿心尖。

大地回春暖气多,汉家天子一讲和。阳春三月气祥和,载歌载舞共讴歌;两国交欢无征战,从此可以罢兵戈。忽遇汉朝使者来,自称相府曹近臣;带来诏书和千金,专程来赎我的身。喜出望外得生还,又逢上朝见圣君;可叹抛别我幼子啊,从此一别难重逢。十二拍的曲子啊,唱的是有喜有哀对半分;去留两难无奈何啊,酸甜苦辣说不清。

谁曾想到此残生,还能回到汉国中;搂抱两个亲生儿啊,泪下如雨湿衣襟。汉朝使者迎接我,四马官车好威风;幼儿哭碎娘的心,谁知其味谁哀怜?生死离别痛煞人啊,偏在此时骨肉分;心中悲痛怎撒手啊,日月无光天地昏。恨不能长出双翅来,携带他们一块行!走一步呀远一步,脚步如有千钧沉。孩儿影绝魂已断啊,抛下爱子何忍心。十三拍的琴曲啊,弦急调悲裂人心;肝肠如用刺棒搅,那个理解我的心。

我身回国儿难随,心若悬空常如饥。天下四时和万物,盛衰兴亡都有期;惟有人间愁苦事,为何不肯片时移。山高地阔空怀念,重逢相见无佳期;夜深人静恍惚中,梦见孩儿身边依。梦中拉住我的手啊,一个喜来一个悲;醒来痛煞我的心,何时才会有歇息。十四拍的琴曲啊,一把鼻涕一把泪;滔滔东流黄河水,都是我的思儿泪。

十五拍曲调声急促,气填胸腔谁体会?住的是帐篷,嫁的是胡人。天随人愿得回归,再回汉国心欢喜;心中有牵挂啊,乐极又转悲。大公无私的太阳和月亮啊,为何不可以对我公平与合理?母子活活被拆散啊,我心怎能承受起。同天之下永隔绝啊,如同参商二星难相会。是生是死全不知,叫我何处去寻觅。

十六拍啊愁思茫茫,我和亲儿啊天各一方;日日夜夜空相望啊,儿不能相随思断肠。忘忧草啊忧难忘,弹起琴啊情更伤。今日别子回故乡啊,旧愁新怨长又长。泣不成声抬头望啊,血海深仇哭上苍;你为何让我活活地,独自遭灾受熬煎。

弹到十七拍啊心鼻酸,关山重重阻隔啊行路难。去时舍不得故土啊,心情杂乱;来时割别了亲儿啊,忧思漫漫。塞上野草一片片,枝枯叶干触目寒;沙场尸骨一堆堆,刀痕箭斑更惨然。钻心刺骨的风霜啊,春夏之交胜冬寒。人困马乏疲惫不堪,浑身气力都已用完。哪会想到重回故园啊,喜忧参半入长安。连连叹息喘不上气,热泪横飞眼泪哭干。

胡笳本出匈奴中,改换琴曲音调同。十八拍琴曲已弹到尾声,余音袅袅啊忧思难尽。因为懂得了音乐的奥妙共性啊,那全都是上天和自然的创造之功;悲哀和欢乐能各随人心,有了翻新改造就可以变通。匈奴与汉朝啊,地域不同习俗悬殊;好比天和地永远相隔啊,儿子在西母亲在东。可叹我五脏六肺的怨气啊,浓云密布在长空。天地四方再广阔啊,也无法将我的哀愁包容。

创作背景

蔡文姫(蔡琰)为名儒蔡邕之女,十六岁出嫁,可未到一年,丈夫便咯血而死,不得已又返回娘家孀居。几年后,家道中落,父亲又死于狱中,后属国南匈奴趁中原大乱叛乱造反,蔡文姫也被南匈奴掳去,被左贤王纳为王妃,生了两个儿子。汉丞相曹操曾经与蔡邕交好,并知文姬颇有文才,当得知文姬遭遇后,乃派使者至匈奴面见单于,以重金赎回蔡文姬。蔡文姬思念家乡,但又无法抛下自己的骨肉亲情,在理智与情感的挣扎中,她一唱三叹写下了《胡笳十八拍》。此诗最早收录于郭茂倩《乐府诗集》,注明作者为蔡琰,朱熹将其收入《楚辞后语》。

《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后代形制为木管三孔。唐代诗人刘商在《胡笳曲序》中说:“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此诗最后一拍也说:“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可知原为笳曲,后经董生之手翻成了琴曲。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的叙事诗,内容与五言诗《悲愤诗》基本相同,叙述的是蔡文姬战乱中被掳、胡地思乡、忍痛别子归汉的悲惨遭遇,堪称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此诗的形式,兼有骚体(句中用“兮”字)与柏梁体(用七字句且每句押韵)的特征,但并不纯粹,或可称之为准骚体与准柏梁体。全篇的结构可大别为开头、中腹、结尾三部分。第一拍为开头,总说时代动乱与个人所受的屈辱;中腹起自被掳西去的第二拍,止于放还东归的第十七拍,历时十二年,分为思乡与念儿前后两个时期;最后一拍为结尾,呼应篇首,结出怨情。

诗中主人公在时代大动乱的背景前开始露面。第一拍即点出“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见“干戈日寻兮道路危”等三句)。汉末天下大乱,宦官、外戚、军阀相继把持朝政,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族入侵,陆续不断。汉末诗歌中所写的“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等等,都是当时动乱现实的真实写照。诗中的女主人公蔡琰,即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掳掠西去的。被掳,是她痛苦生涯的开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诗中专用一拍(第二拍)写她被掳途中的情况,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缘别离”指明一生的不幸(“辛苦”)源于被掳(即所谓“别离”)。

她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冰霜凛凛”,“原野萧条”,“流水呜咽”,异方殊俗的生活是与她格格不入的。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徙,住在临时用草筏、干牛羊粪垒成的窝棚里;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总之,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心声,而令她最为不堪的,还是在精神方面。

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被迫嫁给了胡人。第一拍所谓“志意乖兮节义亏”,其内涵正是指这双重屈辱而言的。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况下,思念故国,思返故乡,就成了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从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第四拍的“无日无夜兮不念我故土”,第十拍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归桑梓”,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要数第五拍。在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执着的深情开凿出一个淡远深邃的情境:秋日,她翘首蓝夭,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春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的故土的音讯。但大雁高高地飞走厂,杳邈难寻,她不由得心痛肠断,黯然销魂。在第十一拍中,她揭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得埋骨兮长已矣。”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说的“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

从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转入不忍与儿子分别的描写,出语便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别子,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抚抱胡几兮位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极尽缠绵,感人肺腑。蔡文姬的这种别离之情,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和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处曲终罢弹,完成了蔡文姬这一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艺术形象的塑造。

抒情主人公的经历是独特的,诚如诗中一再写到的“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唯我薄命兮没戎虏”(均见第四拍)。然而通过其特殊遭遇所表现出来的乡关之思与亲子之情,又是富于时代的工同性并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良传统的。在“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第一拍)的大动乱的时代里,乡情与亲情是背井离乡、抛妻别子的广大百姓与士卒共有的感情。从历史的继承性来说,作为一个弱女子,处身异国,在被纳为妃子、生有二子、备受荣宠(第十一拍“胡人宠我兮有二子”)的情况下,矢志归国,这与西汉时苏武被匈奴流放到北海牧羊长达十九年而不改民族气节的行为,表现虽异,心迹实同。王粲《登楼赋》说:“钟仪幽而楚奏兮,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正是对这种处境不同而执著如一的“怀土”之情的较为全面的概括。诗中的蔡琰,不仅眷恋着生养她的那片热土,富于民族的感情,而且从她离开胡地时对两个胡儿的难舍难分,痛失骨肉后的积想成梦、哀怨无穷看来,她又是一个具有丰富慈母爱的传统美德的女性。但这一艺术形象之感人,却不只在于其具有美好的品德与丰富的感情,更在于其遭遇的不幸,即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她在被掳掠以后,身居胡地,心系故土,一直受到身心矛盾的折磨;而当她的归国宿愿一旦成为现实时,失去新生骨肉的痛苦便接踵而来。“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的,在她却不能两全。人总是同情弱小、哀怜不幸的,更何况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又是迭遭不幸且又具有美好品德与丰富感情的弱女子呢,这就不由得不令人一掬同情之泪了。

此诗在抒情主人公艺术形象创造上的最大特色,是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这一特色,首先体现在抒情与叙事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全然摒弃纯客观的叙述,叙事时总是饱含着感情。诗中叙事性较强的段落,如写被掳西去的第二拍,在胡地生育二子的第十一拍,别儿归国的第十三拍,重入长安的第十七拍,无不是以深情叹出之。同样是写被掳西去,在五言《悲愤诗》中写道“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柜。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以叙事详尽、细节逼真见长;而在《胡笳十八拍》的第二拍中,则说“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处处表露出诗人爱僧鲜明的感情——“云山”句连着故土之思,“疾风”句关乎道路之苦,“人多”句“虺蛇”的比喻、“控弦”句“骄奢”的评价,莫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诗中侧重的段落并不多,更多的情况是在抒情时顺便带出,也就是说,是为了抒情才有所叙述。例如,为了抒写“伤今感昔”与“衔悲畜恨”之情才写到胡地的习俗(第三拍),为了说明自己度日如年、难以适应胡地的日常生活才写到胡人的衣食起居(第六、七两拍),等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物色,更主要的则是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诗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有时意到笔到,不避重复,如责问上天,前后出现四次之多,分别见于第一、八、九、十六各拍;有时又天马行空,来去无迹,如第四拍(“无日无夜”)正从个人经历的角度慷慨不平地抒写怨愤,第五拍(“雁南征兮”)忽然转出对雁抒怀的清冷意境;写战争氛围的第十拍与写衣食起居的第六七两拍都理为了抒写乡情,本该相连,却于其间插入责问上天的第八、九两拍。“正所谓‘思无定位’,甫临沧海,复造瑶池。”(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这种感情表达的非理性化本身,乃是主观感情色彩强烈的一个重要标志。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特色,在抒情方式与语言运用上也留下了鲜明的标记。诗人常常是“我”字当头,言无回避;还喜欢夸张其辞,极言以尽意。诗作一开篇即连用两“我”字以起势,紧接着以“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二句指天斥地,直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的变奏,这是何等样的胆识魄力!第八拍的“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这一迭连声的责问更是把“天”“神”作为被告送到了审判席前。篇中夸张的说法与夸张的词语在在皆是,如“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掳”(第四拍),“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第九拍),“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暂移”(第十四拍),“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第十八拍),等等。以上种种的总汇,形成了全诗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的总体特色,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得以凸现出来。

抒情主人公艺术形象的成功创造,还得力于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女主人公在“志意乖兮节义亏”的情况下,而又不以一死以全节气,第十一拍披露了隐衷(见前引的“我非贪生而恶死”第四句),说明她是出于深厚的乡土之思才偷生苟活下来的。由于这一剖白,人物活动的思想感情基础被揭示了出来,这就不仅消除了对这一人物形象可能引起的误解,而且使她变得可亲可敬起来。第十三拍抒别儿之痛,第十四拍诉思儿之苦,尽管具体写法并不一样-第十三拍借助想象与通过行动来表现,第十四拍则寄情于梦幻,但在展示特定情况下的人物的心理变化这一点上,却无不生动传神,维妙维肖。诗中最引人注意的心理描写,则要推对归国与别儿一喜一悲的感情纠葛的描写。诗人深深体会到“去住两情兮难再陈”,因而不惮其烦,三复斯言,如“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第十二拍),“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第十五拍),“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第十六拍)。通过不断地重复,对于矛盾心理的表现,起到了强调与深化的作用,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物进退维谷、痛苦难禁的情状。

明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胡笳十八拍》是“激烈人怀抱”,意谓在读者心中激起强烈共鸣,顿生悲凉之感。《胡笳十八拍》之所以会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总结上文所论,一言以蔽之曰:是由于此诗通过富于特色的艺术表现,成功地创造出了抒情主人公蔡琰这一悲剧性的艺术形象。

名家点评

宋·范晞文《对床夜话》:“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杜子美《七歌》,本于《十八拍》。”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即指《胡笳十八拍》),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直是激烈人怀抱。”

现代·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这是继《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一部长篇叙事诗。”

后世影响

《胡笳十八拍》是由十八拍合成的长诗,也是一首七言和骚体结合的叙事诗,其自创新格的新颖形式历来倍受瞩目,影响很大。一个题目,分成十小节,组成一篇一千二百多字的长诗,骚体与七言结合而参有杂言,向式长短参差,在东汉诗中未曾有过这样的体式。应是蔡文姬在当时各种诗体的启示下,结合胡笳的声调和音乐的形式,创造出适应抒发悲痛感情的新体裁。郭沫若认为:“蔡文姬是在骚体和七言民歌的基调之上树立她独创的风格。”胡笳悲凉的音调、骚体特有的强烈抒情意味、长短自由参差错落的句式将文姬被迫居胡十二年的巨大痛苦现无遗。其艺术形式独具匠心,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刘商王安石李纲文天祥等均仿其体制作有同题诗。杜甫同谷七歌》、文天祥《六歌》的结构形式也受其影响。

作者争议

蔡文姬,名琰,本字昭姬,晋朝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汉末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学者蔡邕之女。自幼多才,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母家。汉献帝兴平中,董卓兵乱后,被裹挟西迁,继而在战乱中被掳到南匈奴嫁于左贤王,生活了十二年,生二子。建安七年(202),曹操将其赎回,再嫁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的作品,仅存三篇,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学界对《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不是蔡文姬存有争议。此诗收录于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朱熹《楚辞集注·后语》,传为蔡文姬所作。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赞同蔡文姬是其作者。谭其骧《蔡文姬的生平及其作品》不赞成郭沫若的意见,认为《胡笳十八拍》是出于去蔡文姬时代已远、不了解蔡文姬的时代背景及其经历的一位作者之手的一篇拟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