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信

更新时间:2024-08-22 07:26

蒋信(1483年9月28日—1559年12月31日),字卿实,号道林,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人,祖籍南直隶凤阳府凤阳县(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明朝中期官员、学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成化十九年八月二十七日(1483年9月28日),蒋信出生于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今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蒋信生来骨骼突出,神态爽朗清秀。刚满六岁,他就进入小学,诵读之声琅琅不绝。十四岁时,父亲惠庵公去世,蒋信悲痛欲绝,遵守礼制,表现得比成年人还要成熟。十八岁时,他开始攻读科举之学,被督学欧阳旦选拔为学生。家中贫寒,常常连稀粥都喝不上,但蒋信毫不在意,他专心研究古籍,追求志向,安然自若。乡里的士人大多不顾辈分,与他结交,并向他求教。

弘治十四年(1501年),蒋信补为廪膳生。当时,文澍是他的邻居,听说蒋信行为有方,即使盛夏也从不裸露身体,大为称奇。

正德元年(1506年),朝廷派使者到沅江传旨,知县素闻蒋信之名,赠予他厚礼,蒋信却全部推辞不受。蒋信年轻时喜欢下象棋,有时到郊外游玩,也会带上棋盘。有人劝他不要玩物丧志,他便立即取来棋盘烧掉,从此不再看一眼。

潜究理学

正德二年(1507年),蒋信开始与同乡冀元亨探讨学问。蒋信曾说:“佛教只悟到一个空字,即世间万物无立足之地。我们体认天理,如果真正领悟,那么私欲自然就会退却。”一日,两人讨论学问的根本,蒋信说:“知止应当是认识仁的本体。”冀元亨听后跃然而起说:“如此则定静安虑,就是以诚敬之心存养天理。”蒋信并没有专门的老师传授,只是潜心研读《论语》以及《定性书》《西铭》二书,有所领悟。而冀元亨平生也喜欢看《西铭》,所以两人不觉间如此契合。

正德五年(1510年),王守仁被贬谪到龙场,途中经过常德,寓居在常德府城西的潮音阁。有位名叫杜仁夫的医生,带着王守仁的复春诗卷来拜访蒋信。蒋信曾在卷中题写绝句:“安排必定非由我,燮理从来自属人。堪叹世人浑不解,九环丹里苦偷生。”王守仁一看此诗,便惊为奇才,于是通过杜仁夫,与冀元亨一同拜访蒋信。后来,王守仁对冀元亨说:“像卿实这样的,就可以做颜回了。”不久,蒋信偶然间患上重病,久治不愈。他便拒绝再服药物,借住在道林寺中,只带了一个仆人,闭目盘腿静坐,澄心静虑,常常昼夜不息,连床榻都不睡。一日,他突然感到满口生津,眼前一片空明,心中豁然开朗,病体也随之痊愈。蒋信曾说:“我初读《论语》及关洛学派的书籍时,颇能领悟到万物一体是圣学的根基所在,但还不敢确信。直到三十二岁那年,因病在寺中静坐,将怕死与眷恋老母的念头一并放下,这样持续了半年多。有一天,我突然觉得此心与宇宙相通,万物与我浑然一体,呼吸痛痒,全无间隔,这才真正相信程颢所说的‘廓然大公,无内无外’是这样的境界,自身与万物平等看待也是这样的境界。以此参悟六经,无处不合。才知道自己以前的领悟,只是停留在思索层面,离真正的默识还相差甚远。以前的静坐,虽然也有心境澄明的时候,但还只是表面的光景。这圣学的根基,哪里能轻易相信并达到呢?必须是自己真正领悟才行。”他又常说:“我平生的学问,大多是在贫病中得到的。”蒋信在贫病中锤炼自己,精神焕发,自知自信,自悦自乐,有种莫名的快乐,急于与人分享,却又难以用言语表达。这是蒋信学问的关键所在,而评论他品德的人不可不知这一点。

正德十三年(1518年)春,督学张邦奇来到常德,首先邀请蒋信与他讨论学问,以挚友相待,从此蒋信名扬海内。不久之后,毛伯温以御史的身份巡视常德,测试生员,他读到了蒋信所写的《中国相司马论》,大为赞赏,认为这篇文章足以在湖广科举中夺魁。同年十月,蒋信的母亲去世,张邦奇深感惋惜,寄诗吊唁。在办理丧事时,蒋信摒弃了世俗中对日期和时辰的诸多忌讳,只选择土壤干燥且颜色黄的地方作为墓地,按照大统历所记载的吉日进行安葬,这一做法在当时被视为异类,但蒋信却坚决不疑。

正德十四年(1519年)秋,辰阳人覃廷谧等十余人向蒋信拜师求学。蒋信在道林的别墅里筑起简陋的居所,教导他们静坐以及孔子门徒追求仁爱的核心理念。自此以后,除了科举之学外,人们开始了解并向往圣贤之道,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

嘉靖元年(1522年),蒋信参加湖广乡试,负责阅卷的官员审阅他的试卷后,都庆幸自己遇到了人才。然而,考试当天,蒋信的右肘生了疮,书写不够工整,主考官认为他不够严谨,结果名落孙山。尽管蒋信的才华和名望已久受压抑,但他却安然归乡务农,似乎打算终身如此。

嘉靖二年(1523年),蒋信作为岁贡生赴京,首次拜访了湛若水,并恭敬地呈上自己的见解。湛若水点头表示赞同,并感叹说:“楚地竟有这样的人才!”于是留他在自己的馆舍中,与他深入讨论圣学的精义,数月后才离去。湛若水感叹道:“我的学说向西传播了。”

嘉靖四年(1525年),蒋信前往南京拜访湛若水,并顺势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湛若水以“学者须先识仁”为题测试学生,蒋信的答卷独得要领。尚书费寀魏校看到后,都赞叹不已,认为难以企及。当时,许多士子纷纷向湛若水求教,他应接不暇,于是将一部分学生托付给蒋信指导。蒋信为人简易平和,有些学生甚至不直接去找湛若水,而是直接向他请教。

嘉靖五年(1526年),蒋信从国子监归来,居住在道林里,学生们再次聚集在他周围。

嘉靖六年(1527年),湛若水认为蒋信的品德、学业、操行和才艺都足以成为士子的楷模,于是从南京国子监发公文到湖广,催促他再次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

嘉靖七年(1528年),蒋信四十六岁,考中应天府乡试,随后再次赴京参加会试。

登科入仕

嘉靖十一年(1532年),蒋信考中进士,被安排在户部观政,与潘高、徐樾潘子正汪尚宁吕光洵以及当时其他有志于学问的士子们一起,相互探讨并阐明正学,每天相互激励。每当公暇之余,他们就一起讨论疑惑之处,纠正偏颇之见,常常到深夜才散去。他们相互勉励要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口耳之学。同年八月,蒋信被任命为户部福建司主事,不久又奉命前往陕西督解军饷。过去,督解军饷的官员常常利用其中的差额谋取私利,但蒋信却将户部的军饷原封不动交付给相关部门兑收,只取走相关文书便完成了任务。当时,蒋信虽然只是郎署之职,但其声望已堪比公卿辅臣。即使与其他高官并肩而立,他们也像对待师长一样敬畏他。

嘉靖十五年(1536年)春,蒋信升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按恩例赐封他的父亲与他同官阶,母亲及妻子姜氏、柳氏均被赐封为宜人,妻子柳氏为照顾蒋信的生活起居买了一个婢女,为她准备了被褥,向蒋信请示,但蒋信没有答应。柳氏了解蒋信的心意,便让婢女改嫁。这是因为蒋信善于养心而耻于放纵欲望,早已决心不近女色。那年冬天,蒋信又被提拔为四川按察司永利道佥事。

赴任四川

嘉靖十六年(1537年)春,蒋信赴任四川,所到之处,士人和儒生都纷纷前来拜访,得到他的只言片语,便互相传颂。播州的土官按惯例在路上用金子馈赠他,他怒斥并拒绝了。永利原本设有关堡,但长期废弃无人防守,当地土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商旅。蒋信立即将此事上报给巡抚和按察使,恢复了关堡的防守,百姓因此得以安宁。蒋信深知民间疾苦,看到百姓受冻挨饿、流离失所,就像自己亲身经历一样痛心。他每到一处都尽心搜访民情,即使是低贱的仆役也给予好言好色,因此人们都乐于向他倾诉真情。一旦了解到需要改革的弊端,他就亲自负责推行。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即使可能触犯当权者或得罪地方势力,他都毫不顾忌地依法执行。比如他提议废除岷江一带的水运驿站的红马船只和人力夫役,每年为官府和百姓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开支。各卫所养马的草场大多被豪门大族长期侵占,蒋信下令丈量并归还给养马者,从而恢复了牧政的正常秩序。

在茶马交易的问题上,蒋信提出了改革方案。当时商人与番邦交易时,全、黎两个少数民族部落因争夺道路而相互仇杀,祸患不断。蒋信希望找到既能消除弊端又能保全利益的方法。他提出了三项措施:“一是恢复旧时的秤盘制度;二是禁止湖茶流入;三是限制茶引的数量。”当茶叶的贸易额度确定后,私茶贩卖自然就没有容身之地了。四川的人们都说:“近百年来,能够彻底革除私茶贩卖弊端的,没有比先生更出色的了。”在代理四川按察司事务的时候,蒋信遇到了一起涉及杀人的重大冤案,受害者被冤枉关押了十多年,无人能解。蒋信通过明察秋毫,查明了真正的凶手,并将冤屈者释放。他亲自审定案卷,充分依据法律和情理,使许多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嘉靖十七年(1538年),蒋信管理四川提学道,巡视学校,淘汰冗员,拒绝请托,崇尚实学,无人敢以私事相求。他在太益书院开讲,当时遂宁的举人章评、成都的生员杨珩、南充的生员张监、保宁的生员刘元凯等人都得到了他的教诲和培育,一时之间学风蔚然兴起。

嘉靖十八年(1539年),蒋信入朝祝贺圣节,之后返回任上。

嘉靖十九年(1540年),蒋信监督乡试,其中关于性学的一题是他亲自撰写的。他明确指出善恶皆是天理,人生而静以上是不容言说的,这样的论述在当时极为罕见。有道士以妖术蛊惑愚民,并武力抗拒官府,派人去捉拿他,却无人敢靠近。唯独蒋信派人去呼唤他,道士故技重施却不再灵验,最终被绳之以法,四川的风气因此大变。蒋信所到之处,百姓都怀念他的教化之恩,都对他敬若神明。

治理贵州

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月,蒋信升任贵州提学副使。

嘉靖二十年(1541年),蒋信赴贵州上任,注重约束自己,好士爱人,其气度熏陶着周围的人,一见便知他是位有德之人。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蒋信在官署左右修建了两所书院,左边命名为“文明”,右边命名为“正学”。他召集全省有志向、有资质的士人,提供食宿并亲自教导他们。遇到有困难的,他会给予周济;生病的,他会亲自探望并安排医药。他时常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以此来鼓励和惩戒。他与学生们相处融洽,如同家人父子一般,弦歌相伴,其乐融融。因此,那些不肖之徒感到羞愧,懒惰之人受到鼓舞,当地的文化氛围和仁让之风逐渐与中原地区相媲美。蒋信还设置了王守仁的祠堂,并捐赠了若干亩田地作为祭田。他上奏请求增加普定等十四卫的廪膳生员名额,使之与中土县学的数量相当。他还上奏请求将湖广清浪卫等五卫的生员乡试附属于贵州,并增加其解额。过去,由于路途遥远,这些生员难以到达湖广参加乡试,现在这一改革使他们得到了便利,科举考试也日益兴盛。

贵州城中有狡猾的百姓易棐等人,他们投靠土酋,为非作歹。巡按赵大佑奉命追捕他们。土酋纠集众人,在城外演武场集结,扬言要叛乱,居民们惶恐不安,纷纷逃避。赵大佑认为应当招抚他们,但蒋信坚决反对说:“宁可因平定叛乱而牺牲我,也绝不能招抚。”他立即派人持令牌前去,依法晓谕土酋。土酋举手表示:“只要蒋公来处理,我们怎敢不听命。”于是,土酋收拢了众人并返回。赵大佑对蒋信不以常规礼遇相待,遇到疑难事务,必定虚心向他请教。不久,蒋信被推荐到朝廷,认为他应当担任某种重要的教育职务,但这一建议并未得到批准。

致仕归乡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蒋信病重,他恳请巡抚刘士元允许他归乡。由于既无养病之例,又担心他离职后无人接替,刘士元起初并未同意。恰逢督府发文要求四川和贵州各选派一名贤能官员前往辰沅商议边务,刘士元便委派了蒋信。过了一个多月,商议完毕,蒋信的病情也有所好转,他便决定返回武陵,打算在那里度过余生。然而,刘士元因乡试事务繁重,多次派人催促他回任。七月,蒋信抵达贵州。御史魏洪冕,是四川人,对蒋信素有怨恨。当时他正在巡历外卫,不知道蒋信来去的原因,便上奏弹劾他擅离职守。朝廷于是下旨:“既然他热衷于讲学,就让蒋信回原籍为民吧。”当时的内阁大臣正嫉恨心学之名,也没有为蒋信说话。接到旨意后,蒋信收拾行装准备离开。因为正学书院的记文尚未脱稿,他推迟了两天才动身。刘士元见到他时叹息道:“先生还在写文章啊,真是名副其实的道学家。”离开那天,贵州的士人都痛哭流涕,拉着他的车舆不忍分别。蒋信留下诗句勉励他们。

晚年生活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蒋信听说湛若水游历南岳衡山,便前往拜访,两人唱和了一个月之久。回到善德山后,新旧门下的士人数十人依附在僧舍中,纷纷向他请教。蒋信对家事一概不问,只顾着与学生们探讨学问。当时,省郡连年干旱,饿死的人接连不断,蒋信忧心如焚。府县长官们商议如何拯救百姓时,必定恭敬地拜访蒋信,他也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由于他的暗中庇护和恩泽,百姓们得以免受贪暴敛财之苦。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冬,蒋信按照恩例被授予冠带闲住的荣誉。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巡按湖广御史王舒向朝廷推荐蒋信,称赞蒋信既有经世济民之才,又有性命之学,如果生在孔子时代,应当列入颜回那一科。但这一推荐并未得到朝廷的回应。八月,蒋信再次游历南岳衡山。当时潘子正在衡阳任职,邀请他在甘泉精舍和石鼓书院开讲。他们还一起登上祝融峰观看日出。衡州的士人大多跟随蒋信游学。随后,蒋信前往广东探望湛若水,并在独冈书院开讲。两人促膝谈心,传授心学,显言密证。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春,蒋信回到家乡。当时,总制张岳在德山拜访了蒋信,蒋信为他阐述了崇礼卑己的宗旨。同年十月,蒋信在棰花冈选定了地方,开始建造精舍,学生们纷纷聚集而来。于是,蒋信制定了训规来教导他们。对于远道而来的学生,蒋信就用精舍田地的收入来供养他们。蒋信只在每年的四孟时节(即每季的第一个月)祭祖,其余时间则一心致力于学问,只在城中稍作停留。其余时间,他要么在中心堂、大观楼静坐慎独,要么与学生们深入探讨学问的微妙之处,或者临池赏景,或者登上山丘,席地而坐,让学生们吟唱一两首诗歌。蒋信时常自己吟诵《易经》中的乾坤二卦的经文。七月时,他还写了关于《孟子》中“牛山之木”的几章诗,以此来警示和启发学生们。在进修和休息方面,蒋信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主要是希望学生们能在不遗忘和不助长的状态下,回归中道。即使是对于童仆洒扫等小事,他也都细心地给予指导。蒋信性格从容洒脱,不留恋于琐事,但他内心清明,对一切都有清晰的洞察。当时,许多讲学者空谈理论,反而被那些专心笃行的人所轻视,但到了蒋信这里,人们都心悦诚服地追随他。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经过这里时都必定拜访蒋信。深入学习的人能够领悟其精髓,浅尝辄止的人也会被其精神所感染而心服口服。

嘉靖三十年(1551年)春,赵贞吉因被贬官而路过武陵,特意拜访了蒋信。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湖广巡按御史胡宗宪两次到棰冈向蒋信请教,并赠送白银帮助修建精舍。同年十月,蒋信游览了金牛山,益阳知县刘檄恳请蒋信在龙洲书院开讲。

嘉靖三十三年(1553年),蒋信派儿子蒋如川和门人棰世英前往广东,为湛若水庆祝九十岁寿辰。

嘉靖三十四年(1554年),罗洪先写信向蒋信询问格物致知的道理,蒋信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并与之反复讨论,罗洪先深感契合。

嘉靖三十五年(1555年),蒋信与陈仲录在衡山再次会见了湛若水并返回。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蒋信听闻潘子正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绝,为他写了祭文并遥祭。潘子正是蒋信百年之交的道友,而蒋信对于朋友,无论是救济他们的困难,还是料理他们的后事,或是抚养他们的遗孤,都是当世所罕见的。连年因岛夷之乱征调土兵,永顺、保靖等地的土酋经过这里时,都会恭敬地拜访蒋信,表达归依之意,并严格约束手下的人。他们回去后,仍然每年都会按时问候蒋信的起居。

卒于故里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蒋信在金霞山建造了精舍,并与尹宪、陈仲录等人一同游览。十一月初四,蒋信因痰疾而病重,远近的门生们轮流侍奉在侧。蒋信始终孜孜不倦地教导他们如何进学,除此之外再无他言。有人劝他服药,他回答说:“古代圣贤如孔子活到七十三岁,明道先生活到五十四岁,晦庵先生活到七十岁,我的德行虽不及他们,但寿命却超过了他们,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再服药呢?”病情危急时,他的精神依然爽朗,谈笑自若。临终前两天,他写下了两首诗:“归住青山十六年,歌游多在万棰间。万棰于我浮云耳,请借西风吹上天。”又写道:“吾儒传性即传神,岂向风尘滞此身。份付万桃冈上月,要须今夜一齐明。”不久,湛若水所派的门人谢锡命带着贺寿的卷轴和礼物从广东赶来为蒋信庆祝八十岁寿辰,门人汪若泮也带着马廷锡的问学书信从贵阳赶到。蒋信非常高兴。

十二月初三(12月31日),蒋信命令他的儿子蒋如川到床榻前邀请汪若泮,与他探讨“慎独”的含义,这已经是蒋信临终前的一息尚存之时了。谢锡命、汪若泮与学生们在前,时间一直持续到深夜四更,蒋信闭目端坐而逝,享年七十七岁。门人们都穿着丧服,执事的人哀痛不已,如同失去了父母一般。远近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无不震惊哀悼,学者私谥为“正学先生”。

主要影响

政治

蒋信大器晚成,自五十岁步入仕途,共历仕十一年,其主要在四川、贵州任职,功绩如下:

四川:深受士人儒生敬仰,拒收贿赂,整顿治安,恢复关堡防守以保障商旅安全。他深入民间,体恤百姓疾苦,推行多项利民改革,如废除水运驿站冗费、归还被占草场、改革茶马交易制度等,有效解决了地方经济和社会问题。在处理司法事务上,他明察秋毫,平反多起冤案,维护了司法公正。同时,他重视教育,整顿学风,亲自讲学并培育人才,促进了当地学术繁荣。面对妖道蛊惑,他果断处置,维护了地方稳定。蒋信以其清廉正直、勇于改革、重视教育及司法公正的作风,深受四川百姓爱戴与敬仰。

贵州:注重个人修养,关爱士人,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他修建书院,亲自教导有志之士,关心学生生活与学习,促进了当地学术与品德的双重提升。同时,他推动教育改革,增加生员名额,改善科举制度,使边远地区学子受益。面对地方叛乱威胁,蒋信坚持原则,果断处理,成功平息事态,展现了其较为非凡的胆识与智慧。蒋信的治理使贵州文化氛围与仁让之风显著提升,与中原地区相媲美,并赢得了同僚与民众的广泛尊敬。

思想

蒋信论述格物时,认为格物就是认识自身、家庭、国家和天下万物之间的统一性,知道目标、知道根本,就是知道了致知的途径,这是圣学开始条理化的基础。之后的选择善行、明辨善恶、尽心知性、体认天理、观察未发之时的气象等,都是从这里发端的。他论述《中庸》中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以及孔子所倡导的博学与约礼、知与仁守、庄重严肃与动合礼仪等,认为这些都是为那些学术上偏离正道的人设立的,而圣学只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原本没有二为、三为的说法。他论述知行关系时,认为前人将澄澈内心的默识视为知,将随事检点视为行,这绝不是圣人的旨意。他论述性时,认为气之外无性,性是气的精灵,只是一理而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原本没有天命与气质的区别。学者只需致力于那种不被看见和听见的本体,恢复到无声无臭的初始状态,那么性善就会自然显现。

历史评价

明世宗朱厚熜:信任情玩法。(《明世宗实录》引)

王守仁:如卿实,便可作颜子矣。(《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蒋公信行状》引)

浦应麒:道林子平言动,动中矩矱,而当官莅事,明允沉练,不悈不纡,谓贤才而老成者与?(《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蒋公信行状》引)

曾汝檀:道林子听其言者勃然,观其行也惕然,不为标异,不苟同,吾是以知其志同仁也。(《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蒋公信行状》引)

钱薇:大哉孔颜,其默以天。道林子握逝者之体,御不舍之用,静无静,惺惺者静,动无动,亹亹者动,故常默然天流行也,潜颜而潜孔也。(《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蒋公信行状》引)

潘高:孟子没而得孔子之道者,濂溪子也,然非明道子则不能见。明道没而续白沙之传者,甘泉子也,然非道林子则不能一。故求孔子之道者,求之道林子可也。(《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蒋公信行状》引)

柳东伯:先生襟度夷粹,不为矫矫之行,而辞受之际,一介不苟。行旅困乏,辄捐金济之,不逆其诈。一行之善,虽在妇孺臧获,亦乐道之不巳。(《贵州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蒋公信行状》)

孙应鳌:先生为海内钜儒,禀受既粹洁,而究竟于学问者益醇;气量既弘毅,而蒇明于师友者益精。锻鍊于贫病者,證之弥切,故体察至真;厝注于事应者,用之愈彰,故践履至熟。卫道则剖判微渺,防之甚严;守德则兼融动静,持之至密。中和涵诸心,光彩焕诸外,型范被诸人,述作流诸后。蔼焉春回,灿焉星布,岳焉山立,沃焉海润,光大孔门,厥功伟矣。(《正学先生道林蒋公墓志铭》)

轶事典故

端坐守礼

蒋信平时整日端坐,没有丝毫懈怠之态,对待应酬之事,即使遇到不如意的情况,也从未在言辞或神色上有所表露。对于丧葬祭祀,必定仿照古礼进行,除了四季孟月之外,不参与世俗的祭祀活动。祭祀之日,他会早起整理衣冠,酒肉祭品必定亲自过目,恭敬地完成祭祀事宜。他在家中行事,不严厉而庄重,不命令而大家共同遵守,即使是对待童仆婢女也从未大声呵斥,但家中人都屏息敛气,恭敬有加。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乡里亲朋,他都常常热情款待一整天,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勉励他们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人们乐于听从他的教诲,不忍心匆匆离去。

启悟愚顽

有些年轻人性格暴躁、叛逆,不知道心学的价值所在,往往私下里非议它。但一旦有机会与蒋信接触,他们就会恍然失去原来的态度,即使不能继续深入学习,也会终身叹服蒋信的学问。跟随蒋信学习的士子中,那些资质深厚的人,蒋信会急切地引导鼓励他们,好像担心他们不能一日成才。而对于那些资质较差的人,蒋信也会委婉地开导他们,不忍心放弃。学生们前来质疑解惑,有时一整天,有时直到深夜,人们或许已露出倦意,但蒋信仍然循循善诱,详尽地阐述各种观点。学生们即使稍有过错,也唯恐被蒋信知道,而蒋信若偶然得知,也不忍心当面责备他们,但学生们自己却会愧疚不已,无地自容。

春秋独见

蒋信对于技艺数术之学不屑一顾,但对于天文、地理、星历、律算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他往往能够涉猎其大概。他认为《春秋》这部经书,都是鲁国史书的记载,孔子只是删去了其中繁乱的部分,每一句话之内都蕴含着褒贬之意,原本就不需要传注来解释。

人际关系

主要作品

蒋信所著的书籍有《圣谕衍》《古大学义》《棰冈训规》等,以及门人们所编辑的《道林文集》《道林续集》《道林后集》《棰冈日录》《道林讲义》等书籍流传于世。

史料索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