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绘画

更新时间:2023-04-13 17:40

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在纽约,与纽约画派相联系的一种绘画形式,也称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塔希主义(Tachisme),50年代风靡美国画坛并波及欧洲。抽象表现主义豪放、粗犷、自由的画风,反映美国人崇尚自由、勇于创新的精神,却也隐含现代人内心焦虑和苦闷的悲剧情调。波洛克为创始人。画面效果有接近中国书法艺术的趣味及美感。行动绘画的法文同义词是(TACHISME)滴色主义。

基本简介

行动绘画 Action painting

二十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在纽约,也称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塔希主义(Tachisme),50年代风靡美国画坛并波及欧洲。行动绘画的名称来自美国评论家H.罗森伯格在1952年对这种风格批评时提出的,它是无形式的、即兴的 、动感的、有生命力的、技巧自由的艺术,是用来刺激观察力,而非满足传统艺术欣赏的趣味性。抽象表现主义豪放、粗犷、自由的画风,反映美国人崇尚自由、勇于创新的精神,却也隐含现代人内心焦虑和苦闷的悲剧情调。

波洛克为创始人。画家作画时用颜料洒滴在铺地的画布上,抛弃一般的绘画工具,以枝条、泥铲和滴漏颜料、掺沙的碎玻璃等作涂抹,快速有力冲动的笔触,以“满幅画”的新的线条和节奏来寻求全新的画面,无焦点透视关系,可以说是以线和色彩的偶然性的重叠和渗透来对传统绘画的反抗。克兰则以漆墙排刷在画面上挥洒,笔力强劲,偶有随意的点滴流淌 ,强调表现一种情绪和速度。这种绘画艺术与绘画中一切传统形式相背离,追求一种画面和色彩的偶然效果。西方美术史论家认为中国画的泼墨方式与行动绘画相似,画面效果有接近中国书法艺术的趣味及美感。

相关人物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56),美国行动绘画(又名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它作画的过程是把画布钉在地上,围著画布像踏舞步似地走动,用棍棒蘸上油漆,任其在画布上滴流。代表作:《波西弗依(神话故事)》(1943)、《集中》(1952,纽约私人藏)。

戴·库宁(Willem De Kooning,1904~1997),以画半抽象的女人闻名,用混黑色的深浓的油彩画出,笔触粗略,似鲁奥的作风。代表作《女人第一号》(1950~1952,纽约现代美术馆)。

克莱恩(Franz Kline,1910~1962),书法式黑白作品最为有名,例如《柳橙外形》(1955,北卡罗那州美术馆)。《马亨宁》(宾州铁路交会工业区,1956,纽约惠特尼博物馆)。

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1),英国人,受毕卡索影响开始作画,无师自通。透过绘画的构图和色彩,细腻地描绘生与死的痛苦与奥秘。画面常出现一些怪诞的、痉挛的和恐怖的人物形象,以反映受二次大战折磨的众生苦相。1975年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展画,轰动一时。代表作《双人像》(1953)、《躺著的妇人》(1961,伦敦泰德画廊 )、《教皇英诺森十世变体画》(将委拉斯贵兹原作变形,以错位的五官、夸张的表情、扭曲的造形凸显现代西方人的异化心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