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墓和祠

更新时间:2024-07-08 14:34

袁崇焕墓和祠(Yuan Chonghuan's Tomb and Memorial Hall),俗称佘家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斜街52号,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是为了纪念明朝末期的军事家和抗清将领袁崇焕而建的纪念场所。

历史沿革

明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磔刑处死于西市,袁崇焕部下佘义士冒死深夜盗走尸骨,葬于崇文门广东义园(今袁崇焕墓)。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袁崇焕祠始建。

1952年,袁崇焕墓和祠进行重修。

1952年后,袁崇焕墓和祠的院落里住进了19户居民,房屋损坏严重。

1966年6月15日,袁崇焕墓被北京市第五十九中学校办工厂破坏,墓碑被用来垫砸钢筋,使墓碑背面留下痕迹。

200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出资完成袁崇焕墓和祠内居民的腾退工作,进行修缮,并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袁崇焕墓和祠,原占地面积12800平方米,现存祠堂五间,部分壁嵌石刻,祠后为墓园,并存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吴荣光撰“有明袁大将军墓”碑一座。

主要建筑

袁崇焕祠

袁崇焕祠,俗称佘家馆,面南向,有广亮大门一间,门内有享堂五间,进深八模前出廊,明间檐下有叶恭绰敬题“明代粤先烈袁督师慕堂”匾额。祠堂正房五间,前廊两端及室内墙上嵌有李济深撰《重修明督师袁崇焕祠墓碑》等石刻。

袁崇焕墓

袁崇焕墓位于享堂北侧,墓高1.35米,径约2米,墓前立有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湖南巡抚吴荣光题写的“有明袁大将军之墓”石碑。墓侧另有小丘为余义士之墓。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 号自如,广东东莞县人,是明末抗击后金,保卫山海关和北京的名将。明万历年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袁崇焕奉命镇守山海关,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明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星夜从山海关回师驰援,力解京师之危,功绩卓著。但昏庸的崇祯帝却听信阉党余孽的谗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并于次年处死于柴市口。清乾隆修撰《太宗实录》时,详述了皇太极计杀袁崇焕的内幕,千古奇冤才得以昭雪。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庙。

佘家守墓人

明崇祯三年(1630年)阴历八月十六,袁崇焕被冤杀,受凌迟酷刑而死。当天夜里,早年从广东就跟随袁崇焕的一名佘姓部下冒着被诛九族的危险,从旗杆上盗下袁将军头颅,葬在自家后院。此后,佘家后人代代为袁崇焕守墓。

佘义士临终前留下了三条祖训:一、自己死后可埋于袁大将军一侧,与大将军永远相伴;二、袁大将军为国家而无后代,佘家人一定要世代相传为大将军守墓,不准回广东故里;三、佘家后人永远不许为官但必须读书,读书可知史,可明礼。

文物价值

袁崇焕墓和祠是为纪念明末清初抗清将领袁崇焕所建立的,对研究明末清初的军事战略和政治格局有重要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1984年5月24日,包含袁崇焕墓和祠在内的袁崇焕祠、墓和庙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袁崇焕墓和祠进行修缮,墓碑复原。

2006年5月25日,袁崇焕墓和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6月5日,袁崇焕墓和祠启动修缮工作。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袁崇焕墓和祠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斜街52号。

交通路线

北京市内乘坐8、12、23、57路公交车,在广渠门内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袁崇焕墓和祠约6.2千米。驾车约12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