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1 12:24

貘(学名:Tapiridae;英文名:Tapirus)是奇蹄目、貘科的哺乳动物。貘科仅1属4种。分布于东南亚(1种)和南美洲(4种)。现存最原始的奇蹄类。貘眼睛小,与头部侧面齐平;它们的耳朵是椭圆形的,直立的,不太灵活。保持前肢4趾后肢3趾等原始特征。体型似猪,有可以伸缩的短鼻。它们的身体背部呈圆形,前部逐渐变细——非常适合在茂密的灌木丛中快速移动。它们的尾巴也很短。貘全身散布着浓密的毛发,两个南美物种的鬃毛不显眼。

动物学史

貘看起来有点像长着鼻子的猪,但它们实际上与犀牛有亲缘关系。这种不拘一格的血统非常古老,貘本身也是如此。科学家认为,这些动物在数千万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变化。

化石记录中最早的貘科动物记录来自渐新世早期。始新世“Heptodon”属与现代貘非常相似,只是它没有长鼻。貘曾经广泛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直到更新世晚期。

貘有一种不寻常的分离分布——它们是唯一的新大陆奇蹄类动物(四种栖息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但一种原产于亚洲。化石记录表明,这个群体在北美洲进化,在始新世早期出现,在中新世传播到亚洲,在更新世传播到南美洲。随后,北美大部分地区的貘灭绝,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墨西哥南部是中美貘(Tapirus bairdii)范围的最北端。

现有貘四种,是较原始的奇蹄类,曾遍及欧洲和亚洲,中新世开始迁入美洲。中国南方更新世统治地层中发现过貘属的化石,残存于亚洲南部的一些岛屿、中南半岛以及美洲。美洲的4种貘均体色比较单一,体型大多小于亚洲貘。中美貘分布墨西哥到哥伦比亚之间。山貘主要分布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境内的安第斯山脉。

貘是食草动物,体形像猪,但比猪大,在100万年前到1万年前之间广泛生存温暖潮湿的环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但由于环境的变迁,巨貘在大约1万年前灭绝。除了东南亚尚存其“近亲”——亚洲貘外,貘的其他物种还只剩下四种,其他的已经全部灭绝。

形态特征

貘科最原始奇蹄目,保持前肢四趾后肢三趾等原始特征。躯体粗壮笨重,体长近2米,体重180千克以上;皮肤厚韧,毛被稀少;鼻端向前突生,能自由伸缩;耳中等大小,卵圆形;尾极短;有1对乳头。貘体型似于猪,体被硬毛,有可以伸缩短鼻,善于游泳与潜水。

貘大约有驴那么大。它们的身体背部呈圆形,前部逐渐变细——非常适合在茂密的灌木丛中快速移动。它们的尾巴也很短。貘全身散布着浓密的毛发,两个南美物种的鬃毛不显眼。所有南美貘的颜色都是统一的深棕色或灰色,而马来貘的后腿和整个身体前部都是黑色的,中间部分是乳白色的。所有貘都有一个由鼻子和上唇形成的短而多肉的长鼻。这种长鼻在南美物种中更加细长。貘眼睛小,与头部侧面齐平;它们的耳朵是椭圆形的,直立的,不太灵活。

骨骼特征包括短而细长的腿,桡骨和尺骨分开且同样发达。腓骨也完整。脚是中轴。前脚掌有3个主指,较小的一个(第五个)仅在貘在松软的地面上行走时使用。后足有3个趾。所有的脚趾都是有蹄的。貘有相对较长的、横向压缩的头骨,具有较高的脑壳和凸起的轮廓。鼻骨短、拱形且自由突出。鼻孔非常大。

世界上的奇蹄目貘科总共有4个种类:东南亚的亚洲貘,中美的中美貘,南美的低地貘、山貘和卡波马尼貘。其中亚洲貘体型较大,身体黑白两色,易于辨认。美洲的3种貘均体色比较单一,体型多小于亚洲貘。中美貘分布于墨西哥到哥伦比亚之间,体型较大,是拉丁美洲现存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低地貘分布于南美洲广大地区,外形接近中美貘而略小,是现存貘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山貘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北部,体型小,毛长而略卷曲,比较适应山区的寒冷环境。亚洲和美洲的貘虽然成貘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却比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

貘的体色在美洲是因种而异的。其中南美貘的体色几乎都是深棕色,颈部和头冠上生有短而直的鬣毛,幼兽的身上有花斑,只是长大后慢慢消退了。它分布的范围很广泛,北起南美洲北部,南至巴西南部、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均可见到;山貘是貘中最小和最好看的一种,全身长有卷曲的黑色长毛,但没有南美貘那样的鬣,主要见于哥伦比亚中部和厄瓜多尔的森林地区。贝氏貘又叫中美貘,主要见于巴拿马运河一带,体色为棕黑色,头颈部也有鬣,只是在耳尖、面颊及额的下部为白色。望去黑白分明,讨人喜欢。

貘的上唇和鼻子延伸到一个短的可卷起的躯干中,这是这一类动物最知名的特征之一。为了容纳这个长鼻,头骨的鼻骨很短并且向前突出。貘保留了完整的“真哺乳亚纲的”(eutherian)牙齿,齿式:I 3/3、C 1/1、P 4/4、M 3/3 × 2 = 44。

栖息环境

貘是栖息和隐居在热带雨林中的动物,几乎生活在任何有永久水源的树木繁茂或草丛生长的栖息地。在干燥的落叶林和山林中也有发现。

生活习性

貘多半是独居或成对生活,不喜群居。它们在森林中的空地上觅食,也常在水池里打滚以杀死皮肤上的寄生虫。貘也有厚皮,其上生有稀疏而短的细毛。亚洲与美洲的貘虽然成貘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比较相似,身上均有花斑。貘已成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貘有一个短而易抓握的鼻子,实际上是一个延长的鼻子和上唇。它们用这个鼻子抓住树枝,清除树叶,或者帮助采摘美味的水果。貘每天早晚进食。在这几个小时里,它们沿着隧道般的小路,穿过许多貘踩出的浓密灌木丛,到达水坑和茂盛的觅食地。当它们游荡和排便时,它们会把吃下的种子留在里面,促进未来植物的生长。

它们喜欢在水中生活,经常潜入水中降温。它们是游泳高手,甚至可以潜水以水生植物为食。它们还会在泥里打滚,也许是为了从厚厚的皮毛上去除讨厌的蜱虫。是喜水的动物,从不离开森林的水边,常常待在水中或泥中,一来为了逃避敌人,二来为了冷却身体,在水里游泳时可以将长鼻子伸出水面来进行呼吸。

在陆地上活动也很敏捷,善于奔跑、爬山、滑坡等,走路时鼻吻部几乎贴着地面。性情孤僻,大多独自在林中游逛,偶尔也有2-3只在一起的小群。不喜欢强光的刺激,只能夜间出来活动,白天则躲在阴暗的地方休息。视觉较差,但听觉和嗅觉十分灵敏。在野外主要靠嗅觉觅食,以多汁植物的嫩枝、树叶、野果,特别是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能巧妙地运用它的长鼻子来卷摘食物,每天要吃9千克左右食物。牙齿非常坚硬,能够咬断粗硬的树枝,臼齿的咀嚼面很宽,就像磨盘一样,很适合于磨碎食物,即使纤维粗硬的枝叶,也能磨得粉碎。

分布范围

貘科仅存貘属的5个种,分别分布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两地。亚洲貘分布于东南亚从缅甸、泰国南部经马来半岛到苏门达腊岛。

繁殖方式

貘没有固定的繁殖期,求偶时成对活动一段时间,交配之前雄兽和雌兽常常在一起团团打转,互相啃咬,发出像鸟鸣一样的各种声音。交配在水中或陆上均可进行,然后雄兽便与雌兽分离。雌兽的怀孕期为392-419天,每胎产1仔,偶而产2仔。初生的幼仔体重为8-10千克,全身为深褐色,并且有许多黄色的斑点和条纹,在阳光下的丛林中形成了很好的保护色,以后逐渐退去,6个月后完全消失。幼仔生下不久便可随雌兽活动,不时地停下来吸奶,每天体重能长0.5千克左右。待雌兽奶水干竭后,幼仔便开始吃树叶和青草,逐渐适应独立生活,4-5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0-25年。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4年11月17日:

濒危(EN)——3种;易危(VU)——1种;未予评估(NE)——1种。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

南美貘附录Ⅱ,其他4种附录Ⅰ。

主要价值

貘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与禁运动物名单。

历史上,中国贵州境内曾有大量的貘生存,但贵州省博物馆仅馆藏少量的貘化石。贵州省考古专家曹波说,巨貘化石的出土对史前考古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佐证,对古代气候和地理环境的研究有较大价值。

相关文化

典籍

中国古代对貘的别称。见《尔雅》、《雅》、《本草纲目》、白居易《貘屏赞》、《东周列国志》、《说文》、《南中志》、《旧唐书》、司马相如《上林赋》、《雷波县志》、《酉阳直柰州总志》、《竹山县志》、《长阳县志》等。

中国古籍《山海经》中没有“貘”的记载,而是记载了一种名为“猛豹”的动物,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其所著《山海经笺疏》中认为“猛豹即貘豹”。原文如下:《山海经·西山经》:“兽多猛豹。”《山海经笺疏·西山经》:“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声近而转。”由此可以看出,《山海经》中并没有记载名为“貘”的动物,更没有记载此种动物食梦的内容。而网上流传的来自《山海经》的那些关于貘的文字,是现代人臆造,非《山海经》中原文。

古文

中国唐代白居易的作品 《貘屏赞》(长庆三年,约莫公元八二三年,附录全文如下)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予旧病头风,每寝息,常以小屏卫其首。适遇画工,偶令写之。按山海经,此兽食铁与铜,不食他物。因有所惑。遂为赞曰:

邈哉其兽,生于南国。其名曰貘,非铁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贞。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剑戟省用,铜铁羡溢。貘当是时,饱食终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铄铁为兵,范铜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兹。何山不(音:产)?何谷不隳?铢铜寸铁,罔有孓遗。悲哉彼貘,无乃馁尔。呜呼!匪貘之悲,惟时之悲!

文章的来由如下:白居易本来有头痛的问题,延请画工于屏风上,画了貘的图样。因为它“寝其毗辟瘟,图其形辟邪”。皮毛保温、而形象辟邪。果然自此以后,头不再因吹风所苦,所以写了这篇「貘屏赞」以滋纪念。

至于内容的大意:貘吃铁维生,自古君王有道,兵器不多、铜铁的消耗亦少,貘饱食终日,不亦快哉!后来、大量的铜铁被铸成兵器与造成佛像。貘就只得挨饿了。白居易于此对这可爱的动物,报以同情。

实则,白居易字里行间存有弦外之音:首先,山海经的有关「食铁」的描绘,未必全然尽信,故有「因有所惑」的字句。此外、对于铜铁的运用亦颇有微词,战祸频仍,兵器日多。人心惶惶,佛像随增。但未有釜底抽薪之计,帝王能爱民如子,不轻启战端,怎会有铜铁不足之虞。

传说

在中国和日本传说里(一说源于《山海经》),“貘”(吃梦的这种也叫“梦貘”)是一种会食人恶梦的神兽。

梦貘是一种奇幻生物,传说中,他们以梦为食,吞噬梦境,也可以使被吞噬的梦境重现。它被描述为在每一个天空被洒满朦胧月色的夜晚,它从幽深的森林里启程,来到人们居住的地方,吸食人们的梦。它会害怕在吃梦的时候吵醒熟睡着的人们,因为它生性胆怯,在夜色中,只会发出轻轻的像是摇篮曲一样的叫声。于是人们在这样的声音相伴下越睡越沉,貘便把人们的梦慢慢地,一个接着一个地收入囊中。貘在吃完人们的梦之后,便又悄悄地返回到丛林中,继续它神秘的生活。

貘尊

貘尊是中国西周时期的一种盛酒器皿。器内中空,背部开有一方形口子,上面扣盖。从造型看,貘的形体酷似羊,首部微微昂起,吻部向前伸,双目圆而有神,头顶有卷曲的双角,体态很是肥硕,四足却较短,卷尾呈半环形。貘的两侧肩胛及后臀部位饰有四组清晰的夔凤纹

1974至1975年间,在陕西宝鸡市西周早期茹家庄2号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青铜器。此器形状似非羊,似猪非猪,体态肥满,大圆耳,两目圆睁,长吻前伸,腹部微垂,4个兽蹄样的足较短,尾巴短小卷曲,器体中空,背部开方口,上有四角椭圆方盖。盖上立一虎,虎头前伸,双目直视。两耳、两肩胛和后臀上均饰圆涡形卷曲兽体纹。此器通高18.6厘米,通长30.8厘米,重3.25公斤,出土时同一铜盘相配,应是一套盥洗器,而不是酒尊。考古学家对此器的定名一直把握不准,初时因观其似羊,故起名“羊尊”,并一直延续此称谓,一些出版物上也都采用此名。直到1993年春,当时的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到宝鸡考察,经过仔细观察、反复琢磨,认为还是定名为“貘尊”好。在这之后,一些有关青铜器的书如《中国青铜器》、《中国青铜器全集》都采用此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