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问题

更新时间:2024-06-18 20:29

贫困问题,是指由于贫穷所直接导致或者衍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贫穷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这里的贫困主要指物质的匮乏,由多种原因造成,如分配机制不公平、生产力不发达等等。在中国,贫困问题按照地域划分主要分为城市贫困问题及农村贫困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用以解决贫困问题。

背景分析

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也是一个个人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贫困衍生贫困。有人认为懒惰,无能,智力低下,和贫困文化比如冷漠,屈从,和宿命论,对学校教育的不重视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但是是错的。贫困分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以收入作为决定性因素,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基本生活必须就是贫困的,但是很多人认为政府的数字是很低的,因为有些人身份是暂时的,非法的,或者居住在偏远的农村,无法统计。其次指标也是很武断的,因为生活费用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专家所假设的贫困者的生活习惯可能不正确。

贫困现象

贫困其实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还没有有关贫困的涵义及其衡量标准的确定,贫困话题还在学者中间仍然争论不休,而且这种争论似乎越来越复杂化,如上。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贫困现象又很简单,因为你无论在定义上进行怎样的争论,贫困都以一种朴素而客观的方式存在着。因此我们可以说,贫困首先是一种物质生活的状态,但贫困又绝非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状态。贫困同时是一种社会结构现象。

贫困来源

没有需求,无所谓贫困;而没有审视,同样不知道贫困。

贫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等等。

经济概念

贫困不仅只是经济概念,更关乎基本的公民权利、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权利和能力的贫困。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比如与高额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民生支出,对应的公民获得健康权、养老权、教育权居住权的能力缺失。

类型

区别“宏观贫困”与“微观贫困”

贫困实际上是分层次的。

区域意义

宏观贫困,即从整体角度来看待贫困,例如,国家贫困、地区贫困、农村贫困、城市贫困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么,所有低收入国家都是贫困的国家,而所有高收入的国家则不是贫困国家。这种贫困问题也称不发达状态,它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题,该学科正是以贫困国家即低收入国家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创立者刘易斯就是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低收入国家的贫困只有通过实现工业化才能消除。因此,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如何实现工业化,把落后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先进的工业经济,便成了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个体意义

微观贫困,即从个人和家庭角度看待贫困。从这种角度来理解,所有国家都有贫困问题。例如,据报道,美国2004年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达12.7%,即平均8个人中就有一个穷人。这种意义上的贫困可以说是个永恒的问题,除非收入和财富分配是绝对的平均。经济发展只是为缓解贫困提供了可能性,但它无法为消除贫困提供保障,甚至有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贫困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很多历史经验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个体意义上的贫困问题是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虽然发展经济学也涉及到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但它基本上不把个体贫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我们通常所谈的贫困问题实际上就是指个体意义上的贫困,即微观贫困,它是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经济学和社会学、人口学甚至政治学诸多学科都对这一问题感兴趣。在经济学领域,研究贫困问题的学科可以称之为贫困经济学穷人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可以说就是研究贫困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我国贫困

在我国,不少人把这两种贫困概念混为一谈,这种混淆给政策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我国的扶贫政策常常是以贫困地区(如贫困县、贫困乡)为扶贫对象,而不是以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这两者虽然有联系,但绝对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在贫困地区也有富人,在富裕地区也有穷人。只对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政策,有可能造成贫困地区的富人获得更多的好处,而富裕地区的穷人有可能被忽视,这就偏离了扶贫济贫的宗旨和目标。当然,这不是说,政府不必要关心贫困地区,但那不是扶贫政策所关心的问题,而是发展政策要重视的问题。有人说,扶贫政策与发展政策能够截然分开吗?的确,这两者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开发性扶贫”这一政策思路就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了,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有利于减轻这些地区的贫困程度,但不要忘记,经济发展不一定就能消除贫困,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富国或一国内富裕地区还有大量穷人存在?

贫困误区

“贫困”不能简单等同于“缺吃少穿”

什么是贫困?人们可能会脱口回答说,贫困不就是指那些缺吃少穿的人和家庭吗?的确,缺吃少穿是贫困,但贫困的内涵远比这丰富得多。贫困意味着匮乏,匮乏一词是贫困概念的根本涵义。在学术界,对贫困概念的界定和度量方法的研究在不断深化,笔者把它们归于三类: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

贫困概念

贫困问题的不断拓宽,实质上就是匮乏内容的拓宽,收入贫困是指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匮乏,能力贫困是指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的不足,即挣钱能力的缺乏,权利贫困则是指社会成员应享受的政治和文化权利的丧失。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收入贫困是贫困的表现形式,能力贫困是贫困的直接原因,而权利贫困则是贫困的社会后果。

其次,这三者不是替代和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和互动的关系。收入贫困可以导致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一个还没有解决温饱的人是没有能力接受更多的教育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也不会有热情参与政治生活;同样,一个文盲和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的人是很难摆脱物质贫困状态的。从正面来说,一个收入水平高的人一般说来,也可能会有更高的挣钱能力和社会政治地位;同样,一个有能力的人和有社会地位的人也不可能是贫穷的,或者较容易摆脱贫困状态。

经济扶贫

我国有不少人通常把贫困简单地理解为缺吃少穿,即通常所说的温饱问题。因此,我国扶贫工作常常注重经济扶贫,给还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家庭以财政上和金融上的救济和扶持,从资金上帮助他们寻找脱贫的途径和机会。这些做法无疑是正确的、有效的扶贫之举。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扶贫不仅仅就是解决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挣钱能力和机会。提高挣钱能力就是要提高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教育水平,我国的扶贫工作在这方面还关注得不够,特别是在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区,上学难、看病难已成为制约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瓶颈,但扶贫资金很少用于这些方面。此外,提高贫困人口的挣钱机会也是非常重要的,减少和消除对穷人的社会歧视社会排斥的政策是提高贫困人口挣钱机会的重要制度保证。限制农民在城市安家落户的政策,禁止农民工在一些行业就业的政策,对失地农民补偿过低的政策,把农民和农民工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制度等等,极大地约束了穷人脱贫致富,扶贫政策理应把消除这些不利于穷人获得挣钱机会的制度包括在内。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扶贫思路需要大大拓宽,从收入贫困、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等多个角度来全面思考如何解决贫困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扶贫。

“反贫困”不仅仅是“解决温饱”

不少人把反贫困仅仅看做是解决温饱问题,这意味着温饱问题解决了,贫困问题也就消除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贫困有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之分。发达国家所谓的贫困是相对贫困,而不发达国家所谓的贫困一般是绝对贫困。随着一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以及政府对低收入人口和家庭的财政和金融上的持续扶持,温饱问题将会得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将会基本消除。与此相适应,政府的反贫困政策有必要转到如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即更多地通过实施收入再分配和社会福利政策来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状况。

巨大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投入更给力,措施更精准。从2015年到2019年,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5575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县数量不断减少,贫困发生率从5.7%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画上句号,我们将创造人类反贫困史的中国奇迹。

主攻深度贫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短板。五年间,“五级书记”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一抓到底;一批批扶贫干部进村入户,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幅超过20%,一项项超常规政策举措解决老大难问题。2015年到2019年,我国每年减贫1100万人以上,一举改变了以往脱贫新标准实施后减贫人数逐年递减的趋势。

“十三五”期间,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统计显示,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2/3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2015年到2019年,全国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到30.2%。

“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有了保障。村村建起卫生室,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全部完成,960多万贫困人口“忧居”变安居。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普遍解决。

贫困影响

<1>健康和住房

<2>家庭生活

<3>态度的反应:对福利依赖导致的绝望和冷漠感,通过宗教的热情,酗酒,毒品来逃避现实。

<4>教育:缺乏教育是贫困的原因也是贫困的结果

消除方法

工作和福利

社会救助计划分为:一社会保险计划;二贫困救助计划。

社会保险计划包括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退休金,老人的医疗保险,失业补贴,退伍军人医疗保险。贫困救助计划包括减免个人所得税医疗补助公共住房和租房津贴等。

滴入式

消减税收和政府开支,消除繁琐的法规和拖沓的公务程序,鼓励私有经济以扩大就业,这样会控制通胀。反对方认为会给富有的美国人带来意外收益,对贫困者无帮助。

罗宾汉式

劫富济贫,大公司国有化,对富人克重税

干涉主义

就业,提供职业培训,但是对纳税人来讲,成本过于昂贵,而且容易导致通货膨胀,政策是刺激经济,为贫困地区拓展和雇佣失业者的私有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其他方法

教育,让贫困者免费入学,福利改革,威斯康星模式,通过与私营企业建立联系,培训特定企业人员,将福利机构变成职业介绍所

社会学

功能主义对贫困问题的解释

有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贫困的范围和性质是整个世纪社会快速变迁的结果,社会需求因高科技对城乡劳动力减少。另一个观点贫困是社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贫困威胁人们去工作,报酬的等级化,制造了社会等级

消极功能

贫困对工作存在消极刺激,造成社会功能障碍,贫困过于普遍,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如果低收入的工资刺激还不如福利救济,那么将出现工作空缺和失业。

解决办法:职业培训和教育计划。

积极功能

贫困之所以持续,因为有人从中收益。

<1>廉价劳动力,从事无人愿意干的脏活

<2>穷人购买二手货资助了商人

<3>穷人使富人生活更加轻松,穷人被用来承受社会变化的代价,比如城市改建,拆迁,由于政府政策的改变,成为首要的失业者

<4>穷人使富人通过慈善活动感受到自己的善良,成为人们比较自身优越性的一个参照点

<5>穷人为不贫困者提供职业,比如毒品贩子,高利贷者,当铺老板,刑罚专家。

冲突论

贫困者中一种意识认为,自己无法进一步取得成就,就必须依赖他人,他们被异化,夺去了尊严和充满自卑,只要他们接受自己的困境,就无法摆脱困境。年收入保障,将全部有资格但是未获得福利的人包括到福利计划中去,这样政府出现混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