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林

更新时间:2024-05-07 18:35

贺林,男,1953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市,遗传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53年7月17日,贺林出生于北京市。

1978年9月,就读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1981年6月,于南京铁道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毕业。

1983年—1986年,就读于南京铁道医学院人类遗传学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7月—1991年1月,就读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人类遗传学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1年1月—1992年12月,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2年12月—1996年2月,任英国MRC爱丁堡人类遗传学研究所高年资研究员。

1996年3月—1998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中心脑研究所研究员、营养科学研究所室主任。

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8年10月—2000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4月—2003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001年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Bio-X研究院院长,同年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2012年,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

201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贺林主要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分子机理的研究;提出、验证并从分子机理上诠释了雌激素受体转录起始复合体在靶基因启动子上循环反复结合的假说以及雌激素受体所介导的基因转录具有“双相性”和“两维性”的特点,为基因转录调控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揭示了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三苯氧胺诱发子宫内膜癌的分子机理,克隆了多个肿瘤相关基因,为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揭示了组蛋白修饰在染色质重塑中协调作用的机理,对认识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意义;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哺乳动物细胞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为研究DNA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21年7月,贺林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6部。

贺林曾作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精神分裂症遗传发育中的交互作用”等多选国家任务的负责人。

截至2021年7月,贺林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科研奖励,申请和已获授权专利20多项。

人才培养

2016年至2019年,贺林领导的中国遗传学会已为中国培训了4000余位遗传咨询人才;身为全国政协委员,贺林多次提交提案,倡导中国建立完整的遗传咨询师培养体系。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贺林的父亲是世界林业科学院院士、林产化学专家贺近恪

人物评价

贺林是遗传学界的大腕。(《人民政协报》评)

贺林的研究让中国科学家赢得了世界遗传学界的瞩目。(人民政协网评)

贺林30年如一日地快步走在科学的“乡间小路上”,一刻未忘尽己所学解决中国人的事情。(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