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审计

更新时间:2023-06-25 14:58

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法,是指单位审计部门组织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跟踪审计监督,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尽可能小的费用、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和优良的质量,建成预期的项目,使其实现预期的功能。

设立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基建、农业、社保、环保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防止重大的投资项目、重大的民生工程、重大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搞劳民伤财、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豆腐渣”工程,审计机关及时调整思路,一改过去的事后审计为事前介入、事中跟踪,对政府投资项目、财政专项资金等尝试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跟踪审计应运而生。

基本含义

关于跟踪审计的定义,理论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国内对跟踪审计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工程项目上。在工程项目跟踪审计的理论研究中,研究的对象也有差异,有的研究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有的则仅限于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审计工作实践,我们认为,跟踪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旨在提高被审计对象的绩效。这里的绩效既指经济效益,也指被审计对象的合规性、合法性等,对被审计对象进行适时评价、持续监督和及时反馈的一种审计模式。[1]

主要作用

跟踪审计有效提高了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有效避免了事后审计“虽然查出问题,但己既成事实,纠正起来难度较大”这一难题,因此其自诞生开始,就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从实践效果看,跟踪审计在监督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防止损失浪费、促进国家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审计部门的“免疫功能”,实现了审计理念的改变和审计模式的转变,不仅完善了传统的审计方式,而且推进政府完善制度、改进机制,有效发挥了审计部门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1]] 白日玲,《审计机关强化跟踪审计的若干思考》,《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实施情况

2018年9月25日晚,中国审计署发布2018年第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公告。“此次抽查了1540个单位、2439个项目,涉及资金4187.4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51.12亿元。”审计署财政审计司主要负责人表示,从审计情况看,有关地区和部门结合实际主动作为,认真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取得较好成效,但也存在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具体看,一些经验做法值得总结推广,包括规范清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推进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成本等。在整改方面,有关地区和部门细化落实责任,严格自查自纠,积极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取得较好成效。

第二季度政策落实跟踪审计主要发现了哪些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主要表现是部分重大工程项目任务清单不够细化,项目进展缓慢或建成后闲置等;部分地区违规举债或虚增财力等;一些地区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资金、项目未实现预期效果,甚至违规使用扶贫资金;部分地区未完成污染防治任务,未严格落实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工作,有的项目建设缓慢或建成后闲置;一些地区和部门“放管服”改革事项落实不到位,有的违规设置地域限制等条件,有的仍违规收费;个别地区创业创新资金分配管理使用不符合相关政策,部分项目绩效评价不到位或资金未充分发挥效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