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桓

更新时间:2024-07-26 16:28

金声桓(?—1649年),字虎臣(又作虎夫、虎符),辽东人(一说陕西榆林人),明末清初武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金声桓本为定辽卫(辽阳)世职武将,早年投奔毛文龙,改名毛士桓(又作毛士垣),据说与孔有德有叔侄关系(可能是毛氏集团内部的义叔侄)。在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东江镇将士在广鹿岛建新安寺时所立碑文后列的名单中,金声桓的官衔为“原保江(误,即“东江”)强兵右营游击将”。可知他在毛文龙麾下屡立战功,升任游击。后为东江总兵黄龙部下的都司。崇祯五年(1632年)孔有德叛乱时,他拒绝加入叛军,“坚意杀贼”。翌年三月,他与尚可喜领兵千人,被黄龙派去协助周文郁追击孔有德、耿仲明。耿仲明等乞降赎罪,周文郁本已允许,但一名嫉妒他的人却炮轰耿仲明等,他们只好投奔后金,有人认为此人就是金声桓。其后黄龙移镇旅顺,孔有德等于七月引导后金军攻破旅顺,黄龙殉国,金声桓全家也被俘虏,但未被杀害。后金声桓继续留在东江。崇祯十年(1637年),皮岛陷落,沈志祥收集余众于石城岛,金声桓应在其中。不久沈志祥发动兵变,杀监军黄孙茂等,逃回登州的沿海总兵陈洪范派陈有贞到岛中指使金声桓擒获手刃黄孙茂的李逢春来献。崇祯十一年(1638年),沈志祥投清,金声桓则回到关内,率领辽东骑兵,跟随左良玉镇压农民起义。崇祯十三年(1640年)累迁正营兵参将,同年二月在玛瑙山之战中大破张献忠,被督师杨嗣昌表功。崇祯十六年(1643年),累迁徐州副总兵,同年九月镇压了萧山砀山一带的王道善、程继孔等盗贼。十二月,在湖广巡抚何腾蛟的保奏下,加援剿总兵衔。

降清取赣

崇祯帝自缢、弘光政权建立后,金声桓在两淮间募兵数万,请从史可法北征,于是他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七月被派去驻防扬州。十月,改任援剿豫楚总兵官。不久改隶左良玉,为其后队。左良玉清君侧时,将江西划给金声桓,企图说服督师袁继咸落实其部署,但在九江见到袁继咸不久后即死去。顺治元年(1645年)五月,左良玉之子左梦庚挟袁继咸,在东流县向清英亲王阿济格投降,所部将士随清军北上,唯独金声桓请求留下,收取江西以自效,得到阿济格同意。于是他与李自成旧部王体忠(王体中)合营驻扎九江,传檄江西。诈言清军二十余万即将攻江西,速降者即免屠城,他又遣牌招抚,一日之间,其牌多至十四、五次。南明江西巡抚旷昭闻风丧胆,弃城而逃。江西基本传檄而定。六月十九日,金声桓进驻南昌,与王体忠分城而居。八月,剃发令传至江西,金声桓率部剃发,王体忠却拒绝剃发。金声桓知道王体忠的兵力强于自己,便密交王体忠部下王得仁,并于八月三十一日将杀王体忠。王体忠部将士愤起反抗,与金声桓兵巷战,金声桓指挥所部滥杀无辜,“炮箭所及,伤居民无数,又纵火焚民居数千余家。王体忠部最后投降,金声桓交与王得仁统领,他与王得仁名为兄弟,实如父子,“每行事如出一体”。两人继续镇压江西反清势力,所到之处“村里为墟”,或系人于竿首,乱箭射死;一次就屠杀三百人;又奴役万人,大修帅府,穷奢极欲,“江西人莫不欲必其命”。十月,清廷授金声桓为左都督、充镇守江西总兵官。次年二月,以其“投诚有功”,又颁赐朝衣、嵌珠金顶凉朝帽及玉带等物。

对清不满

金声桓以江西地处要冲,西可控制两湖,南则直达闽越,占领江西就等于为清廷取得大半个东南地区。因而认为“功未有高于己者”,觊觎王公封爵。顺冶三年(1646年)五月,清廷授金声桓江西提督总兵官,而王得仁只得了个参将。金、王二人便对清廷不满,“欲待四方有起者,因而自立”,故每与王得仁谈到明亡就唏嘘不已。清廷命孙之獬以兵部尚书衔招抚江西。孙之獬对金声桓所置官吏多所更换。二人不睦。孙之獬又私授金声桓副将刘一鹏为总兵官,金声桓大怒,上书弹劾,说孙之獬到任以来,“作事乖张”,“于已安已定之地,日肆纷更;于未归未顺之处,罔效尺寸”,“狡计叵测,事关军国安危大计”,又说:“诸将士一心为声桓,即一心为我皇上,本来一体,欲挑之而生异心。声桓即死矣,如封疆何?”因而向清廷要求“兵权不可牵制”。他还特意提到“即声桓官,仍旧衔耳”,并表白自己“从未敢侈功妄举,自犯不韪”。孙之獬遂被撤职。等章于天出任江西巡抚时,“遇诸将益倨,且勒贿无厌心”。一次,章于天设宴,文官皆上坐,金声桓等诸将位于堂下。章于天与诸文官言谈饮酒,漫待诸将,并戏谑金、王二人曰:“汝欲反耶?”金、王对他怀恨在心。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章于天向王得仁追索饷银三十万两,王得仁怒捶桌案,声如虎吼,重打差官三十棍,明言一棍即一万两追缴之银。金声桓唯恐过早暴露,尽量使自己不露反迹。巡按董学成觉出金、王有谋反之意,扬言将上奏朝廷,而暗中则派人勒索重贿,并与章于天合力诛求,累至巨万。王得仁益怒,密制旗帜、火器、鞍甲,待机而反。一日,诸官会同看戏,戏子都穿着明朝装束,金声桓脱口而出:“毕竟衣冠文物好看!”章于天疏劾金声桓确有反状。金声桓知之,急令骑兵追回此疏。他自知事泄,遂与王得仁密谋,决心叛清。

在此期间,南明隆武政权的兵部尚书万元吉因与金声桓有旧,曾在赣州派人劝其反清复明。金声桓白天当众杖之,深夜殷勤厚待,放之回赣。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隆武帝在长汀为清军所杀。原隆武朝的一些官吏纷纷逃来南昌。他们虽知金声桓有反清之意,但又看到金声桓滥杀复明之士,因此,将隆武帝所赐之空白劄印隐匿以待。后来,他们通过金、王身边之人暗中散布隆武帝尚在,方知金声桓迟迟不举复明旗号的真意,乃隆武帝未予封衔。于是,他们向金声桓示以劄印,并说隆武帝屡有手诏,如其以江西归明,即授公侯。金声桓喜不自胜,派人出迎隆武帝。次年秋,又有人将两方篆有镇江侯、维新伯的玉印面呈之,谎称此乃隆武帝所赐。金声桓深信不疑,复明之心遂决。

起兵反清

顺治五年(1648年)正月,章于天忽率数十骑赴瑞州。王得仁恐其有诈,说:“此非独索贿也!其将径往赣州,合镇兵围我乎?”金声桓也感到事机紧迫,遂宣称:“生为明人,死为明鬼,敢有他志!”二十六日夜,金、王号令全军,枕戈待命,关闭城门,包围巡按官署。翌日晨,绞杀董学成,捕诛诸官吏,追捕章于天,传令诸营,皆剪辫易服。湖南的何腾蛟听说其举义,派人封金声桓为豫国公,总督南、浙、江、闽,便宜行事,王得仁为建武侯,明臣姜曰广封大学士。金声桓出榜安民,改年号为隆武四年。直到这时,他们才听说隆武帝已死,听说南明永历帝在广东肇庆即位,遂改年号为永历二年,密疏广东。但金声桓对永历帝改授其为昌国公很不以为然,上疏力争“吾以豫国举义,人但知有豫国,而不知有昌国”,永历帝遂还其豫国公之衔。

金声桓归明,号称二十万众,江南为之震动,江南江西河南总督马国柱疏报金声桓“攻陷郡邑,劫掠船艘,声言将浮江东下,窥伺江南,请速发大兵,以图扑灭”。同年二月,王得仁攻下九江。谋士胡澹建议,“若能乘破竹之势,以清兵旗号服色,顺流而下,扬言章抚院请救者,江南必开门纳君,其将吏文武可立擒。遂更旗帜,播年号,祭告陵寝,腾檄山东,中原必闻风响应,大河南北,西及山陕,其谁得而为清有也?”金声桓的幕僚认为此乃上策,理应采纳。否则,如“待永历六师,堂堂正正,而后北伐,清兵猝至,婴城自守,则无策也”。但金声桓却认为“赣州为两广咽喉,两广不通,终无根本”。因此拒绝采纳,而当清湖广总督罗绣锦向他提出先取赣州时,他自然毫不怀疑。同年三月,金声桓掉头南下攻打赣州,守将高进库坚守,相持达七十余日。金声桓坠入罗绣锦的缓兵之计。

城破自杀

正当金声桓南攻赣州时,清廷已命谭泰为征南大将军,会同固山额真何洛会统领清军,征讨江西。谭泰分兵两路,逼向南昌。同年四月二十八日,清军攻下九江。五月初,金声桓之兄金成功向清军许以开城迎降。守将宋奎光杀之,南昌稍定。王得仁在赣州听说后,提出再有三日,即能破赣。清兵知之,必解南昌之围而至,“若攻城垂破而弃之,强敌在前,赣乘其后,此危道也”。金声桓以家眷在南昌为念,拒从王得仁之议。他将警报秘而不宣,欲从容撤师而还。赣州兵见之,出城突袭,金军大乱,死者数千,金声桓狼狈逃归南昌。六月初,王得仁又为清军大败。从此,金声桓坐守孤城,毫无斗志,尽撤城外之兵,只待援救之师。

谭泰虽兵临城下,但他也担心城中兵劲,乃仿李克用李存孝法筑长围攻下,逼令城外百姓掘三道长壕,架三座桥梁。金声桓受困城中,又被一名冒充僧人的清军间谍所骗,以致到了年底,城中粮尽,人相食。百姓皆请命决战,金声桓以援兵将至,始终不许。时永历帝确已命李成栋等统兵援救,但李成栋兵至梅关,再也不敢前进。谭泰遂解一面之围,有意不杀城中出逃者,人心益乱。继之,红衣大炮运至清营。永历三年(清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十九日,谭泰命清军炮轰南昌,城破。金声桓自知走投无路,遂于其帅府之荷池投水自杀。谭泰命将其尸磔之示众。是年三月,永历帝赠其为南昌王,设坛祭之,赐谥忠毅(一说追封榆林王,再晋鄂王,谥壮武)。

历史评价

人物争议

金声桓籍贯有二说。多数记载其为辽东人或辽阳人,唯独王夫之《永历实录》却称其为陕西榆林人,并说他出身农民起义军将领,号一斗粟。但没有其他史料佐证,可信度存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