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回族自治县

更新时间:2024-09-19 18:54

门源回族自治县,隶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地处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属高原大陆性气候,行政区域总面积6902.26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162316人。

历史沿革

秦代,为羌人故地。

两汉、三国,为西平郡辖地。东晋十六国时,先后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五国属地。

南北朝时,为鲜卑族吐谷浑人牧地。

隋、唐,属鄯州辖地,后被吐蕃占领。

宋时,为凉州吐蕃六谷部、西夏、河湟吐蕃唃厮啰等地方政权和宋王朝交替统治。

元代,为章吉附马封地,属西宁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清军平定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置大通卫。次年筑大通城(今门源县城)。乾隆九年(1744年),移大通卫于今大通有到城关镇。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门源系大通县属红山、永安两堡。

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大通县划出北大通的红山堡、永安堡和祁连八宝、阿力克一带,西宁县划出仙米寺、珠固寺属一带地方,设置门源县,属青海省管辖。

1949年9月10日,门源解放,同年9月16日,成立门源县人民政府。

1953年12月19日,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门源回族自治区。

1955年6月,改名为门源回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0年,门源回族自治县辖2镇、13乡(其中1个民族乡)。各乡镇:浩门镇青石咀镇皇城蒙古族乡苏吉滩乡、大滩乡、北山乡西滩乡旱台乡泉沟台乡麻莲乡阴田乡东川乡克图乡仙米乡珠固乡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撤销东川、克图2乡,合并设立东川镇;撤销旱台、泉沟台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泉口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旱台乡);撤销大滩乡,并入青石嘴镇

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4个居委会、109个村(牧)委会。

区划详情

截止2022年10月,门源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8个乡,另辖2个乡级单位。县人民政府驻浩门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门源回族自治县,隶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地处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北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省天祝肃南山丹县接壤,南接青海省大通互助县,西与本州祁连海晏县毗邻。县人民政府驻地距省会西宁150千米,距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驻地250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6902.26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门源回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系东端,地形复杂,高低悬殊、北部冷龙岭群峰耸立,南部达坂山层峦叠嶂,大通河谷地势平坦、具有南北高山相拥,中间平坦开阔,西部中低山丘陵滩地相间,东部两山合拢峡谷纵横的地貌特征,地形整体上呈西北高、东南低:南低北高,东西长,南北短,东窄西宽的锯齿状境域。县境内山地占72%,盆地占28%,最高的冷龙岭岗什卡峰海拔5254.5米.最低的珠固寺沟口海拔2388米,相对高差2866.5米。

气候

门源回族自治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处中纬度西风带区,具有典型的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等高原寒温湿润性气候特征。冬半年受来自西伯利亚干冷气候影响,气候比较寒冷干燥。夏半年受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气候凉爽湿润。具有春季多雪多风,夏季凉爽多雨,秋季温和短暂,冬季寒冷漫长的特点。全年日照时数2264.8~2739.8小时,年太阳辐射130.68~154.0千卡/平方厘米,气温日较差11.6℃~17.5℃,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降水量517.6毫米,年蒸发量1102.0毫米。

水文

门源回族自治县有大通河自西向东流径全境,宁缠河、老虎沟河、讨拉河等28条大小河流汇入大通河。

自然灾害

2022年12月27日11时30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74度,东经101.30度)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2023年3月15日11时38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3.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7.80度,东经101.40度。4月2日8时2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7.75度,东经101.30度。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门源降雨丰沛,冰川雪峰密布,河、湖、涧、溪、泉如网,享有众水之源的声誉。2010年水资源总量21.4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9.4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47万立方米。境内仅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1条,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6万千瓦,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门源流域内流程176千米,平均流量49.14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38.6万千瓦,以大通河为主可建22座装机容量33万千瓦的水电站。2002年引硫济金工程,从门源硫磺沟引水入甘肃金昌市,年供水4000万立方米,2004年引大济湟工程,从大通河引水穿过达坂山,注入大通宝库河,年供水10多亿立方米,成为西宁市主要供水源。

土地资源

门源回族自治县现有耕地面积48.71万亩主要种植青稞、小油菜等农作物。

矿产资源

门源回族自治县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金、银、铜、锌等20种,已探明的非金属矿产有16种,尤以煤分布广,探明储量5500余万吨。

生物资源

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有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青鹿、马鹿、麝、雪豹、猞猁、水獭、天鹅、雪鸡、兰马鸡等10余种。野生药用植物有虫草黄芪、大黄、秦艽、雪莲等62种。

草原资源

门源回族自治县有天然草原45.76万公顷,可利用草原38.67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85%。其中冬春草场21.9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19.4万公顷;夏秋草场23.8万公顷,可利用面积21.72万公顷;多年生人工草地13.06万公顷,一年生人工草地12.07万公顷。

人口

截止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地区总人口15.58万人,其中农牧民12.81万人,占82.2%;有回、汉、藏、蒙古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9.73万人,回族7.07万人,分别占62.4%和45.8%。

2019年末,门源回族自治县户籍人口162271人。

2020年11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门源回族自治县常住人口138335人。

截至202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总户数48838户,户籍总人口162316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35935人,农牧业户籍人口126381人;女性79224人,占总人口的48.8%,男女性别比105:100。人口自然增长率3.79‰,人口出生率11.02‰,人口死亡率7.23‰。全县共有26个民族,其中回族78826人,汉族56195人,藏族16730人,土族6959人,蒙古族3374人,其他民族232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1%,增幅与三季度相比环比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1亿元、同比增长4.6%,拉动GDP增速增长1.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50.1%,增幅与三季度相比环比上升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下降9.5%,影响GDP增速下降1.1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36.9%,与三季度相比降幅扩大6.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1.91亿元、同比增长5%,拉动GDP增速增长2.7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86.8%,增幅与三季度相比环比回落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022年的32.8:13.2:54调整为32.9:10.8:56.3,第一产业保持相对平稳的结构,第二产业下调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3个百分点。

202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5亿元,同比下降9.2%,其中12月当月完成投资0.35亿元,同比下降75.9%,环比下降23.6%。

202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总收入完成50443万元(包含上划省级收入3597万元),同比增长15.57%,增收6797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2725万元,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7.78%,增收3431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收入19190万元的118.42%,超年初预算18.42个百分点;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814万元,同比下降84.62%,减收9984万元,债务转贷收入完成25904万元。

第一产业

202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8.81亿元,同比增长9.4%;林业产值0.28亿元,同比下降30.9%;牧业产值9.88亿元,同比增长2.5%;农林牧渔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0.47亿元,同比增长5.4%。农业、林业、牧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分别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45.3%、1.5%、50.8%、2.4%。

第二产业

202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2%;其中:我县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22.4%,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降幅比去年同期扩大13.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2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08亿元,同比增长16.6%。限额以上实现零售额5.37亿元,同比增长3.74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6%。限额以下实现零售额9.71亿元,同比下降17.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4.4%。

202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1.91亿元,同比增长5%,增幅从2022年四季度下降0.4%持续上升至2023年的5%,上升5.4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21.7%和26.7%;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主要特点是旅游业较快增长,带动住宿餐饮业有效增长。2023年全年累计接待旅客人数200.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86.25%和84.35%,人均消费507.5元,带动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4%和5.9%。

202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24亿元,同比增长4.2%;各项贷款余额36.24亿元,同比增长1.7%;金融存贷比由上年的60.7%调整为59.2%。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文化市场监管,落实了门源县明长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首批资金600万元,确定实施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清理整顿置换1.13万户“户户通”和7221户“村村通”建设项目。组织开展了“两节”文化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020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4.1万册;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79%;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36104卷。共接待省内外游客156.98万人次、同比下降56.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5亿元、同比下降39.1%。

2022年,门源回族自治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次107.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2亿元。

教育事业

2020年,门源回族自治县现有学校119所,其中:中等技术学校1所,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3所,小学1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00所。全年在校学生30447人,其中:普通小学在校生12408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1781人(高中在校生4287人,初中在校生6014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80人);幼儿园在园(班)幼儿6193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6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507人。

2020年,门源回族自治县毕业生7899人,其中:普通小学毕业生1769人;普通中学毕业生3963人(高中毕业生1459人,初中毕业生2222人,中等职业毕业生282人);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21人;幼儿园毕业2146人。

2020年,门源回族自治县教育经费总支出44330.38万元,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7.14%。

2022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04%,超过省定目标0.54个百分点。发放“三江源”等资助金9977万元,受理生源地助学贷款3314万元。总投资3.1亿元的浩门镇高级中学、阴田乡寄宿制小学、启航小学多功能教学楼等14个项目。

医疗卫生

2013年,建立了卫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不断提高。新农合参合率100%、职工医保参保率100%、城镇居民参保率96.9%。医疗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开工建设了投资180万元的泉沟台和泉口镇业务建设项目和投资350万元的7所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项目,为县中医院配备医疗设备29台,为12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救护车辆。

2022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完成鲁青口腔中心建设任务,推进州二医院麻醉、妇产、急诊科和县中医院呼心科能力建设,医共体总额付费改革清算资金全部分配兑现,2022年县域内就诊率、基层服务量分别增长12.3%和4.6%,支付各类医保待遇1.81亿元。

社会保障

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及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补贴等各类涉农补贴资金3552.4万元,协调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1.7亿元。共有农村低保人口为4457户、11361人,发放2013年上半年农村低保金852.73万元、春节临时生活补贴227.22万元。共有城镇居民低保对3889户、7445人,发放元月至3月份保障金484.42万元、临时燃料补贴13.99万元、春节临时生活补贴222.93万元。现有五保供养对象495户514人,其中县敬老院集中供养30人,发放临时生活补贴11.3万元。

2022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发放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伤残退役军人、孤儿等各类民生保障资金1.96亿元。

2022年,门源回族自治县城镇新增就业728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43%的较低水平;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32904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3964人(次),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4724人(次),就地就近输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604人(次)。

基础设施

2012年完成了总投资4.2亿元,涉及9个乡镇34个村7987户的共建整治工作的基础上,2013年实施了覆盖12个乡镇35个村、10090户农牧户的共建整治工作。已按规划要求修建围墙12.63万米、大门主体完工2399合、开工率达62.7%。共有4家省级共建单位、21家州县共建单位与14个共建村签订共建协议资金达1546.35万元;共整合各类涉农项目8大类15项,涉及资金达15560.79万元。

2013年,全县96个村被纳入“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其中65个村村庄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备案。

2013年,门源回族自治县道路交通建设项目15项,其中投资501.7万元苏吉乡松树南沟公路矿区道路,投资1046.43万元浩门镇至北山乡上金巴台公路,总投资1255.85万元的皇城乡东滩村至药草梁公路和皇城乡西滩村至北山村公路,落实了总投资644.35万元的浩门河跨河大桥2座,投资502万元的苏吉滩乡纳子峡大桥、投资271万元的珠固乡卡卓大桥和总投资223.23万元的配套小桥8座。

历史文化

民族文化

门源回族自治县历史悠久。多处出现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古村落、古墓遗址说明,早在3000年前,在这块土地上就有古老的羌、戎等先民繁衍生息,从事以牧业、狩猎为主的生活。是“丝绸之路”的辅道,也是青海省的“北大门”。是古老的黄河文明早期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自古以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融合,丝绸之路、甘青通衢在此交汇,众多民族和民族文化在此交融。

门源回族宴席典

宴席曲是纯粹的回族音乐。门源回族把结婚办喜事称为“吃宴席”,专门在婚礼宴席上演唱的曲子叫宴席曲,它是热闹而隆重的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长于叙事,并且载歌载舞,生动活泼,伴有舞蹈动作。

宴席曲含有西域古歌和蒙古族古调的色彩,同时,又吸收了中国西部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其曲调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民间音乐的特点,并且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小曲的古老风貌。它是研究回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等的重要资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源县内已收集到流传在当地的宴席曲共八十多种。

藏族服饰

门源华热藏族的衣着,保留着游牧者袒露一臂、长宽大的特点,追求精美、华贵的古风。高级藏袍用的是锦缎挂面的白羊羔皮衣,贴身的内衣叫“晚裘”,使用金、银、铜等金属纽扣;袖子往往长出手指一市尺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在跳舞时放下。男式内衣多为白色,年轻妇女的时髦款式则是粉红内衣配以翻着宽厚白羊羔皮领的黑面缎袍。

藏袍不但讲究边饰,还要配饰腰带、火镰盒、铜制装针筒、藏刀、礼帽、牛皮藏靴以及用黄铜和白银制作的各种饰物,妇女们的长辫上还缀满了银元、象牙制品、贝壳、玉石以及大大小小反扣着的银碗。门源藏族华热服饰是研究门源藏族文化的一扇亮丽的窗户。

风景名胜

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版块”的高原自然风光和遍布全县的众多历史、人文景观组成。县城东部有全省面积最大的仙米天然林区,中部有堪称高原奇观的百里油菜花海;西部有苏吉、皇城为主的大草原风光;境内有闻名遐迩的花海鸳鸯、鸾城翔凤、朝阳涌翠、冷龙夕照、骆驼曲流、狮子崖古八景;有东川、克图的卡约、辛店文化遗址、浩门古城(宋代)、旱台红山三角城(汉代)、克图三角城(宋代)、金巴台古城(唐代)、完卓古城(西夏)、边墙(明代)、岗龙岩雕(东晋)等众多的历史古迹;有70余座清真寺及仙米、珠固古佛寺,亚洲第一高位大坂山隧道、“水电走廊”坝区风景等众多的现代人文景观。

门源油菜花节

每年的7月18日—25日,举办门源油菜花节,是门源县最重要的节日。届时于风景迷人的古城台举办青海特有的花儿会场,男女老少齐聚城台。共同欣赏这七月带给人的金色大地 七月的门源是人间天堂。纯净的蓝天白云舒卷苍鹰盘旋;辽阔的草原草青花红,牛羊如云;仙米林区群岭竟秀,万木争荣;60万亩油菜花形成的百里油菜花海成就了博大壮阔的特有奇观。

2003年6月底,门源油菜在引进优质甘蓝型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又顺利通过青海省绿色食品认证

皇城草原

甘肃省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区位于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北坡,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毗邻,北接永昌武威县,东连天祝藏族自治县,西靠山丹军马场。东西长95千米,南北宽72千米,总面积3725平方千米,海拔在2500米到4500米之间(旅游要服用携氧片,抗高反)。境内大部分地域属湿润山地草原气候。

皇城一带,历史上与山丹军马场的前身--大马营草滩同属一体,清末民初,政局动荡,逐渐形成周边民众迁入定居的局面,成为回族、藏族聚居区。

皇城区东滩乡皇城河边的一座清真寺。虽然皇城的回族人数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二,但这座清真寺居然像模像样,赫然矗立在草原上,显得十分醒目。

皇城故址

据《永昌县志》记载,这里原是元朝永昌王官殿,元至元年间(1335-1340)永昌王迁都今永昌县,此城遂成避暑行官,现遗址存南北二城、南城稍小较巍峨,北城较大,但坍塌较严重。二城相距200米,皆坐北向南,夯土板筑而成。

南城东西长320米,南北宽300米。城防结构颇复杂。门开南垣正中,城垣四周每边筑有圆形土墩5座,墩距约50米,城四角亦有圆形角墩各一。城周设护城河两道,外河宽9米,皇城草原内河宽10米,河岸呈凹凸相吻之齿状,为护城河之所罕见。而圆形角墩亦为少有,体现出迥异于汉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皇城滩

发源于冷龙岭铁矿沟的东大河又称为皇城河,它流经皇城境内的长度为65.8千米,皇城河的中、下游流经的宽阔的草原,即为皇城滩,这里因地势低,灌溉方便,而发育了农业。整个皇城区乃致于全肃南县仅有的两个纯农业村庄就坐落在这里,牧业村的冬圈也大多在这片滩上。

荣誉称号

2017年9月,门源回族自治县被中央综治委授予“2013至2016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并获得得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2019年8月,门源回族自治县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20年1月,门源回族自治县入选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

2020年6月,门源回族自治县被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军区命名为青海省“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1月16日,门源回族自治县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6月21日,门源回族自治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8月,门源回族自治县入选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1年9月8日,门源回族自治县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2021年9月,门源回族自治县入选“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11月15日,门源回族自治县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2022年1月,门源回族自治县入选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