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痒

更新时间:2022-08-24 21:32

阴痒,中医病名。是指妇女外阴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等,称为“阴痒”,又称“阴门瘙痒”。西医学外阴瘙痒症、外阴炎、阴道炎及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等出现阴痒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名词解释

妇女外阴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等,称为“阴痒”。

历史沿革

1、阴痒是妇科常见病。《肘后备急方·治卒阴肿痛颓卵方第四十二》首载了治疗“阴痒汁出”、“阴痒生疱”的方药。

2、隋·巢元方详细论述了阴痒的病因病机,内为脏气虚,外为风邪虫蚀所为,在《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曰:“妇人阴痒,是虫蚀所为。三虫九虫,在肠胃之间,因脏虚虫动作,食于阴,其虫作势,微则痒,重者乃痛。”又曰:“肾荣于阴器,肾气虚……为风邪所乘,邪客腠理,而正气不泄,邪正相干,在于皮肤故痒。”

3、薛己总结妇人阴痒属肝经所化,有肝脾郁怒、肝脾气虚、湿热下注等证候,分别以龙胆泻肝汤、逍遥散、归脾汤、小柴胡汤等加减治疗,外以桃仁膏、雄黄等杀虫。

4、明·张三锡在《医学准绳六要·治法汇》中主张“阴中痒,亦是肝家湿热,泻肝汤妙”,同时又指出“瘦人燥痒属阴虚”,为后人从阴虚血燥生风治疗阴痒提供了依据。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外阴瘙痒症、外阴炎、阴道炎及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等出现阴痒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

本病主要发病机制有虚、实两个方面。因肝肾阴虚、精血亏损、外阴失养而致阴痒者,属虚证;因肝经湿热下注,带下浸渍阴部,或湿热生虫,虫蚀阴中以致阴痒者,为实证。

病机

1、肝肾阴虚

素体肝肾不足;或年老体衰,精血亏损;或久病不愈,阴血不足,以致肝肾阴虚。肝脉过阴器,肾司二阴,肝肾阴虚,精血亏少,阴部肌肤失养,阴虚生风化燥,风动则痒,发为阴痒。

2、湿热下注

郁怒伤肝,肝郁化热,木旺侮土,脾虚湿盛,以致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浸淫阴部,导致阴痒。

3、湿虫滋生

外阴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湿虫滋生,虫蚀阴中,均可导致阴痒。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摄生不慎,或有外阴、阴道炎病史。

2、症状

阴部瘙痒,或如虫行状,奇痒难忍,坐卧不宁,甚至灼热、疼痛,波及肛门周围,兼带下量多、臭秽。

病证鉴别

1、股癣

本病发生于股内侧及会阴部皮肤真菌感染所致的体癖,病灶呈堤状,清晰可见,表面有鳞屑,有明显的炎症改变。阴痒则无明显的堤状皮损。

2、湿疹

本病皮肤病变分布呈对称性,易复发,水洗或食鱼腥虾蟹,往往使病情加重,且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阴痒无以上特点。

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1、妇科检查

外阴皮肤正常或潮红或粗糙,有抓痕,分泌物增多。病程长者,外阴色素减退,甚则皲裂、破溃、湿疹。

2、辅助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正常,或见滴虫、假丝酵母菌等。

辩证要点

根据阴部瘙痒的情况,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症状进行辨证。

治疗原则(要点)

治疗以止痒为主,实者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虚者宜滋阴养血止痒。要着重调理肝、肾、脾的功能,遵循“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将内服与外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进行施治。

症治分类

证名:肝肾阴虚证

症状:阴部干涩,奇痒难忍,或阴部皮肤变白、增厚或萎缩,皲裂破溃;五心烦热,头晕目眩,时有烘热汗出,腰酸膝软;舌红苔少,脉弦细而数。

治法:调补肝肾,滋阴降火。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加何首乌、白鲜皮。

常用中药:知母、黄柏、牡丹皮、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泽泻、茯苓。

证名:湿热下注证

症状:阴部瘙痒灼痛,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稠黏臭秽,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不宁,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泻肝清热,除湿止痒。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虎杖、苦参。

常用中药: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车前子、木通、泽泻、生地黄、当归、甘草。

证名:湿虫滋生证

症状:阴部瘙痒,如虫行状,甚则奇痒难忍,灼热疼痛,带下量多,色黄,呈泡沫状,或色白如豆渣状,臭秽;心烦少寐,胸闷呃逆,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代表方:萆薢渗湿汤加白头翁、苦参、防风。

常用中药: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牡丹皮、泽泻、通草、滑石。

外治法

选用蛇床子、苦参、花椒等煎水趁热先熏后坐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1疗程。若阴痒破溃者,则去花椒。

转归预后

阴痒经过积极治疗,保持外阴部清洁卫生,多可治愈。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可发展成阴疮。因全身性疾病所致者,随原发病的进退,或愈或反复迁延日久。也有少数患者阴痒日久不愈,病情迁延日久,致阴部长期失于滋养而转为恶证外阴癌。

预防调护

1、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及时更换内衣裤。

2、瘙痒者避免肥皂水烫洗,及搔抓等强刺激损伤。

临证备要

阴痒病因较复杂,接触性、过敏性、化学制品的刺激及全身慢性疾病等都可能引发本病。

中医认为,肝肾阴虚、湿热下注和湿虫滋生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对于接触性、过敏性引发的阴痒,去除诱因是关键;而全身慢性疾病导致的阴痒,则以治疗原发病为主。中医治疗以止痒为主,实者宜清热利湿,杀虫止痒,虚者宜滋阴养血止痒;除内服药物外,辨证选用或结合阴道分泌物检查,配合相应的外治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文献摘要

1、《医宗金鉴·妇人心法要诀》:妇人阴痒,多因湿热生虫,甚则肢体倦怠,小便淋沥,宜服逍遥散、龙胆泻肝汤。

2、《外科正宗·杂疮毒门》:一妇人肝经风湿下流阴器,浮肿痒甚,致抓出血不痛。以消风散加苦参、胆草、泽泻、木通、山栀、外以蛇床子汤熏洗、涂擦银杏散,十余日痒止痛消而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