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生

更新时间:2024-06-05 17:35

陈建生,男,193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教授,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联合北京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天文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评审组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人事部博士后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副主席。

人物经历

1938年7月,陈建生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57年7月至1963年9月,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学习。

1963年9月至1978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实习员。

1978年11月至1982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助理研究员。

(其间:1979年3月至1980年6月在澳大利亚英一澳天文台做访问学者)

1982年6月至1986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员。

(其间:1982年8月至1983年8月在德国欧洲南半球天文台访问)

1986年6月至1997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

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7年11月至2001年9月,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科院数理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北京天体物理中心主任。

2001年9月以后,任农工党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大学天文系主任、教授、北京天体物理中心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陈建生与其他学者合作首次得到类星体吸收线光谱中Lya/Lyb的强相关,以及Lya/Lyg强相关的最好结果,从而确证了高红移宇宙空间原始氢云的存在;与同事合作通过分析类星体吸收线证明了高红移星系的存在,并通过对元素丰度的测定和比较显示出星系化学组成在百亿年内的演化;在中国率先开展类星体物端棱镜巡天,发现上千个类星体候选者。结合中国条件,发展了实测手段并开展研究;首次提出并与同事一起实现了在施密特望远镜上用CCD进行多天体同时快速测光的方法,开辟了一条大样本天文研究的新途径。曾领导BATC(北京—Arizona—台湾—Connecticut)CCD多色巡天计划。主持“九五”中科院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和“973”项目—星系形成与演化。

陈建生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Metal Abundance Properties of M81 Globular Cluster System, PASP, 2007, 第 4 作者

2、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Mayall II = G1 in M31, MNRAS, 2007, 第 4 作者

3、BATC 13 Band Photometry of the Open Cluster NGC 7789, AJ, 2007, 第 3 作者

4、Age Constraints for an M31 Globular Cluster from SEDs Fit, AJ, 2007, 第 4 作者

5、Spectral Energy Distributions of M81 Globular Clusters in the BATC Multicolor Survey, PASP, 2006, 第 4 作者

人才培养

招生专业:070401—天体物理

招生方向:星系物理

陈建生教授的课程有《发现宇宙》。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中国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宇宙。宇宙如此浩瀚,探索宇宙、开发宇宙是必须集全人类的智慧才能完成的使命。”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它并不太平。天文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保卫地球上的人类免受灭顶之灾。”

人物评价

陈建生院士除了在类星体、星系及密近双星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外,对中国天文领域最大的贡献是站在世界天文发展的高度,结合中国经济、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从战略高度提出中国天文发展的方向和路线,为中国天文走向世界前列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