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之死

更新时间:2024-09-21 10:12

《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卫于1793年创作的画布油画,现收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大事记

画作内容

《马拉之死》描绘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遇害的雅各宾派领袖马拉被刺的情景:马拉倒在浴缸中,鲜血从他胸口流出,带血的匕首掉落在地上。马拉的躯体无力地垂到一边,手中还拿着刺客的信函,右手还握着笔。他审批的木箱上有墨水瓶和纸。手上的便笺写的是:“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而木箱上的便笺上写的则是:“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马拉之死》创作于法国历史上动荡、血腥,也是伟大的变革时期。路易十六治理下的法国当时正处于一场危机中,这一波灾难的导火线依旧是金融危机。法国因资助美国争取独立而洋洋得意,但财政上的拮据又迫使国王向人民增税,以避免破产。贵族、神职人员可以免税,但是穷苦的平民们却要为此掏空口袋。1789年,法国作物歉收,物价飞涨。

事件背景

1793年7月13日夜晚,法国大革命激进派的代表人物——保尔·马拉遇刺身亡。7月14日,法国召开国民大会,谴责保皇党的反革命阴谋。一位名叫希罗的代表发言,呼吁画家雅克·路易·大卫拿起画笔为马拉报仇,要让敌人看到马拉被刺的情景发抖。大卫是法国绘画中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国民大会议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他接受了这一任务后,立即赶到事件现场,了解情况,为死去的马拉画了头像,下石膏面模作为形象参考。他还把刺客留下的匕首和马拉死去的浴盆搬回画室,作为创作的依据。

科黛以向马拉举报康恩地区的吉伦特党人为名,进入马拉的浴室。事后的审讯记录表明,当时科黛向马拉举报了18名吉伦特党人,马拉一一记下,并表示第二天就要按名单抓人并送他们上断头台。此时科黛掏出小刀,一刀刺杀了马拉,然而她并没有逃走,而是静静地等待抓捕。所以,当时马拉手上的便笺,应该是那张他准备处决的18人名单。因此,有理由怀疑,桌子上充满慈善温情的钱和抚恤信,也来自大卫的杜撰而非事实。马拉死后,雅克·路易·大卫为马拉画了《马拉之死》画作。

艺术鉴赏

主题

《马拉之死》画中的人是被仁慈、正直和无私的爱国情怀所美化的人,皮肤的色调如同冰冷的石头,马拉身上的伤口醒目、细致,如同十字架上耶稣身上的伤口,而马拉此时似乎也有着耶稣般的感召力,整幅画弥漫着悲凉的美感,似乎有宗教崇拜的意义,有着超强的说服力,镇定而坚毅的遗容好像表明马拉并没有死。画家塑造了一位已经死去但仍永远活着的英雄。

画中的马拉已经褪去了丑陋的面容,死亡让他安逸得远离了杀戮,药水也已经好像洗清了他所有的罪恶,使他变成了一名善良、诚实、无私爱国的美男子。大卫希望所有法国公民都能够看看马拉这位献身于法国革命事业的政治家。他丝毫没有描绘房中的其他景物,甚至没有描绘依旧在屋里的科黛,空旷的房间仿佛在说——马拉依旧是你们的“人民之友”。大卫用他的笔将马拉的死绘制为了不朽的历史画名作,也是用这支笔美化了一个丧心病狂的屠夫。大卫在视觉上修复了马拉浑身的“疱疹性皮炎”导致的溃疡,从而不让观者对马拉出了名的丑陋形象产生恶心;又为马拉的手上的信笺,填上动人的内容。这样的艺术创造,为的是打造一个圣徒般的马拉,引起不明真相的观者对刺杀者的痛恨。

构图

《马拉之死》画面上方有大面积的留白,下方是画面的主人公马拉,他的遗体斜躺在浴盆中,因患有疾病,马拉需要常年药浴。画面中,他胸口的鲜血还在流淌,他的右手垂在地面上,手里还拿着工作的笔,顺着手臂可以看到地下的匕首,匕首上还沾着部分鲜血。他的另一只手握着信件,这样的动作仿佛只是因为大量的工作劳累导致暂时的歇息,他的前面是放置墨水的木箱,下面写着致敬马拉。画面中各部分细节刻画,如手里拿的笔、科黛欺骗马拉的信件、胸口流出的血液、地板上带血的匕首,无不在体现着对马拉被刺的同情,以及对刺客残暴行为的谴责,画面没有表现夸张血腥的画面,但是给人一种可怕压抑的感觉,让观者不寒而栗。

从构图来看,这幅画整体上给人一种压抑、沉重的感觉,画面中上半部分大面积留白,看不出是在浴室还是在卧室,主要人物及物品摆放都集中在下半部分,整幅画的视觉中心比正常构图要低,这种情况下带给人的压抑感觉就像是“胸闷气短”一般。马拉倾斜地躺着,右手臂自然下垂的构图与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一个是不存在的人物,另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是姿势略有相同,这可能与大卫对古典主义的喜爱有关。右下角的木箱塑造有一种纪念碑的形式感。

色彩

大卫在处理色彩上更注重画面的素描关系,人物整体塑造结实,褐色的背景让画面更加压抑,右上角明亮的光线指引着观众看向马拉的脸部和头巾,以及马拉的面部表情,他既没有被刺杀的惊恐,也没有因为被刺而产生痛苦狰狞的表情,而是平静安逸。再顺着光线,我们看到他的两只胳膊,紧实有力,肌肉关系明朗,不像是一个已经去世的人。马拉的一只胳膊垂在地面上,手里还握着工作时用的笔,另一只手则拿着信件,在被杀那一刻还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作,这把马拉革命工作者的身份充分突显出来。被刺的伤口还流淌着鲜红的血液,仿佛是在观众面前被杀一般,让观者毛骨悚然。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衬布等物品,大卫用古典主义风格将其表现得结实、凝练、明确。

技法

该画作用笔结实有力,以写实的笔法刻画雅各宾派领袖马拉遇刺身亡。暗淡沉郁的画面充满了悲剧色彩,表述的是一个撼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具有激情与理想、流血与死亡的大革命时代。在营造马拉“圣徒”形象的技巧方面,大卫画的马拉整体姿态,特别是下垂的胳膊,巧妙地将观画者的感受与耶稣基督下十字架的印象联系了起来。作为一个天主教国家,耶稣基督下十字架时的形象,通过各位知名或不知名的画家,存在于天主教世界的各个角落,拉斐尔等大画家都有过类似的表达。

作品评价

19世纪法国现代派诗人、评论家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马拉之死》“没有迂腐平庸之处,既有一种柔和的的情调,同时又有一股动人心魄的力量。该画作是一出触目惊心的戏剧。一种非常强烈的表现力使得该幅作品成为现代艺术的奇迹之一。”

前苏联美术评论家尤·戈·夏皮罗:《马拉之死》“把一个人的生活、斗争、社会观点和死亡描述得比长篇大论可能记述的还要充分。”

历史传承

画作完成一年后,法国爆发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党专政。大卫也不得不将这幅《马拉之死》涂上一层厚厚的铅白颜料转移他处。1825年画家死后,这幅画的命运也未好转,埋没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整整100年后的1893年,《马拉之死》油画才被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博物馆收藏。现收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重要展览

1982年,《马拉之死》随法国250年画展到中国北京展出。

相关仿作

《马拉之死》有两幅仿作,均出自大卫画室,一幅存在凡尔赛宫,一幅藏于罗浮宫。藏于罗浮宫的作品与现存布鲁塞尔皇家博物馆的《马拉之死》不同处,在于右下方木箱下作仅签“马拉·大卫”,此幅则签字较多。

作者简介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国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艺术教育家,学生有新古典主义代表人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让·巴蒂斯特·卡米耶·科罗等。画风严谨,技法精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