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鹘关

更新时间:2024-01-08 14:20

鸦鹘关,古关隘名,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苇子峪镇三道关村小呼伦屯境内。满语“鸦鹘”(Yargu)汉译为“秃老鸹”,俗称山老鸹。形容关隘险要如同猛禽山老鸹俯视。关共分3道,今称三道关。三关之间各距里许,多为土石杂筑。关地处托和伦河西岸,为明朝时期辽东建州女真地区往来交通门户,地势极其险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萨尔浒之战时被后金攻占,现关址犹存。

地理位置

鸦鹘关位于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西南苇子峪三道关村小呼伦屯境内。鸦鹘关又称“石柱子”。是明长城辽东镇重要关隘

建造时间

鸦鹘关,为明成化四年(1468)辽阳副总兵韩斌为限制建州女真的出入,防止朝鲜使臣窥视辽东虚实所建,关门设障三道,故又称“三道关”。出关往东北行四十公里,可至赫图阿拉城;入关向南去三十五公里,系辽东重镇清河堡,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历来是兵家扼守要冲。三道关隘之间各距一里。头道关在今新宾县苇子峪乡三道关村南0.5公里,关城修至两侧山脊,现存遗址墙高3米,基宽约7米,为方料石包砌,内填夯土而筑。二道关设在两崖对峙的山谷之中,砌石为障。第三道关设在一拔地突起的巨石旁侧,此石柱高约30余米。

地质特征

鸦鹘关东西面是连绵不断的群山,峰峦叠嶂,唯此处有一形势险要的山口,可通南北。明代时,这里是辽东镇通往建州卫的主要通道,亦为朝鲜使臣入贡的必经之路。鸦鹘关自1468年建关后,因其军事地位重要,明廷同建州女真在此地发生了十分频繁的争夺战,关口屡遭破坏,又屡次重建。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明政府为加强鸦鹘关的防务,又在关西修筑散羊峪堡。到万历末年,辽东军备逐渐废弛,而建州女真部却日益强盛起来。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以“地孤难守”为由,放弃了辽东镇孤山等6座城堡之后,便将鸦鹘关外之地拱手送给努尔哈赤

历史相关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七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率军又一次攻下鸦鹘关,然后进攻清河,鸦鹘关因此为后金占据。明政府见抚顺关、鸦鹘关一线长城先后失守,抚顺、清河诸城不是为后金占据,便为其摧毁,便调集了10余万人马,号称47万大军,由辽东经略杨镐统领,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分兵四路向后金国都赫图阿拉发起进攻,其中山海关总兵杜松统兵3万,由抚顺关出长城。辽东总兵李如柏统兵3万由鸦鹘关出长城。

在重兵压境的危机时刻,努尔哈赤表现出了军事家的才能。他利用明军四路军马不能很快合围的严重弱点,采取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集中八旗主力,首先歼灭了由抚顺关出长城的杜松部。从整个战役的情况来看,明王朝军队有10余万,而努尔哈赤的部队仅有6万左右,处于劣势,但明军分兵四路,努尔哈赤以其6万之兵对杜松3万之兵,在局部上是占有绝对优势的,结果第一仗就把刚出抚顺关的杜松部打败,杜松等大将皆战死,接着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后击败了其它两路明军。仅出鸦鹘关的李如柏部,得知三路军马大败的消息后,又由鸦鹘关原路退军。这就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这一战役对战斗双方,都是十分关键的,从此以后,明王朝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而后金则由防御改为进攻。

萨尔浒之战,后金军大胜,明军大败。分析其胜败原因,明军失败主要是因其政治黑暗,统治集团内部靡乱,腐败。杨镐奉命出长城东征,但军内有阉党监军,将帅事权不得自专,而朝廷更是党派纷立,互相倾轧。各派势力都插手军队,拉结党羽,使军队无法形成集中的指挥。杨镐刚刚受命,还未做好出征前最起码的准备工作,朝廷就催他出兵。大军出征之后,根本不懂军事的监军太监,自仗是皇帝的人,处处瞎指挥,如不听从则密报皇帝,奏一通指挥不力之类的话,这样主帅轻则被撤职,重则就要掉脑袋。

万历末年,放弃鸦鹘关之后,总兵李成梁又在旧关西南五十里,重建新关,仍名鸦鹘关,并在新鸦鹘关附近重修一条长城,以作为清河堡边防的屏障。熊廷弼《辽左情势危急乞务求战守长策疏》中载:“旧边原有鸦鹘关,离堡(指清河堡)七十里,……今新鸦鹘关距堡止二十里”。由此及有关新边的记载可知,新鸦鹘关址当在本溪县金斗峪附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