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大船坑舞麒麟)

更新时间:2023-11-24 17:07

麒麟舞(大船坑舞麒麟),广东省深圳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大船坑舞麒麟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为谢氏祖先定居大船坑之始),谢姓一族,远祖出自河南乌衣巷,后经福建三明石壁里迁居于深圳市宝安区。据说谢姓人刚定居大船坑时,常受到当地居民的排斥和欺负。为了防身自卫、壮大族群、强身健体,加之传说舞麒麟能扬善避邪、兴旺门第、添丁旺财,并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谢姓人便开始习练麒麟舞,之后这一活动便世代相传。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船坑舞麒麟曾受到“破四旧”的影响,暂停数年,几乎失传。

直到1972年春节,村民为增添节日气氛,自发征集布票、粮票等,重建麒麟队,大船坑舞麒麟才得以重生。此后,许多地方逢年过节、娶妻迎亲、新宅落成,都会上门邀请大船坑麒麟队前往表演助兴,麒麟舞也越舞越精神。

经过一代代客家人的传承发展,大船坑舞麒麟成为客家人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每逢新春佳节、节日庆典,人们都要舞麒麟,舞麒麟不仅寄托着客家人对生活的欢欣及对未来的祈福,还展现了大船坑居民对师道、礼仪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大船坑舞麒麟表演时,麒麟是由二人共舞,中间在观众不注意的情况下两人互换3次。基本的套路共有八段,分别是拜前堂、走大围(圈)、双麟会、采青、游花园、打磕睡、走大围、三拜。其中采青是较为重要的表演环节。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在尾部,配合默契,把麒麟的欢喜、快乐、愤怒、哀伤、醉酒以及磕睡、拜师等各种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舞麒麟结束后有武术表演,首先是拳术,有拳打四方、饿虎擒狼、龙头凤尾、观音坐莲、鲤鱼戏水、猴子偷桃、海底捞月、扫堂腿、仙女散花、美人照镜等套路,然后是棍桩、沙刃、凳桩、铁叉对尖、白手对双刀、猴棍、光钯对内尖、二棍、拳伞、单钯、长棍等11套单双人持械表演。

伴奏乐器

大船坑舞麒麟的伴奏乐器有鼓、铜锣、铜跋、锁呐(当地人称喜笛)等。锁呐有自己独特的旋律,主要有三齐头、水仙花、采青、十字清、燥燥丁五段,音乐鼓点节奏与麒麟的舞动相配合。

服装特征

大船坑麒麟队表演的服饰分为夏季服饰与冬季服饰。夏季服装主要为白色圆领衫或白色无袖衫(胸前配有红色边饰),白色长裤,配上红色腿套,腰上系有红色腰带(配有金黄色穗),面料为绵绸;冬季服装的衣裤均为黄色,配有红色边饰,深色小碎花腿套,腰带为红色(配有白色穗),面料为丝绸。

表演道具

大船坑舞麒麟的麒麟道具一般长六米。麒麟头部用竹片等扎成,眼睛可以转动,口部可以翕合,其身用绸布镶着闪闪发光的粼片。新制作好的麒麟首先要“开光见青”——即凌晨时分在预先选择好的古树下烧香,供神位,麒麟队中最长者将麒麟头上的红布揭去,敲锣鼓并鸣放鞭炮,使麒麟“出生”时便见到了青青的树叶,这是吉祥的象征。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大船坑舞麒麟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客家人移居深圳地区的初期。是伴随着客家人迁徙、定居、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和成因。麒麟文化成为是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精神信仰的传承和寄托,它见证了四百多年来,客家人在深圳地区的生产、生活状况;同时也见证了从明清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四百多年来深圳地区的历史变迁、兴衰起落和文明进步。对舞麒麟成因及传承情况的系统搜集、整理,对于研究深圳地区客家人的迁徙史以及他们在深圳地区的生存状况、民风、民俗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对于深圳的地情研究,对近现代深圳地区开发史、发展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船坑舞麒麟在深圳客家地区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被注入客家人对社会繁荣昌盛、家业兴旺的憧憬情怀,记载下了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为群众所喜爱,受到广泛欢迎。特别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中的精彩表演,既能活跃群众文体生活,增强节日气氛,又促进了人们的思想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

大船坑舞麒麟形成的最初动因,就是为了团结本村人免受他人的欺凌,麒麟队员人人以习武为荣,以舞麒麟为自豪,形成了团结向上、互助互爱的氛围。每逢节假日、重大社会活动、或有红白喜事时,包括祭祀祖宗、乔迁新居、生小孩、娶媳妇等,全村人都要聚在一起舞麒麟和观看舞麒麟,使舞麒麟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凝聚力,经过四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也证明了大船坑舞麒麟是团结当地民众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训练武术,练习舞麒麟,表演麒麟舞的同时,又为当地居民营造了良好的娱乐氛围,对青年崇尚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引导作用。这些都是大船坑舞麒麟所具有的重要社会价值。

传承状况

大船坑舞麒麟一直靠大船坑当地民间艺人代代相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青年人对舞麒麟的兴趣不高,加上民间艺人年事已高,大船坑舞麒麟后继乏人,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大船坑舞麒麟的一些独特表现形式和技巧将有失传的危险。

传承人物

谢玉球,男,生于1963年,深圳客家人,师承谢志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大船坑舞麒麟。谢玉球先生12岁开始学习舞麒麟,其舞麒麟功夫独到,尤其是作为麒麟头的主要表演人,动作干脆利落,刚柔结合,且在师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他的武术功力深厚,技艺精湛,表现力强。他还能使用各种乐器,以司鼓、唢呐吹奏见长,为乐队主要指挥者和参与者。

保护措施

深圳市大浪街道社区于2012年3月启动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并陆续在大浪实验学校(初中)和高峰实验学校进行舞麒麟的教学。

深圳市当地有关部门还通过鼓励年轻的退伍军人积极学习舞麒麟、建设大船坑麒麟博物馆、编写大船坑舞麒麟书籍与教材等途径积极发展和推广大船坑舞麒麟。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深圳市龙华区大浪办事处大船坑麒麟协会获得“麒麟舞(大船坑舞麒麟)”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麒麟舞(大船坑舞麒麟)项目评估合格,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大船坑麒麟协会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大船坑舞麒麟曾在广东省第二届麒麟舞大赛中获得金奖。

重要展演

2013年1月4日,大船坑舞麒麟在深圳市首届麒麟文化节中进行了表演。

2014年6月14日,大船坑舞麒麟在深圳市第九届“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15年12月18日,大船坑舞麒麟在深圳市第九届客家文化节暨深圳市第二届麒麟文化节展演中进行了表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