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8 14:31

黄,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文字源流

“黄”字甲骨文作图1、2,主体为“大”字,像正面站立的人形;中间作“口”或“田”字形。甲骨文“黄”字的写法与“”字有时相同,二者是同形字。西周早期文字继承了商代文字的写法,如图3,但也开始发生变化,多在上部加上“廿”形,如字形4、5,此形直到隶变后与本是表示人形两臂的两笔合为一横,变成了“龷”;同时中间变成“由”,表示两腿的部分变为两点。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如字形7、8、9皆为异构,其中《说文》古文之形,据《说文》所说为从古文“光”声,当是一种声化现象。

关于“黄”字的来源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土地说。认为黄是“地之色”,所以“从田,从炗(古文光)”。此说以许慎为代表。《易·坤卦》也有“天玄而地黄”之说。今人周谷城更进一步解释说,“黄”之从田从光,田就是“有横直界画的土地”,光则是指原始的刀耕火种,用火烧去地里的“丛林野草之类”,那剩下的“一片光土”就是黄。高田忠周将其看成省火之形,并认为“地色亦光采之色”。

其二,玉佩说。认为“黄”不从田,也不从炗,而是象形字,像古玉佩之形。此说以郭沫若为代表。颜色是个抽象的概念。要用一个字来表示某种抽象的颜色是很困难的。据考证,古汉语的颜色词均由具有这种颜色的物体的名称转化而来,这是因为颜色的观念是很抽象的,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是无法表达的。因此,其色调往往要借助于具体事物的名称来称说,进入现代汉语后。这些颜色词几乎全部抛弃了本义(即具有指这种颜色的物体)。所以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古汉语的颜色词均为借音词。因此,表示黄色的字很有可能是借用了表示佩玉的“黄”字。黄”和“璜”应该是一对古今字。这种观点在《诗经》和《礼记》中确有文献根据。古字“黄”被假借义占用久借不还,另造今字“璜”表示本义。

其三,人形说。认为黄不是地之色,也不是玉佩,而是人形,“像人仰面向天,腹部膨大”,“突胸凸肚”的样子。此说以唐兰裘锡圭为代表。但所谓“腹部膨大”,又有认为是孕妇或腹中有寄生虫而积水的不同说法。

其四,黄病说。认为黄的本义是黄病,有《尔雅·释诂》“黄,病也”为证。后来区别字作“癀”,《集韵》谓“疸病也”。黄疸便是黄病的一种,凡脸色黄者都属黄病。此说以梁东汉为代表。

以上几种说法,不同之处在于这种颜色的最初载体是什么,它的初义到底反映的是什么物象或性质。“黄”颜色的起源到底关乎哪种物象和载体,有待考证。

黄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色”之一,被视为至尊之色而备受推崇。据刘师培的分析,是因为中国人肤色“悉为黄种”,为黄民的缘故,而“黄民所奉之帝王”又是黄帝,所以尊黄。张光直则认为是黄民所居之黄土高原的缘故,以为黄土高原在天地的中心,黄土之神即为“中央之神”或“中央之帝”,所以尊贵,所以黄成为帝王之色。

从指人的角度看,“黄”兼及“长”“幼”。在古文当中,“黄口”常常指幼儿。比如《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黄”表示“年幼”源于幼鸟的口角呈黄色。据考,隋唐之际称三岁以下及初生幼儿为“黄”。与此相关,“黄吻”“黄颔”等都有年幼、年少的含义。例如《世说新语·方正》:“黄吻年少,勿为评论宿士。”《北齐书·平秦王归彦传》:“归彦曰:‘使黄颔小儿牵挽我,何可不反。’”

另一方面,“黄”又有“年长”的含义,取的是“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的特征。例如杜甫《玉台观》:“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汉代刘向《列女传·鲁季敬姜》:“于是乃择严师贤友而事之。所与游处者,皆黄耄倪齿也。”《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这些语句中的“黄发”“黄耄”“黄耇”,或指老人,或言年长。

从自然界的角度看,“黄”亦“枯”亦“荣”。“黄”由“黄色”的意思进一步指“变黄”,由此引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为草木枯黄,凋零萧索;一为庄稼成熟,金黄灿烂。《诗经·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及《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中的“黄”带给人的是植物顺应季节变化而枯黄败落的感伤。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后来也被用来比喻事情的失败或计划的落空。例如《红楼梦》第八十回:“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香菱。”

然而,秋日的农田一片片金灿灿的黄色意味着成熟和收获,所以,“黄陇”“黄稼”等词语中的“黄”都蕴含着丰收的喜悦。例如苏轼《次韵秦少章和钱蒙仲》:“碧畦黄陇稻如京,岁美人和易得情。”北宋道潜《次韵黄子理宣德田居四时》之三:“中田蔼黄稼,烂熳如云浮。”同样,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黄”也是十分常见的金秋意象,比如“麦穗黄了”“稻子黄了”。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黄的象征意义又有变化,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以黄象征色情。一般认为这种象征义源于19世纪美国《纽约世界报》与《新闻报》的竞争。当时彩色印刷机已经出现,《纽约世界报》为与《新闻报》争销路,就定期刊登低俗趣味的彩色连环画《霍根小巷》以招徕读者。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印成黄色的幼童,人称“黄色幼童”。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国语词典》曾收有“黄色刊物”一词,释义为:“谓以低级趣味争取读者之刊物,因半世纪前美国纽约的《世界报》以黄色印版之漫画互争销路而有此称。”黄就此衍生了一个新的象征色情的意义。

虽说黄在现代有此象征色情的意义,却不必因此感到匪夷所思,因为黄的意义比较丰富,表示色情只是其中一个义项。在一般语境中,黄与色情是无关的,大可不必闻黄色变。因为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颜色大多有象征意义,而且往往还不止一个。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黄部】乎光切(huáng)

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

𡕛,古文黄。

说文解字注

“地之色也”注:玄者,幽远也,则为天之色可知。《易》曰:“夫玄黄者,天地之襍也,天玄而地黄。”

“从田”注:土色黄,故从田。

“炗声”注:乎光切,十部。

“炗,古文光”注:见火部。

广韵

胡光切,平唐匣 ‖ 黄声阳部(huáng)

黄,中央色也。亦官名,有乘黄令,晋官,主乗舆金根车也。又州名,古邾国地,秦属南郡,汉西陵县也,隋为黄州,取古黄城为名。亦姓,出江夏。陆终之后,受封於黄,后为楚所灭,因以为氏。汉末有黄霸。胡光切。三十二。

【校释】金根车:以黄金为饰的车子,帝王所乘。汉末:余校以黄霸为汉武帝时人,故删“末”字。三十二:原讹作“三十三”,据各本改正。

康熙字典

【亥集下】【黄部】 黄

古文:𡕛

《唐韵》乎光切。《集韵》《韵会》《正韵》胡光切。並音皇。《说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黄中通理。

又《史记·天官书》: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黄道。

又山名。《前汉·东方朔传》:北至池阳,西至黄山。

又黄河。《尔雅·释水》:河出崑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又地名。《春秋·哀十四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注:陈留封丘县南有黄亭。

又国名。《左传·桓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注:黄国,今弋阳县。

又州名。古邾国,汉西陵县,隋黄州。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黄县属东莱郡。内黄属魏郡。外黄属𨻰留郡。注:县有黄沟泽,故名。师古曰:惠公败宋师于黄。杜预以为外黄县,东有黄城,即此地。

又中黄,天子内藏。《后汉·桓帝纪》:建和元年,芝生於黄藏府。

又官名。杜氏《通典》:乘黄令,晋官,主乗舆金根车。又晋以后,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俱属门下省,称曰黄散。

又老人曰黄发。《礼·曲礼》:君子式黄发。疏: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尔雅·释诂》:黄发,𫠜齿,鲐背,耈老,寿也。疏:寿考之通称。

又小儿曰黄口。《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高诱注:黄口,幼也。《唐开元志》: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帖,三年一造戸籍,即今之黄册也。

又翠黄、飞黄,并马名。《淮南子·览冥训》:青龙进驾,飞黄伏皁。《诗·鲁颂》:有骊有黄。注:黄骍曰黄。

又鵹黄,鸟名。《尔雅·释鸟》仓庚注:即鵹黄也。

又黄目,卣罍类。《礼·郊特牲》:黄目郁气之上,尊也。黄者,中也。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又大黄,弩名。《太公六韬》:陷坚败强敌,用大黄连弩。《史记·李广传》:以大黄射其裨将。

又大黄、地黄、硫黄、雄黄、雌黄,并药名。

又流黄,彩也。《古诗》:少妇织流黄。《广雅》作留黄。

又会稽竹簟,供御,亦号流黄。唐诗:珍簟冷流黄。

又《正字通》:贴黄,即古引黄。唐制,诏敕有更改,以纸贴黄。其表章略举事目见於前封皮者,谓之引黄。后世即以引黄为贴黄,不用黄纸。

又仓黄,急遽失措貌。《风土记》:大雪被南越,犬皆仓黄吠噬。

又《玉篇》:马病色也。《尔雅·释诂》虺𬯎,黄,病也。注:皆人病之通名。而说者便以为马病。《诗·周南》:我马虺𬯎。

汉字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龷”扁、宽,〔⿱由八〕长、窄。“龷”两个竖笔分列竖中线左右,末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中间竖笔在竖中线;“八”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