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标县

更新时间:2024-03-12 08:25

龙标(lóng biāo),唐代县名,县治在今湖南怀化洪江市黔城镇(原湖南黔阳县治)。

古迹

龙标古城,曾经的黔阳县城,如今的洪江市治黔城镇。黔阳古城内遗存了四座城门,青石街巷纵横交错,依附南北两条主要街道而形成的鱼骨状道路系统保存完整,古称九街十八巷。据统计,目前古城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有:明清时期的南正街、钟鼓楼、万寿宫、状元桥、老县衙、宝山书院、龙王庙、老爷巷、赤峰塔以及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芙蓉楼等40多处。

“龙标胜迹”大门是芙蓉楼颇为壮观、极具特色的园门,也是整个芙蓉楼唯一的门庭。据有关专家介绍,这座园门倾斜度超过了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其原因是当年王昌龄借机讽刺当时朝政昏庸,痛恨奸相李林甫残害忠良,有感而发修建的“斜门歪道”。

“芙蓉楼”自然景观得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因洪江电站被淹的楼下大石山,钟岩、鼓岩“两姊妹”虽然风光不再,但当年见其风采的人,一定会记得,夜深人静时划船至岩下,水浪冲击钟岩石洞发出的“当当”之声,冲击鼓岩发出的“冬冬”之响。

沿革

1、《旧唐书》志第二十·地理三:巫州下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其年,置夜郎、朗溪、思征三县。九年,废思征县。天授二年,改为沅州,分夜郎渭溪县。长安三年,割夜郎、渭溪二县置舞州。先天二年,又置潭阳县。开元十三年,改沅州为巫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巫州。旧领县三,户四千三十二,口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五。天宝,户五千三百六十八,口一万二千七百三十八。在京师南三千一百五十八里,至东都三千八百三十三里。

龙标:武德七年置,属辰州。贞观八年,置巫州,为理所也。

朗溪:贞观八年置

潭阳:先天二年,分龙标置。

2、《通典·州郡》“潭阳郡巫州”条:“巫今理龙标县。古蛮夷之境,楚国黔中之地。秦属黔中郡。二汉属武陵郡,在巫水之阳。隋属沅陵郡。大唐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为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或为潭阳郡。领县三。”;

《太平御览》卷一七一《州郡部》一七《叙州》:“天授三年以巫山不在州界,改为沅州,以沅水为郡名。”

3、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黔州》记载:“秦置黔中郡,汉为武陵郡无阳县之地。隋初于此置辰州。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天授二年改曰沅州。开元十三年,以‘沅’、‘原’声相近,复为巫州。天宝元年改为潭阳郡。大历五年,以境接叙浦,改为叙州。”

建置、沿革、改名缘由交待清楚,但“八到”只见“六到”:

“东北至东都(洛阳)二千七百八十八里。

北至上都(西安)三千四十八里。

西溯流至奖州(待考)八百里。

北沿流至辰州五百三十八里。

南逾岭至融州水陆共一千五百里。

东南逾岭至吉水水陆共二千一百里。”

4、《武经总要》载:“叙州,秦为黔中,汉武阳地,在武水之阳。唐贞观中,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东至邵州五百三十里,南至融州一千五百里,西至古州二千一百里,北至辰州五百里。”

《武经总要》前集·卷二十一:“叙浦寨,汉武阳县也,因县城置寨,控叙浦江口。北至州,西南至富州界。

区划

龙标在今湖南黔阳县地。

争议

唐代龙标县乃宋以后之湖南省怀化,这本是宋以来各朝史志业已确载,而又为当今举世公认的历史事实。然而,近十余年来,仍时有对之加以质疑或否定者,甚至还提出了龙标不在黔阳而在其他县的种种新说。《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第2期杨再兴《何处是龙标》一文云:“现在的贵州省锦屏县隆里所,乃唐代叙州潭阳郡故龙标县。”《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胡克敏《唐代黔中地区的三个夜郎县》一文云:“后来王昌龄贬为龙标尉,黎平有王的遗墓。事实上王未死于黎平,系后世为悼念王在当地的功绩而造的假墓。”所谓“当地”,显然是把贵州省黎平县视为王昌龄所任职的唐代龙标县了。《怀化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邓文敏《从杨再思的族属看湘黔桂边界的民族关系》一文云:“唐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领潭阳、朗溪、龙标三县,潭阳在今芷江县地;朗溪在今黔阳县地;龙标在今靖州(亦说黔阳)县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