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档

更新时间:2023-07-21 19:07

双档是一个苏州评弹的专有名词,台上坐于右侧者为说书的称为“上手”,操三弦;坐于左侧者为“下手”是配角,弹琵琶;如此二人合演谓“双档”。另外,扬州弹词兰州鼓子瑞安鼓词温州鼓词无锡评曲等曲艺也有双档。

词典释义

[a folk art term] 曲艺术语。苏州评弹等指两个演员同台对口演出。

苏州评弹之双档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曲艺,系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她起源于风景秀丽的苏州,故演出均操吴语,约有四百年历史,被誉为江南奇葩。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苏州评弹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舞台设计简单,一桌一椅就足矣,内容多是老百姓生活中的琐事,用口头文学的方式说老百姓想说的话,这种“俗”的艺术很能打动观众;同时,评弹唱腔的优美,表演的逼真,说词涉及古今中外,内容丰富。评弹本身也有局限性,其吴侬软语令很多人听不懂唱词。但作为一种地方艺术,评弹还是很有生命力的。

单档双档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其它曲艺之双档

扬州弹词

扬州弹词,原名弦词,流行于扬州镇江南京苏北里下河地区,是与苏州弹词并称的曲艺曲种。表演分单档和双档两种,单档一人说唱,以三弦伴奏;双档二人对唱,乐器为三弦、琵琶

其说表多用扬州方言,起角色时也用外地“码头话”,以区别和核画人物。双档演出,二人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声调对话。上手演员侧重叙述,唱曲大多由下手演员担任。

扬州弹词表演以说表为主,弹唱为辅,讲究字正腔圆,语调韵味。其说表多用扬州方言,起角色时也用外地“码头话”,以区别和刻划人物。双档演出,二人相应配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声调对话,一人侧重叙述,一人侧重唱曲。

扬州弹词最主要的流派为“张派”,开山鼻祖为清代张敬轩。代表曲目有《双金锭》、《珍珠塔》、《落地扇》、《刁刘氏》,经过一百多年的加工和发展,这几个曲目的演唱技艺日臻国熟,或深厚风趣,或潇洒悠扬,或手口相应,腔意结合,或语妙诙谐,寄情弦索,称为“张氏四宝”。

扬州弹词唱词安排在书词当中。常用曲牌有[三七梨花]、[琐南枝]、[沉水]、[海曲]、[道情]等,以羽调和商调居多。曲调朴实典雅,古色古香,多年来少有变化。唱词有代言体和叙事体,一般为三字句或七字句,可适当增减字,多为偶句押韵。伴奏“上、下手”协调默契,三字句或七字句,可适当增减字,多为偶句押韵。伴奏“上、下手”协调默契,三弦弹骨架音,疏放雅朴,琵琶则润、密多变,跌宕绮丽,谓之“三弦骨头琵琶肉”。

扬州弹词经常上演的传统书目有《玉蜻蜓》、《珍珠塔》、《双金锭》、《落金扇》、《刁刘氏》、《双珠凤》、《双剪发》、《白蛇传》等。《黄金印》、《金瓶梅》、《二度梅》、《倭袍记》、《大红袍》、《天宝图》、《麒麟豹》等,均已失传。传统书目大多讲述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家庭和社会生活故事,扬善惩恶,褒忠贬奸,所谓“小书”是也。每部可演15至20场,只有《玉蜻蜓》、《双剪发》书词较长,分别可演60多场。书目大都据说唱(弹词)印本改编,内容比印本丰富,也颇有与印本不同之处

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以名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民间曲艺也是我国古老曲种之一。它以唱为主,有单档、双档、三人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说,一般采用自弹自唱,讲究说、嚎、弹、唱,演员的手势和面部表情都要给听众以美感。

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且乡土气息浓厚。目 前搜集到的曲牌约有一百多种,声腔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铃、萧、笛为辅。

传统曲目分:赞颂祝贺类,咏物写景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类。占主导地位的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燕青打擂》、《林冲夜奔》、《三顾茅庐》、《G母刺字》、《拷红》等。《黄继光》、《智截刑车》、《洪湖赤卫队》、《江姐》、《子荣降虎》、《雷锋》、《陇原英烈》、《风雪玫瑰》等为歌颂新时代英雄人物的曲目。

兰州鼓子多在年节、喜庆、宴会、酒楼茶肆中演出。解放前,民间艺人李海舟倾注全力搜集、整理、研究兰州鼓子,在酒楼茶肆中采集词曲达千余段,并组织鼓子研究会。1962年8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兰州鼓子》一书,选编了27个曲段,80多个较流行的曲牌。1983年 3月,召开兰州鼓子老艺人座谈会,录制部分曲子。1984年11月,成立“兰州鼓子协会”。1985年11月,省文化厅商讨成立“兰州鼓子研究会”。1987年5月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兰州鼓子研究》。

瑞安鼓词

以一演唱(单档)为主,但也存在双档、多档的演唱形式。双档,习惯上称为唱“对词”。或二男、或二女,若一男一女,基本都是“夫妻档”,当然,也有“兄妹档”。70年代末,瑞安排练了以瑞安鼓词曲调为基础的鼓词剧《秋江赶船》参加温州地区曲艺会演,并进行巡回演出;鼓词剧《寡妇门前》,在1984年温州群众文艺会演中,受到群众一致好评。

瑞安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扁鼓、三粒板(拍)牛筋琴、小抱月(梆)等,较有特色的是牛筋琴。牛筋琴产生于清光绪中叶。后瑞安一个叫广全的艺人又把五弦发展到七弦,伴奏上又加上小抱月,此举顺应了鼓词伴奏乐器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俗称“唱词”,分“大词”、“灵经”、“平词”等,流行于浙南,为华东地区主要曲种之一。明时由平阳县里巷之曲与词曲发展形成。从音乐上分析,其“基本调”由旧时读书人吟诗调与当地山歌融合演变而来。清同治、光绪年间盛行。近代在音乐、乐器、唱腔、词体等方面都有变革性发展。从敲扁鼓、檀板独唱,出现“双档”、“多档”演唱形式;乐器增加牛筋琴外,又增加琵琶、三弦、二胡、琴、箫、锣、?、管弦丝竹等;演唱音韵以瑞安话为基本标准。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新编的现代长篇有《海英》,短篇有《智闯龙潭桥》(获全国曲艺会演创作演出一等奖)等。代表性传承人有陈志雄、阮世池方克多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锡评曲

江苏曲种。原名说因果。形成于江苏无锡一带,盛行于清乾隆年间。有单档演出,也有双档合演。单档一般是用三块竹板(或硬木板)做成的三巧板(“三跳”)为乐器;双档分上、下手,用鼓板和三巧板击节,一唱一和,讲唱内容大多是宣扬因果报应、劝人为善的故事。说因果盛行时期,艺人们曾建立自己的组织老裕社(后又改称“锡裕社”)。最初仅在无锡一带演唱,因通俗易懂,乡土气浓,受到劳动人民欢迎,以后逐渐发展到常州宜兴江阴常熟上海杭州等地。在常州的说因果,叫“唱道情”,艺人组织称新裕社;在上海有“宽裕社”。自苏州弹词盛行于江苏、浙江两省,成为江南曲艺之冠以后,说因果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说因果改名无锡评曲。艺人们组织起来,着手进行改革。唱腔曲调除保留原有〔锡调〕、〔哭调〕外,还吸收常熟、上海等地的地方小调〔东乡调〕、〔海调〕为基本曲调,兼收一些民歌小曲和其他曲、剧种的优秀唱腔,采用拖腔、帮腔、滚句、抢字、后翻高等手法,丰富了曲调的表现力。1958年,无锡评曲短篇《白泥小粉闹纠纷》曾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无锡评曲的主要曲目有《珍珠塔》、《何文秀》、《双珠球》、《大红袍》、《麒麟袍》等,这些书目,均无脚本,都凭口授流传。创作改编的现代曲目有《白泥小粉闹纠纷》、《勤俭办社》、《交班》、《新嫂嫂》、《机房卫士》等。

上海小吃之双档

同时,双档也是指一种有名的上海传统小吃。双档是由两个百页包、两个油面筋塞肉、一碗粉丝所组成的,类似于汤的一种食物。如果是一个百页包、一个油面筋塞肉、一碗粉丝所组成的就叫“单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