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轻化工大学图书馆

更新时间:2022-03-30 17:10

四川轻化工大学图书馆于2003年4月由原四川轻化工学院图书馆、自贡师专图书馆、自贡高专图书馆、自贡教育学院图书馆等四个图书馆合并组建而成。现由坐落于校本部(汇南校区)的主馆和分布于各校区的三个分馆组成,馆舍面积合计约32974平方米(其中主馆21379平方米在建、邓关校区图书馆6700平方米、营盘校区图书馆3600平方米、高专校区图书馆1295平方米)。该馆实行院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接受分管院长领导下的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与监督。馆内机构设有:办公室、文献资源部、读者服务部、现代技术与信息咨询部、文献检索教研室、图书管理委员会。

历史沿革

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65年2月,原为上海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分院图书馆。

1978年7月学校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图书馆随之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图书馆。

1983年8月随学校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图书馆。

2003年4月16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四川轻化工学院、自贡师范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四川理工学院,相应的四个校区的图书馆也合并组建成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

机构设置

馆内机构设有办公室、文献资源部、参考咨询与现代技术部及读者服务部。现有印刷型馆藏130余万,中外文现刊2700多种,拥有超星电子图书(60万种)、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和EBSCO等中外文大型数据库十余种。现有阅览座位1400余个,电子阅览厅(室)、公共查询共有计算机240余台。本馆所有书刊实行全开架借阅方式,业务流程实现微机网络化管理。

藏书情况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图书馆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馆舍总面积37500平方米,读者座位6300个,印刷型文献总量207万册,电子图书211万册,各类国内外数据库及自建数据库40余个。馆藏文献中以理工科藏书为主,兼顾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在化学化工、机械、电子、生物工程、盐文化等学科文献收藏较完整较有特色。是川南地区文献种类最多、馆藏量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员工介绍

图书馆现有正式职工69人,本科及以上学历47人,大专22人;具有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8人,初级职称13人,是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服务模式

四川理工学院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为:以馆部为中心,突出信息技术含量;以专业书刊阅览点为特色,注重专业文献开发;实行藏、借、阅一体化、图书通还和全天候开放服务。本馆将不断开拓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数字信息技术含量,在服务方式上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馆藏质量,充分发挥馆藏特色文献优势,已完成部分特色馆藏的数字化转化工作,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社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

运行特点

根据学院分校区运行的特点,图书馆实行一校三馆的管理模式,由汇东、黄岭、营盘三个馆组成,其中汇东馆为中心馆,主要收藏理工类文献,实行“藏、借、阅、咨、研”一体化的统一门禁管理模式;黄岭馆馆藏主要以基础文献为主;营盘馆馆藏主要以管理类、政法类、艺术类文献为主。另外,校内还设立有13个系、所资料室。本着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图书馆在管理手段和自动化、网络化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效果。

图书馆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业务考核机制,为业务工作规范化打下了基础。构建了先进的自动化平台,依托校园网,通过1000M光纤实现了汇东、营盘、黄岭三个分馆之间的互连以及与外部INTERNET连接,并采用防火墙技术保障三个校区图书馆间的网络高速畅通、安全可靠。图书馆从1993年开始逐步实现计算机集成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建立了以大型关系数据库为核心的先进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采访、分编、典藏、流通、期刊及读者查询的自动化、网络化。馆内拥有专用服务器7台,各类计算机500多台,磁盘阵列系统4套,存储容量15T。馆内信息节点736个,无线上网覆盖面积16000M2。图书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建立了开放性的、功能强大、内容丰富的网站,图书馆WEB主页24小时全天开放,集成了公共目录检索、本地镜像及远程数据库检索、网上续借、预约、在线咨询、资源信息动态发布、新书通报、网上荐书、虚拟咨询、读者信息查询、联机编目、学科导航、科技查新、文献传递、特色库等功能,2005年3月,我院图书馆获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评估优秀图书馆”称号,2007年电子资源访问量超过120万人次,已成为我院读者获取实体信息、虚拟信息和图书馆服务的主要资源平台,2008年11月,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图书馆”称号。

图书馆对全校师生实行全开架图书资源借阅服务,建立了图书馆新书配送和各分馆之间的通借通还系统,各分馆之间实行了通借通还制度,各服务窗口每周开放时间达96小时。在学科咨询和信息服务方面,全面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和信息服务品质,读者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向读者提供定题检索、项目查新等咨询服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读者的沟通,设立学科馆员,开展了“学科馆员—图情教授”互动服务模式;兼职文检教师在全院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不断提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定期读者培训、馆内外资源检索、咨询等信息服务能力;开展了特色服务,进行了网络门户建设、学科导航库建设,建有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学位论文提交与管理系统等。馆内购有二十余种国内外数据库,如:EBSCO、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VIP、读秀数字图书馆等,建立电子资源本地镜像12T,此外自建导航库5个,自建特色数据库6个(详见电子资源简介)。

图书馆先进的管理手段、丰富的馆藏资源、优质的读者服务、舒适的学习环境、热心的图书馆员,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了坚实的文献信息保障,成为读者最重要的学习场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