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烈

更新时间:2024-02-08 11:30

宋时烈(朝鲜语:송시열,1607年—1689年),朝鲜王朝中期政治家、哲学家,乳名圣赉,字英甫,号尤庵、华阳洞主、南涧老叟、桥山老父。他是金长生金集的门人,早年曾为凤林大君李淏的师傅,丙子胡乱后十余年间拒绝出仕,隐居忠清道山林之中,成为西人“山党”的一员。李淏继位,是为孝宗,宋时烈一度入仕,不久辞职,孝宗末年又被起用为吏曹判书,被孝宗托付以北伐大计。孝宗死后,显宗继位,他通过在己亥礼讼中获胜而确立了自己在西人中的精神领袖地位,并曾一度官拜左议政。显宗末年,西人在甲寅礼讼中败北,南人上台,宋时烈被流放。庚申换局后回朝,任领中枢府事,不久致仕。后西人分裂为以他为首的老论和以尹拯为首的少论己巳换局后,宋时烈因反对朝鲜肃宗急于将张禧嫔所生之子(后来的朝鲜景宗)定为“元子”而被流放并赐死。甲戌换局后平反,赠谥“文正”,朝鲜英祖将他配享文庙,朝鲜正祖将他配享孝宗庙庭。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时烈是宋甲祚的次子,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朝鲜宣祖四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于忠清道沃川(后移居怀德)。据说他出生前夜,宋甲祚曾梦见孔子率领一群弟子来到自己家里。宋时烈幼时与宋浚吉一同发蒙。父亲宋甲祚作为西人党的一员,在中进士后单独拜谒于西宫(仁穆大妃被幽禁之处)而被禁锢,还乡后专注于读书教子,宋时烈就在父亲的教导下成长。天启七年(1627年,朝鲜仁祖五年)丁卯胡乱时,宋时烈的长兄宋时熹被金兵打死。翌年四月丧父,转而求学于沙溪金长生,金长生死后又求学于慎独斋金集

崇祯六年(1633年,仁祖十一年),宋时烈参加小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生员,授敬陵参奉(朝鲜德宗陵守陵官)。崇祯八年(1635年)十一月任凤林大君李淏的师傅,然而适逢仁烈王后去世,到崇祯九年(1636年,仁祖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卒哭以后,宋时烈方才与凤林大君相见,讲授儒家经典。然而经过了七个月,清军就入侵朝鲜,是为丙子胡乱,凤林大君等先逃到江华岛,宋时烈来不及追随大君,就追随仁祖南汉山城。翌年二月,凤林大君在江华岛被俘,仁祖亦出城向清帝皇太极三跪九叩。宋时烈认为是奇耻大辱,于是隐居于忠清道黄涧冷泉里,不接受仁祖的任何任命。与此同时隐居的还有金尚宪、李惟泰、宋浚吉、金集等人,由于他们都隐居于忠清道(湖西)的山林之中,故被统称为“湖西山林”,也就是后来西人中的“山党”。

进出仕途

顺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六月,宋时烈听说明崇祯帝自缢,为之举哀,并说:“自古国君死社稷有几人哉?今我皇上之自靖,实可钦叹!”此后仍坚持用崇祯纪元。翌年,凤林大君从清朝回来,成为世子,仁祖召宋时烈来辅导新世子,宋时烈依然拒绝。直到顺治六年(1649年,仁祖二十六年)仁祖死后,凤林大君继位,是为孝宗,他才与金集、宋浚吉等应召进京,面见孝宗,并上《己丑封事》,提出“节哀以保躬”“讲礼以慎终”“勉学以正心”“修身以齐家”“远便佞以近忠直”“抑私恩以恢公道”“精选任以明体统”“振纪纲以励风俗”“节财用以固邦本”“正贡案以纾民力”“崇俭德以革奢侈”“择师傅以辅储贰”“修军政以攘夷”共十三条建议。十月,宋时烈出任司宪府掌令,后升司宪府执义。“山党”与以金堉为领袖的“汉党”不和,金集反对金堉所主张的大同法,于顺治七年(1650年,朝鲜孝宗元年)正月弃官隐居,宋时烈亦欲追随老师弃官,孝宗不许。二月,传来清朝将派六使敲打孝宗的消息,宋时烈、宋浚吉等为避祸而弃官隐居,孝宗批准。但此后由于汉党当权,宋时烈亦无意出仕,屡次推辞孝宗的各种任命。他仍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孝宗八年)呈上《丁酉封事》,强调“正君心”是内修外攘之根本。顺治十五年(1658年,孝宗九年)金堉死后,孝宗特旨任命他为吏曹判书,他多次辞职,孝宗不允,他才出任。

顺治十六年(1659年,孝宗十年)三月十一日,孝宗单独召见宋时烈于昌德宫熙政堂,就北伐满清的问题展开秘密讨论,是为“幄对说话”。孝宗想任用宋时烈主持北伐大计,但两人表现出明显的分歧,宋时烈大谈“格、致、诚、正”才是当务之急,强调“养民足食”;而孝宗则一心“养兵”,将“养兵”与“养民”的协调搁置一边,将来再议,因此君臣二人看似鱼水相得,实则同床异梦。据说宋时烈曾私下找到领议政郑太和,大谈北伐之事,希望套出郑太和的反对意见,以此为借口来逃避孝宗的托付,但郑太和并未上当,而是顺其口径支持北伐,宋时烈想法落空,悻悻而退。

“幄对说话”两个月后,孝宗即去世,宋时烈为孝宗撰写志文。此后围绕慈懿大妃(庄烈王后)如何为孝宗服丧的问题,引发西人和南人之间的“己亥礼讼”。宋时烈认为既然有昭显世子存在,那么孝宗就是“体而不正”(虽然继承王统,但不是嫡长子),应视为庶子,主张慈懿大妃为孝宗行期年服,而以许穆尹鑴尹善道为首的南人党则表示反对,认为应将孝宗视为嫡长子,大妃行齐衰三年丧。这场礼讼以西人胜利告终,但宋时烈也辞职隐居怀德,康熙五年(1666年,显宗七年)卜居于清州华阳洞。朝鲜显宗在康熙七年(1668年,显宗九年)以后屡次任命宋时烈为右议政左议政,但宋时烈屡屡上疏辞职,期间只是以判中枢府事的身份短暂入侍朝中。然而他作为“山林”领袖,又为西人赢得己亥礼讼立下汗马功劳,故一直在朝中保持强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他与同门尹宣举的关系逐渐出现裂痕,引发了他与尹宣举之子尹拯(也是宋时烈曾经的弟子)之间的“怀尼之争”。

党争风云

康熙十三年(1674年,显宗十五年),仁宣王后去世,西人和南人之间又围绕慈懿大妃的服丧问题发生“甲寅礼讼”,争论核心仍然是孝宗的地位问题,此次显宗裁决南人胜利,从此西人势力一落千丈。同年显宗亦死,朝鲜肃宗继位,南人对西人的攻击也变本加厉,南人郭世楗上疏弹劾宋时烈“坏礼乱统之罪”,宋时烈先被罢官,翌年流放庆尚道长鬐,围篱安置。康熙十八年(1679年,肃宗五年)四月移配巨济岛,翌年五月移配忠清道清风。行至陕川时发生庚申换局,南人倒台,西人上台,宋时烈获得赦免,回到怀德,不久恢复领中枢府事的官职,进京入侍,被西人推尊为“大老”。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回到华阳洞隐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肃宗九年)三月上疏致仕,任奉朝贺。在此期间,西人内部围绕如何处置南人的问题发生分裂,宋时烈站在强硬立场,支持外戚金锡胄金益勋不择手段打击陷害失势的南人,而朴世采等则反对,而宋时烈与尹拯之间的“怀尼之争”也日渐发酵,随着宋时烈弟子崔慎上疏攻击尹拯而成为蔓延到朝堂上的公案。西人由此分裂为老论少论,宋时烈是老论领袖,朴世采、尹拯则是少论领袖。

就在西人内部纷争之际,南人背景的嫔妃张禧嫔在后宫崛起,生下了王子,而出身西人的王妃闵氏(仁显王后)及贵人金氏(宁嫔金氏)都无宠且无育。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肃宗十四年)冬,肃宗欲定张禧嫔之子为“元子”(嫡长子),引发西人反对,肃宗趁机罢免西人,引发己巳换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肃宗十五年)二月,宋时烈援引中国宋神宗迟迟不立宋哲宗为储的事例,请求延期定号元子,结果被流放济州岛,后被抓回汉城审问。六月八日在途中的全罗道井邑接到赐死之命,宋时烈给身边的弟子权尚夏的遗言有“学问则当主朱子,事业则以孝庙所欲为之志为主。我国小学力弱,虽不能有所为,常以‘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存诸胸中,同志之人传授不失可也”。其后喝下毒药而死,享年八十三岁。甲戌换局后平反,赠谥“文正”。朝鲜英祖将他配享文庙,追赠领议政;朝鲜正祖更抬举他为继承儒家道统的“宋子”,刊行《宋子大全》,并御定《两贤传心录》(“两贤”即朱熹与宋时烈),将他配享于孝宗庙庭。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在理气关系的解释上,宋时烈引入“形”这一概念,并借助“形”来说明了理气关系。他说:“形而上形而下,退溪(李滉)、沙溪(金长生)二先生所释,殊不甚安。故常以为当以形字为主而处,道字器字于形之上下,以形、道、器三件物事所释,井井无难矣。二先生则以形与道为二,而形与器为一似与孔子本旨不合矣。盖道则理也,器则气也。理气妙合而凝,以生万物之形,故《中庸》首章注,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理亦赋焉……是皆以理、气、形三字,分别言之矣。既以理、气、形三字分别言,则当以道为形之上,器为形之下矣。”

宋时烈在强调形与道的区别的同时,亦强调形与器的分别。目的在于使理气二者统一于形。在四端七情理气之发 问题上,则在坚守李珥“气发理乘”说前提下,进一步贯彻了“七包四”的思想。认为七情中合乎理,中节者为四端,可为道心;未合乎理,不中节者皆有人心之危,易流于人欲。并指出,人心流于人欲根源在于“私欲”,“盖人心者,非直谓人欲也。其流易入于人欲,若流于人欲,则便为私邪。私之一字,百事之病。”

尊周义理

宋时烈毕生读朱熹著作,处处以朱熹的言行为根据,“言必称朱子”。并模仿朱熹上宋孝宗的《己酉拟上封事》和《戊申封事》而给朝鲜孝宗上《己丑封事》和《丁酉封事》。朱熹的正统观对他影响很大,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朝鲜特色的“尊周义理论”。所谓尊周即尊明,出自尊崇周天子的《春秋》大义。宋时烈强调明朝与朝鲜的关系如同君臣父子,且在壬辰倭乱中对朝鲜有再造之恩,“我邦之一草一木,生民之一毛一发,莫非皇恩之所及也”,故朝鲜应始终如一地忠诚于明朝。康熙十年(1671年,显宗十二年),宋时烈的门人闵鼎重出使清朝,在北京购得明崇祯帝御笔“非礼不动”四字,宋时烈得到崇祯御笔以后非常高兴,于三年后将“非礼不动”四字摹刻在华阳洞瞻星台下的峭壁上,并感叹道“有君如是,而天下竟至于沦丧,岂非当时臣子之罪哉!”被赐死前遗命弟子权尚夏为明神宗和崇祯帝立庙奉祀,也就是后来的万东庙

与尊周(尊明)相应的是排斥中国历史上的“夷狄”王朝,从现实来说就是满清。这也是出自尊王攘夷的《春秋》大义。宋时烈提出“复仇雪耻”论,即复清灭南明之仇、雪丁丑下城之耻。宋时烈从春秋大义出发,认为“夷狄而不得入于中国,禽兽而不得伦于人类为第一义,为明复仇为第二义”。他觉得当时朝鲜所处的形势与南宋相似,所以他“学宗考亭(指朱熹),义秉《春秋》”,强调华夷之辨,提倡尊华攘夷,试图以春秋大义来重整“至痛在心”的朝鲜人心,从而达到稳定政局,重建政治和社会秩序。

主要作品

宋时烈的诗文先被整理为《尤庵集》,后来经朝鲜正祖御定,刊行为《宋子大全》236卷(目录2卷、正文215卷、附录19卷),后又增补《宋书拾遗》9卷、《宋书续拾遗》3卷、《宋子大全随箚》13卷。

历史评价

人际关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