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肤炎

更新时间:2023-09-24 16:44

异位性皮肤炎(Atopic dermatitis)为一种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皮肤疾病,是指因遗传导致皮肤异常因而病变,会反复发作且搔痒难当即异常敏感,好发于婴幼儿时期。异位性皮肤炎痒也是异位性皮肤炎最主要的特征,同时易伴随其它过敏性体质,目前发病机制仍然未解。初次发作多于婴幼儿时期,总病患大约占总婴幼儿3%~5%,约30%的病患于1岁~5岁时发病,约有20%气喘病童会同时有此病症,更约有50%的异位性皮肤炎患者合并带有气喘过敏性鼻炎的问题,此类病患通称异位性体质。

治疗

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因此治疗过程需要长时间耐心配合,配合医师的治疗;一般投以外用类固醇药膏及止痒的抗组织胺口服药,若有感染问题则并用抗生素,而极少数急性严重发作则可以口服的类固醇快速改善症状,但副作用大因此须由医师判断后使用。

严重反复发作的孩子,则建议做进一步的‘特异性IgE抗体、过敏性皮肤测试(针刺检查)、贴布试验’等检验,可提早找出过敏原以作为预防。

目前新一代治疗药物主成分en:Tacrolimus,可选择性的抑制免疫细胞合成细胞激素的功能,而改变发炎细胞的表面抗原,但并不会影响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因此明显降低副作用,效果较目前一线药物类固醇药膏缓慢,投药初期会有轻微灼热、刺痒感,短时间即会消失,且若投药量控制得宜即无全身性副作用,但此成分禁止使用于感染性皮肤病灶,同时使用期间需避免日晒或紫外线照射。

诊断要点

病理学上诊断判定异位性皮肤炎的条件,须符合下列条件三项或以上:

1.皮肤搔痒

2.湿疹样皮肤炎或苔癣化皮肤炎,同时病灶符合位置

3.持续慢性或反复性皮肤炎长达六个月以上

4.个人或家族有异位性体质

发病机制

虽然至今医疗科学尚无法得知发病机制,但经由多数的临床研究发现数项确定因素:

1.皮肤角质层功能失常,导致皮肤内水分大量丧失,并使过敏原及化学物质穿透皮肤,造成皮肤产生过敏或发炎反应

2.皮肤脂质变异,使脂质量不足且稀薄,进而使必须脂肪酸代谢异常及建构角质层细胞的粘合剂神经酰胺(en:Ceramide)大幅减少,皮肤变的脆弱、干燥且并发某些发炎症状

3.免疫功能失调,过敏原因此轻易穿透皮肤引发免疫反应

临床分期

目前医学临床上将此症分为三期:

1.婴儿期:多数病患于2~3个月大时即开始发病,并持续约2~3三年;多半在双颊、前额及头皮显现,常见的症状为干冷时两颊变得干燥、发红、脱皮,但嘴部和鼻部外侧周围正常,同时下巴亦显现病症,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口唇周围结痂、分泌物、脱皮;而此时婴儿易因病症的刺激而不安、躁动、不易入睡;但与尿布疹不同,包尿布部位通常不会发作。约50%病患可于两岁前痊愈,但其余则会延续至儿童期

2.儿童期:此时期会“痒疹型”或“苔藓化”造成灰褐色皮屑、皮肤变厚、粗糙且深的皮肤纹路或黑色素沉淀,主要显现于手肘窝、膝窝颈部与手足关节处且对称分布,衣物紧密包覆患症部位导致摩擦更会加重病情,或是儿童因搔痒而抓患部也会使症状恶化,甚至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越痒越抓、越抓越痒!”;而冷、热、干燥的空气、情绪、压力的刺激……亦会加重病情等,若为增厚性干燥病灶,经过度抓痒后,会破皮、湿润、结痂。多数病患可于12岁前逐渐痊愈,极少部份病人会再延续至第三期。

3.成人期:若非前两期延续,则此时通常在青春期时发作,可能原因为荷尔蒙的改变或青春期的压力;多为慢性湿疹性状况,好发于手肘窝、膝窝、颈项、前胸部、手腕、足关节……,一般而言病患应在30岁前后可痊愈。

异位性体质

临床上诊断异位性皮肤炎通常会借由视诊判断患者是否亦为异位性体质:

1.四肢屈侧的皮肤炎;

2.手部产生湿疹

3.眼睛周围产生湿疹

4.肛门及生殖器周围产生慢性皮肤炎。

保健

目前就诊时多会针对病患提出建议以改善病情,而原则上皆是尽量避免刺激、远离病原体、降低皮肤受损:

减短指甲,避免无意识搔抓时造成皮肤严重损伤

避避用过度沐浴及少用肥皂或含有皂碱、香精之清洁剂,避免皮脂流失而使皮肤干燥,可选用天然植物成份(如超浓缩葵花子油)之清洁嫩肤产品,以维护肌肤脂质

用温水盥洗,避免酸碱值高的清洁剂与洗衣剂,并应洗净无残留,以免刺激皮肤。

沐浴后及干冷时可涂抹适量无刺激(药性、香精、防腐剂)的润肤剂

远离用香水、芳香剂、蚊香、樟脑丸、杀虫剂等刺激物质或气味

穿着棉质衣物,避免穿着易造成刺激的羊毛、尼龙材质。

被子的选择可选用蚕丝或化学材质。

避免衣物粗糙、过紧而造成摩擦刺激加重病情。

高温时保持凉爽避免流汗与太阳直接照射,汗水及阳光皆会刺激皮肤。

避免接触与动物(宠物)皮屑、毛发、排泄物接触,此类物体中皆含大量易刺激病原体。

不铺地毯、草席榻榻米,远离毛绒玩具,以免缝隙中孳生病原体。

将厚窗帘布替换为百叶窗,灰尘易堆积于厚窗帘布上。

周围湿度保持50~65%间,同时避免温差过大,患者极易因过度敏感而发作。

使用空气过滤器减少霉菌生长,并应定期更换滤网。

每周并以高温清洗寝具,减少含菌数。

时常清扫环境减少灰尘,降低刺激原。

禁烟并远离二手烟,烟中所含化学物质为体内免疫系统的大敌。

部分患者避免食用牛奶、蛋、鱼、小麦、花生、大豆,少数患者对其中食物过敏。

减少情绪波动与精神压力,经证实负面情绪与精神压力会导致内分泌失调。

皮肤伤口须小心处理,避免引发感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