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砺儒

更新时间:2023-02-21 09:43

林砺儒(1889.07.18 - 1977.01.20),原名林绳直,广东信宜市北界镇上村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历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即校长)、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广州师范学校(现已改为广州市协和中学)校长、勷勤大学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解放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及副部长。

人物生平

光绪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1889年7月18日),林砺儒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林砺儒四岁丧父,母患癫痫,靠祖母养大,而培养教育则全赖伯父林鸿和叔父林适。林适是个教师,颇有学问,且善书法,外出教学时总把砺儒携于身边,让他自幼受诗书熏陶。砺儒长到入学年龄,伯父林鸿便聘了一位家庭教师来教他,并经常检查他的学习情况,对他要求十分严格。

1905年,林砺儒进高州高郡中学堂读书。他学习十分勤奋,各种各样的书都读,曾积劳成疾吐过几次血。

191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即应信宜县中义学堂之聘到该校任教,同年又参加公费留学日本的考试,选报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现筑波大学),抱定了终身服务教育的决心。

1918年3月,林砺儒从日本回国。

1919年4月,林砺儒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后改名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先后担任过斋务课学监、校长办公处干事、秘书、庶务主任,担任伦理学和教育概论课程老师,后来又任教育系主任。同年,五四运动

1922年9月,林砺儒奉命就任附属中学校主任。在就职演说中,他指出:“中学教育是全人格教育。”全人格包括文化素养的人格化、思想道德的人格化和理想情操的人格化等等,目的是使中学生人格独立,健全发展。

1922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主任(即校长),首先试行中小学“六三三”学制,他组织教师自订规章制度、教学计划,自编新教材,介绍和推行新学制,成为我国试行“六三三”制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之一。

1925年,五卅惨案中,他着文建议组织援沪工人协会和扺制日货同志会,支持上海罢工工人的正义斗争。

1928年,北京师范大学并入北平大学,称第一师范学院,他任临时院务委员会主席。

1931年,国民党教育部为“整顿”师大,派了新校长,他被解聘,离开北平师范大学,应国立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的邀请,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教师范教育、教学法等课。

1932年,兼广东省立广州师范学校校长。

1933年,参加广东省立勷勤大学筹办工作,学校成立后任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并讲课。

1937年,勷勤大学改组,教育学院独立为广东省教育学院,他任院长。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学校的地下组织兴办农民夜校,成立战时后方服务队,宣传抗日救国,还亲任战时后方服务队总队长。

1938年,寒假组织全院师生下乡进行宣传;在校内提倡思想自由,学术研究自由,聘请进步教授张栗原、郭大力等到校讲课,邀请进步人士邹韬奋等到校作形势报告;大胆接受被他校开除而且国民党教育部不许转学的进步学生入校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他极力主张增添新哲学(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等)、经济学、现代经济学说史、国际政治、世界革命史等,宣传革命思想,并购置进步书刊,供师生阅读。国民党当局曾指责教育学院开设新哲学、国际政治等课,他为保留原有的系科课程和进步教师,于1939年将教育学院改为广东文理学院,将新哲学课改名为教育哲学,仍讲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他拒绝国民党特务插手学院。

皖南事变后,搬迁到桂林的江苏教育学院解聘了一些进步教师,开除了一批进步学生。他欢迎这些师生到文理学院来任教和学习。因此,国民党特务视该校为“红色学院”、“小延安”,竟以停发经费相威胁,林砺儒被迫于1941年5月提出辞职。

1941年10月,他到桂林任广西教育研究所导师。

1942年4月,任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当时国民党特务插手该院,他深为烦恼,在家门口写上一副对联:“读书幸未成君子,学圃犹堪作小人。”还写了许多讽刺杂文,揭露和抨击教育界的黑闇。由于他积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国民党特务几次用匿名信恐吓他。

1946年,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国民党特务曾威胁他说:“李公朴的下场就是你的下场。”国民党教育部为进一步控制桂林师范学院,决定将学院迁往南宁,并撤换院长。他再次被迫辞职。

1947年8月,他到厦门大学任教授,教西洋教育史、国民教育等课,同时,他积极参加罢教、罢课、罢工斗争,支持学生运动。

1949年4月离开厦门大学,取道香港到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议和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

1950年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至1952年),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

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后连续被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0年患食道癌,经过一定的治疗后,仍坚持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1977年1月20日,林砺儒因患胃癌,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家族成员

高祖林汉源:清朝贡生

祖父林兆蓉:同治庚午科举人

父亲林达:秀才,因鼠疫早卒

大伯父出鸿:廪生

二伯父林迁:监生

叔父林适、堂兄林绳武:优贡,被选入广雅书院学习

出版图书

人物事件

担任北师大附中校长

离开北师大

1928年,北京师范大学并入北平大学,改称第一师范学院,林砺儒任临时院务委员会主席。他便着手对第一师范学院进行改革,增设了社会系,支持师生参加社会上的进步活动。他的这些做法不为当局所容忍。到1931年,国民党教育部决定对第一师范学院严加整顿,停止招生一年,并解除了林砺儒的职务,派来了新校长。林砺儒愤然离开第一师范学院,南下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授兼教务长。不久又兼任广州师范学校校长。

协作筹办勷勤大学,开始参加革命

1933年,广东省政府为纪念古应芬(字勷勤),创办勷勤大学,林砺儒应邀参加筹办工作。该大学成立后,由当时广东省主席林云陔蒋径三李平心高觉敷陈守实等到校执教,还邀请著名民主人士邹韬奋、钱俊瑞杨东莼等到校作形势报告。他提倡思想自由,学术研究自由,学生可以组织各种社团,探讨各种问题。他还带领师生下乡进行抗日宣传,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国民党当局迫害林砺儒先生

韶关向省政府请愿,要求省政府收回成命,并通电全国。学生们还集体创作了《挽林战歌》:

风已来了,雨也来了!

我们学校在风雨中飘摇,

我们的生活在风雨中震荡。

我亲爱的同学们,团结起来!

我们的生活在风雨中震荡。

我亲爱的同学们,团结起来,

挺起我们的胸膛,

放大我们的眼光,

我们坚决挽留林院长!

林院长是教育界的明灯,

林院长是青年们的保姆,

八个年头,一贯作风,

探索真理,追求光明.

我亲爱的同学们,团结起来!

挺起我们的胸膛,

放大我们的目光,

我们坚决挽留林院长!

面对这场学潮,国民党反动派十分恐慌,派去接替林砺儒职务的人也不敢上任。当局便采取高压政策,逮捕、开除了不少学生。但师生们毫不畏惧,坚持斗争达两个多月。

桂林讲学,发表多份著作

1941年10月,林砺儒来到桂林,担任广西教育研究所导师;次年4月,改任国立桂林师范学院

投身民主运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大搞独裁,发动内战。林砺儒再也坐不住了,投身到民主运动中去。1946年,他不顾国民党特务恐吓,毅然加入民主同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控制桂林师范学院,决定将该学院迁往南宁,并撤换了院长,林砺儒愤然辞职。这时,他身患肾炎,便回广州治病,194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担任新中国政府教育要员

1949年4月,林砺儒离开厦门大学,取道香港赴北京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和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接着,又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兼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2年起任教育部副部长。并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面对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教育事业,他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先后主持起草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并就少年儿童教育、中学教育、民族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写下《中等教育的两个问题》、《了解少年儿童是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教因材施,材也由教成》等论文,提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办好教育的主张。 1957年11月,林砺儒代表我国政府,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越南在中国设立学校的议定书》。1959年,他率领中国教育代表团赴越南民主共和国参观访问。

代表作

林砺儒的著作有:《文化教育学》《伦理学要领》《教育哲学》《教育危言》。他有一百多篇论文,散见于《教育杂志》《教育丛刊》《中华教育界》《教育新时代》《文理月刊》《新华月报》《人民教育》等报刊上,其中有三十八篇编入《林砺儒教育文选》(中央教育科学所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