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庭

更新时间:2023-12-04 23:09

佛教祖庭,是指佛教宗派祖师常住、弘法或归葬的寺院。

佛教简史

佛陀涅槃后的四五百年间,仅今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个部派之多,他们往往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争执不休,动辄就结成一团分成一派。

小乘佛教分裂严重失去了统一教化的力量,马鸣龙树的般若空的大乘佛教,便在印度境内应运而兴。

佛陀涅槃后约一千年之间,由于无著世亲以至清辨护法的唯识有的思想抬头,印度的大乘佛教,分成了空、有二宗;稍后一些,由密宗的兴起又将大乘佛教分为显、密二教,把空有二宗,归入显教一类。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宗派的门户之见,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宗派的出现。

中国佛教独立的标志是在唐代分宗别派,从此这一外来宗教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完全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国佛教的宗派,最先成立的是由于东晋时代鸠摩罗什译介的三论或四论宗,这是印度空宗的法脉,到嘉祥大师而集大成。同时依据小乘的成实论而有成实宗;依据小乘有部的俱舍论而有俱舍宗。依据涅槃经而成涅槃宗;依据十地论而成地论宗;依据摄大乘论而成摄论宗;由达摩西来,传佛心印,而成禅宗;由唐代道宣专弘四分律,而成(南山)律宗;依据法华经的综合与开发,至智者大师而成天台宗;由玄奘大师西游归来,据唯识论而成法相宗;依华严经的综合开发,至贤首大师而成华严宗;自慧远大师倡莲社专修持名念佛,至善导大师而成净土宗;最后由于唐代开元年间,西域来了善无畏等三位密教的高僧,译传了密部的经法,而成立了密宗

中国佛教起初共有十三宗之多,其中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于小乘佛教,都是大乘佛教。

由于各宗的相摄相抗,十三宗剩下十宗,涅槃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而这十大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际只有八大宗派,即: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除天台宗和禅宗外,其余六宗的首传祖庭都位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永平求法说,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流传。其实,此说法当初并非佛教界自身所认定。佛教方面接受了“永平求法”的说法,亦有当时的具体原因。汤用彤先生认为:“汉明为一代明君,当时远人伏化,国内清宁,若谓大法滥觞于兹,大可为僧伽增色也。”南北朝时,佛教来华未久,佛道相争甚为激烈,无论出于寻求自己的依靠,还是出于攻击对方的背景,汉明感梦,永平求法,都成为第一话题。佛教何时初传,反倒不被重视。如今早已不是佛道相争的年代,佛教也不必再用皇权来为自己增色,最初佛教传入中国之记载,其无可疑者,即为大月氏王使伊存授《浮屠经》事。

在中国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学风。佛教理论虽然趋向独立,但还没有能够对佛教本身不同的观点加以系统的综合和会通,独立的寺院经济也是处于形成发展之中。因此当时无佛教宗派的出现,只有众多的佛教学派。

隋唐时,随着封建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经济的充分发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机会,顺应着思想文化大统一的趋势,一些学派在统一南北学风的基础上,通过“判教”而形成宗派。

这些宗派各具独特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并为了维护自己宗教的势力和寺院经济财产,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传法世系。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融合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思想和方法,在长安形成了中国汉传佛教“大乘”化的特点。

中国汉传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有宗派和学派,但在印度佛教,则是只有学派,没有宗派。汉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佛教的八大宗派虽是中国佛教的产物,但其根本依据均不离佛所说的教法,每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依据。

释源祖庭

白马寺位于洛阳城东约12公里处,始建于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办创建的第一座寺院,被佛教界尊称为“释源”和“祖庭”,是中国伽蓝之首。

据记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第二天,汉明帝就派大臣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途中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诚恳邀请二位高僧赴中国弘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洛阳。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取名“白马寺”。

白马寺在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祖庭十古”之说:中国第一座古刹——白马寺、中国第一座舍利塔——齐云塔、第一次去“西天取经”的朱士行始于白马寺、最早来华的印度高僧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最早的译经道场在白马寺的清凉台、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第一本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并最早在洛阳立坛传戒、第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各宗祖庭

三论宗

三论宗祖庭为鄠邑区草堂寺、南京栖霞寺和会稽嘉祥寺

鄠邑区草堂寺是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唐初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遂成为三论宗祖庭之一。

南京栖霞寺由弟子僧朗,再传弟子僧诠“继踵先师,复纲山寺”,广弘三论之学,传至“诠公四友”,尤其是法朗后,基本上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摄山三论学,而法朗之弟子吉藏继承师辈——摄山一系的学说,并对三论进行了阐发性注疏,使般若性空学说更为系统化、条理化,成为一种即有继承又有别于关河时期三论学说的新三论学。栖霞寺也成为了三论宗祖庭之一。

会稽嘉祥寺是三论宗祖庭之一,在此形成了嘉祥三论学派。 隋开皇九年,吉藏来居,弘传三论,而使此寺成为了三论道场,实际上的创宗祖庭。因为,吉藏是三论宗的实际创始人。吉藏的一位弟子智凯也曾在此寺讲三论,从者众多。“齐都督请出嘉祥,令讲三论,四方义学八百余人。”三论宗也是在嘉祥寺经过吉藏的发展,由学派转为宗派的。由于嘉祥寺在三论宗发展史上的地位,三论宗也被称为“嘉祥宗”。虽然后来吉藏离开了嘉祥寺,并撰写了更多的著作,但后人还是以嘉祥寺作为三论宗的祖庭。

三论宗在唐初盛极一时,并流传至日本等国。

法相宗

法相宗又称唯识宗,其祖庭为陕西西安大慈恩寺和洛阳龙门香山寺

大慈恩寺为唐代玄奘法师主持的佛教经典译场所在地,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寺内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十分突出。玄奘宗奉印度大乘教中瑜伽一系之说创立了法相宗,慈恩寺遂成此宗祖庭。

洛阳龙门东山香山寺是韩国唯识宗(法相宗)祖庭之一。玄奘的高足新罗人圆测被尊为“海东瑜伽之祖”,圆寂后起塔于香山寺。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海东瑜伽之祖”——新罗人圆测,圆寂后起塔于香山寺,香山寺因此成为韩国唯识宗祖庭之一。

天台宗

天台宗祖庭为浙江台州的国清寺和河南汝州的风穴寺

国清寺天台宗的发源地,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初名天台寺,后改名国清寺,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顗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

唐开元年间,风穴寺是佛教天台宗第七代祖师贞禅师的传灯之所,颇负盛名。贞禅师原名张贞,年轻好学,秀才登科,知名太学,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先到南岳衡山,后居洛阳白马寺和汝州开元寺。因嫌寺院喧哗,不利禅定,来到荒无人烟的“阿兰若”——风穴寺,并在山上遍植松柏,美化环境,把毁于战火的寺院从废墟中一步步重建,使汝州风穴寺成为天台宗传宗说法的圣地,为当年汝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开元十三年(725年),贞禅师去世,玄宗谥为七祖,宗本等收拾舍利数千粒,后建塔九层,即是“七祖塔”,仍屹立于风穴寺院内。

华严宗

华严寺位于今西安城东南二十五里的樊川少陵原,为华严宗祖庭,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建于唐贞观年间,此宗以宗奉《华严经》而得名。创宗祖师为“华严五祖”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原寺旧址有华严五位祖师塔(今仅存初祖杜顺和尚塔和四祖清凉国师塔),故华严宗即以华严寺为祖庭。

初祖杜顺和尚隋末住终南山,宣扬《华严》,教化道俗。贞观六年(632),唐太宗亲自把他迎入宫内,隆礼崇敬,赐号“帝心”。相传杜顺八十四岁时在太宗的床上坐化,随后恭送长安南郊,建塔于华严寺内。

三传至贤首法藏,吸收了玄奘新译中的一些理论完成判教,充实了观法,正式建成宗派,深得武周朝野赏识,被武则天尊为“贤首大师”,因而华严宗也被称为“贤首宗”。贤首的理论一度为弟子慧苑曲解,以致未能很好传播。其后四祖澄观驻锡华严寺凡十年,纠正了慧苑异说,恢复了华严正统。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师,示寂之日,文宗李昂为之辍朝三日,朝廷重臣缟素临葬。德宗、文宗都曾经封澄观以清凉国师之号,故也有称此宗为清凉宗。

唐代华严宗思想经由华严寺传播到世界各地,华严寺成为弘扬《华严经》经典教义的重地,成就了佛教界“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的无量功德;华严寺同时也成为弘扬华严宗思想的摇篮,在这里将佛教最圆满的思想中揉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华严寺成为华严宗发祥地和世界佛教界公认的华严宗祖庭道场。

禅宗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而建,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遂命名为“少林寺”。跋陀是第一个来到少林寺的高僧,他在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收徒子数百人。后来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山洞内面壁九年,创立了佛教禅宗,被后人尊为禅宗初祖,少林寺也被称为禅宗祖庭。

北魏正始五年(公元508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完成行世,有力地推动了北方禅学的发展,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其间,又有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从水路航海至中国南境,然后北渡长江进入中原,在少林寺后山一带坐禅传法,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达摩所传禅法为“大乘壁观”,得法者有慧可、僧副、道育等,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

净土宗

香积寺位于今西安城南三十五里的神禾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是中国净土宗祖庭。

此寺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寺内有净土宗二祖善导大师舍利塔。净土宗在民间十分普及,此宗劝人念阿弥陀佛名,借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国土。净土宗由东晋时慧远大师创于庐山,至善导才完备了一宗的宗义和行轨,使之蔚然成宗。

善导(613-681年)是唐朝弘扬净土宗祖师,号“莲花第二祖”。净土宗又称“莲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为主要经典,主要宣扬西方极乐世界。

善导对中国佛教的贡献则在于对佛法的普及。贞观十五年(641),善导来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先后宣扬净土思想三十余年。净土宗提倡专心念佛即可往生净土,无论贵贱贤愚皆可受其教化。善导在佛寺内,写《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用种种通俗易懂的办法激发四众。且能艰苦自励,以身作则,每日长跪念佛,非至力竭不止。于是满城并受其化,拥有徒众成千上万,虽屠沽之辈亦得到启发而归心。信徒中有人日称佛号十万声,一生诵《弥陀经》多至五十万卷。至今汉地佛教徒仍以《弥陀经》为日课,以念佛为普遍修持的法门。佛教徒相见每以“阿弥陀佛”为口头致意语,可见净土宗风影响的深远。在净土宗的历史上善导大师提倡持名念佛的功绩罕有其匹。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善导圆寂,弟子怀惮为纪念善导功德,修建了香积寺和善导大师供养塔,使香积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士宗正式创立後的第一个道场。高宗听说善导大师念佛时曾经“口出佛光”,故赐善导常住之寺为光明寺,门人在神禾原建塔安其遗骨,并于塔畔构筑伽兰。因此,香积寺被净土宗人视为祖庭。

公元8世纪中叶,善导阐述净土宗理论的著述《观无量寿经疏》传入日本。随後,善导及净土宗在日本影响遂步扩大。12世纪时,日本僧人法然上人依据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创立了日本净土宗。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遂成为日本净土宗的根本圣典,香积寺亦成为日本净土宗的祖庭。

民国四大高僧,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俗姓赵,陕西省合阳县人,遗著《印光法师文钞》近百万言,皈依弟子数十万人,世推净土宗十三祖。对于印光法师的操行,弘一法师(李叔同)极为倾倒。在1924年时,弘一法师在答复居士王心湛的信里,就曾刨白心迹说:“朽人于当代善知识中,最服膺者,唯印光法师。”弘一后拜印光为师。

1980年5月14日,是善导大师逝世一千三百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中日佛教净土宗的祖师,日本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副总裁稻冈觉顺和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会长武田奝彦率139人的“日本净土宗祖迹参拜访华团“,与中国佛教协会长赵朴初居士、副会长正果法师,以及香积寺僧侣,隆重举行了纪念法会,并在善导供养塔前举行了上供仪式。稻冈觉顺在致词中说:“中国是日本净土宗的灵魂故乡是日本人的父母之国。愿日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就象香积寺旁的滈河与潏河两条河流汇合一样源远流长。”

密宗

广化寺

洛阳龙门广化寺,实建于唐代,为密宗的祖庭。

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位于唐长安城内靖善坊,在今西安城大南门外五里处。是中国佛教密宗祖庭,被国务院确立为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原名“遵善寺”。隋开皇二年(582),隋文帝杨坚在兴建京师大兴城时,同时敕令建造大兴善寺作为国寺。因隋文帝在北周时原为大兴郡公,故取“大兴”二字和“靖善坊”的“善”字命名。重建后的大兴善寺规模之大为当时长安佛寺之冠。

大兴善寺是隋朝第一所国立译经馆。著名的“开皇三大士”耶连提黎耶舍、闍那崛多、达摩笈多都相继为译主,开创了隋朝一代佛经翻译。这三位从古印度远道而来的高僧,对中国佛典翻译做出了很大贡献。

唐玄宗开元初期(716—720年),印度佛教密宗傅播者“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后来到长安。在大兴善寺译出密宗经典五百多部,大兴善寺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当时印度正在流行用咒语作佛教修习方便的瑜伽密教,善无畏、金刚智开始在中国传播密法。后玄宗李隆基在兴善寺重设国立译场,在不空的主持下,广译密宗要典和念诵仪轨,正式建立了中国密宗,不空从而成为中国密宗开山祖,大兴善寺也因此成为密宗祖庭。

大兴善寺是隋代国寺,也是唐代国立译场所在地。不空是中国五大翻译家之一,主持大兴善寺译馆,杖迹朝野,深受唐朝玄、肃、代几朝的倚重。密宗是中国汉传佛教最后一个形成的宗派。不空的弟子惠果主持青龙寺,日本僧空海入唐求法,随惠果学得密宗法要,回国后开创了日本真言宗。1985年10月,曰本空海大师同志会为纪念空海示寂一千一百五十周年,向真言宗的发祥地——大兴善寺敬献了青铜地藏菩萨立像,高约1.70米,底座用的汉白玉彻成。10月25日,大兴善寺隆重举行了地藏菩萨像奉安开光仪式,由167人组成的日本空海大师同志会友好访华团参加了法会。青铜地藏菩萨立像成为新时期中日佛教界友好交往的新见证。

青龙寺

青龙寺,又名石佛寺,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祖庭,日本佛教真言宗祖庭。1996年,青龙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寺位于西安市城东南的乐游原上。唐时为长安延兴门内新昌坊。该寺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原名“灵感寺”。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是在佛寺里降生的,并且由尼姑抚到十三岁。由于隋文帝在尼寺里生活了十三年,受佛教的熏陶和影响很深。在修建大兴城时,将城中的陵园(土冢)墓迁葬到郊野,为超度这些亡灵,特意在乐游原上修了寺院,取名为灵感寺。

唐武德四年(621)寺废。龙朔二年(662)城阳公主患病,苏州和尚法朗诵《观音经》祈佛保佑得愈,公主奏请复立为观音寺,睿宗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

青龙寺是唐代密宗大师惠果长期驻锡之地。日本著名留学僧空海法师事惠果大师于此,后成为创立日本真言宗之初祖。著名的入唐八家,其中六家(空海、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皆先后在青龙寺受法。

惠果(743-805年)俗姓马,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人。九岁时,随不空弟子昙贞受学,后于青龙寺大佛殿前剃染,慈恩寺受戒。唐大历元年(766年)从不空受两部大法及传法阿阇梨位。又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受胎藏法及诸尊瑜伽。故惠果之学,实兼善无畏、不空所传之长。惠果在青龙寺东塔院设灌顶道场,时称密宗大师。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惠果在青龙寺圆寂,门下弟子道俗千余人送葬。

日本真言宗僧众,饮水思源,缅怀先贤,为增进中日友谊,与西安市有关方面商谈,于1982年建成“空海纪念碑”,又于1984年建“惠果空海纪念堂”。

律宗

净业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北麓凤凰山,距西安约35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净业寺始建于隋末。唐初,道宣律师由丰德寺来此潜心著述。道宣从隋末高僧智首受具足戒,钻研律部。后来又襄助玄奘翻译佛典,得以吸收玄奘译传的新义,用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律》,创立了中国佛教中以研习与传持戒律为主的一个宗派——律宗,因而净业寺成为佛教律宗祖庭。因为道宣长住终南山,所以尊称他所弘的《四分律》为“南山宗”,尊称道宣为“南山律祖”。在中国古代的高僧中,道宣的个人著作最多,且大部分流传后世。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一般在传承关系上门派都比较多,但律宗却一直以南山道宣为正宗,法系比较单一。所以直到今天,海内外汉传系统佛教的戒律制度和行事仪规,都以南山净业寺所传为圭臬。

唐太宗时代,道宣曾经被推选参加玄奘译场,荣膺第一缀文大德。即在玄奘将梵文经典口译出来后,首先由道宣等连缀整理成汉文文稿,并负主要的责任。唐高宗时,曾诏令道宣集合京城僧众在净业寺筑坛传戒。

武德七年(624),道宣结庐终南,始居白泉寺、丰德寺,后得护法菩萨“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之示,遂移居净业寺。此后四十余年,道宣律师除两次出山,被礼请参加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西明寺组织的译场外,其余时间均在净业寺潜心禅定,研究律学。他曾因严持戒律、精修般舟三昧而感人天送供,天神护法。道宣律师以大乘教释《四分律》,广弘律学一脉,他的著述中有关《四分律》疏、钞极多,其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繁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式戒本疏》被称为“南山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等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乾封二年(667)十月三日,道宣圆寂,葬于坛谷石室。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奉供道宣律师画像,以为典范。并令名匠韩伯通为其塑像,在净业寺外北峰顶上建立道宣律师舍利塔。唐穆宗曾下赞曰:“代有完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神奉侍。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皈依,肇律宗主。”

律宗在唐代传入日本,道宣弟子弘景门下有鉴真律师,于玄宗开元年间在扬州大明寺传戒说法。天宝元年(742),日本遣唐僧荣睿、普照来求法,请鉴真东渡入日本传戒。鉴真六次东渡,于天宝十二年(753)终于抵达奈良。鉴真在日本筑坛传戒,从而开创了日本律宗一脉,由此道宣也成为日本律宗祖师。

三阶教

三阶教又称三阶宗、第三阶宗、三阶佛法等,隋代僧人信行创立。因受佛教其他各宗的攻讦和朝廷禁止,在隋唐数度盛行传播300余年后,日趋衰微,终于湮灭不传。

虽然法脉没有持续流传下来,但三阶教当时的影响非常大。今西安市长安区百塔寺就是该派的祖庭,寺内还有棵隋代的银杏树,弥足珍贵。

除了以上首传祖庭之外,陕西现存的还有一些与宗派相关的重要寺院。华严宗的至相寺,法相宗的兴教寺、玉华寺,律宗的丰德寺等,都与创宗祖师和该宗派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祖师或长期在该寺讲经授徒,著述立说;或圆寂后葬于该寺,这些寺院也都属于该派的祖庭。

在佛法东渐的过程中,关中长期为佛教学术的一大重镇。天台和禅宗两宗在关中虽然没有明确的祖庭,但亦有不解之缘。比如天台宗形成的中心虽在浙江天台山,但其教理仍与关中甚有干系。天台宗尊龙树为始祖,而龙树之学,初由鸠摩罗什弘传于关中。此宗一个重要理论是“一心三观”,它主要来源于由罗什翻译的《大智度论》和《中论》;北齐慧文将其传与南岳慧思,慧思结合《法华经》义旨,提出“十如是相”之说。而《法华经》“十如是”说,仅为罗什译本所独有;至天台宗实际创立者智靑大师,在承继“一心三观”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罗什、僧肇的关河旧说,提出了“圆融三谛”的重要理论。准此,天台宗的重要学说,实肇源于关中旧义。

历史意义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兴起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南亚次大陆,主要流行于东方。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安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亚荣认为,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有一个显著的区别,那就是中国佛教有宗派、有祖庭。这种宗派实际上是一种在理论和传承上更体系化的佛学学派,反映了中国人对印度佛教的认识以及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本质上和印度佛教仍然是一脉相承的。各宗各派虽然都有自己独立的一面,如宗奉的经典、师承关系、祖庭,等等,但在理论上都有互相融摄的一面,体现了在不同角度上对佛学的认识。各个宗派的出现各有机遇,在理论上也有一种内在的次第相承的逻辑联系。祖庭的含义,特指这些中国汉传佛教宗派的发源地,以及创宗祖师长期工作的地方和死后埋葬的地方。宗派和祖庭的出现,从民族特色来说,标志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考察佛教传入中国的发展史,祖师和祖庭地位的取得,不是哪座寺院、哪个人自封的,是后代对其学说发扬光大之后的认可和尊崇。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向唐太宗禀告想翻译佛教经典,弘扬佛法,并不是打算创立法相宗或唯识宗。玄奘翻译了1300多卷经典,内容非常丰富,大小乘都有,法相唯识类的典籍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祖师和祖庭地位能长期不衰,从宗教的特点来看,各种宗教都讲究正宗嫡传,这是宗教神圣性的自然属性,因而依靠祖师和祖庭维系的法脉受到了一千多年来佛教徒精心的卫护。特别是这些首传祖庭,更受到各派的重视,其地位被不断强化。

五代之后,印度佛教急遽衰落,而中国佛教却蓬勃发展,其原因正是由于中国佛教的宗派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已经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佛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获取了新的生命力,从而也有了独立发展的新的基础和方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