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岁

更新时间:2023-06-08 07:15

侗族历史上出现过一位名叫婢奔的女英雄,人们尊称她为萨岁或萨玛,认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兴旺,村寨平安,几乎村村都设有她“神坛”。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

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耐河口上的平瑞寨有一位孤苦伶仃的侗族姑娘,名叫仰香。她刚满八岁,就给伯父放羊养鸭。寨子里一位名叫贯公的善良老人,见仰香可怜,就指引她到六甲寨去寻找自己的舅舅九库。仰香来到六甲寨上,殊不知舅舅被迫害已逃走。举目无亲的仰香投亲无着,被当的汉族官家财主李从庆收为家奴。李家有位长工,名叫堵囊,他与无依无靠的仰香同命相怜,年长日久,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李从庆见仰香人才出众,品貌双全,遂起歹意,想纳仰香为妾。堵囊得知,救出仰香,俩人一道逃出虎口,来到螺蛳寨上,被好心的天巴奶奶收留。堵囊和仰香在此男耕女织,生活美满,不久就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婢奔。

仰香、堵囊和众乡亲到九龙山挖鱼塘,挖到一块闪闪发光的神铁。堵囊拿回来请人打了一把大刀,称九龙宝刀。李从庆得知此事,借口说挖鱼塘毁了他家的地气龙脉,于是趁众人不备之际,派家丁打手到螺蛳寨强占鱼塘,打死仰香。李从庆并未就此罢休,还想杀死堵囊,夺取宝刀。李家的另一位侗族帮工石道得知李从庆的阴谋,连夜赶路跑来给堵囊报信。堵囊激愤之极,忍无可忍,决意趁敌家不备,邀集螺蛳寨众乡亲,以攻为守,星夜攻打六甲寨。贯公得知此事,也连夜赶来献计献策,并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把神扇送给婢奔。堵囊父女为报妻仇雪母恨,一举攻下六甲寨,杀死了仇人。婢奔见石道忠厚诚正,勤劳能干,武艺高强,便与他结为夫妻,后来生下索佩和索美两个女儿。

李从庆的管家王树骗取了人们的信任,设计害死石道。婢奔查明真相后,杀死王树。李从庆的儿子李点郎在朝廷当官,得知父亲被杀、田地被侗人瓜分,遂启奏皇上派八万官兵前来讨伐。李点郎为了夺取宝刀,派人伪装成远乡的青年小伙,到六甲寨行歌坐月,骗取了九龙宝刀。堵囊失去宝刀后,抵敌不利,身死战场。婢奔寡不敌众,率众乡亲退守到九层岩上。李点郎手持金印,追到九层岩。婢奔的神扇也失去了神力,只得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交战失利。最后她和两个女儿一起悲壮地纵身跳下悬岩,殉难于弄塘凯。

婢奔死后,化作神女,继续率领着侗乡人民与敌人战斗,终于杀死了李点郎,击败了官兵,迎来了胜利。从此,婢奔就成了侗乡的护佑女神,人们尊称她萨岁(先祖母)。

侗族的萨崇拜

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萨崇拜。侗乡南部地区普遍崇拜的女性神,称为萨岁意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护神。人们都认为她神通广大,能主宰人间一切,能影响风雨雷电,能保境安民,能镇宅驱鬼

萨坛

黎平、榕江、从龙胜、三江、通道等地侗寨里都建有萨坛。萨坛盖在寨子中间比较清静的地方,一般都是露天坛,一个半圆形的土堆,四周砌石块。萨坛往往有专人看守。守坛者或世袭,或由卜测产生。萨是寨子的最大保护神,建寨子时就要考虑萨的存在,建立萨坛是寨子的一件大事,称为安殿。萨坛建成后,要举行安殿仪式。全寨男女身穿盛装,在萨坛前踩歌堂,吟唱《萨之歌》,歌颂萨的功德,冀求萨的保佑。

对萨的奉祀

侗族对萨最为虔诚,时不时要奉祀这位老祖母。初一、初十要烧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祭萨的日子,届时全寨男女集合在萨坛。年轻妇女们手牵着手或手搭着肩围着坛前石坪边唱边舞,祈求萨在新的一年里降福消灾,保寨安民,风调雨顺。祭毕,众人围坐萨坛就餐,表示与萨共进午餐。这时,鸣锣燃炮,男的吹笙前导,女的随后又边歌边舞。在春节,寨里男女歌队、戏班或芦笙队要出发去别的村寨为也时,也要先到萨坛前祭祀,以求出行顺利。古代,寨众出师抵御外敌时,更要祭祀萨,祈求萨的庇刀枪不入,胜利班师。关于这位始祖母的身世,据传说是一位为维护侗族先民利益而牺牲的女英雄。侗族崇拜萨岁实际上是一种祖先崇拜。长期以来,在侗族民间形成了一整套萨文化,包括有关萨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踩歌堂、吹芦笙以及各种敬萨祀萨活动等,在侗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祭萨”活动

接萨

整个祭萨活动十分神秘,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外人很难看到。高步的祭萨活动,热烈里透着几分庄重,肃穆中显现几分神秘。

冬日的夜下得早,袅袅炊烟雾一般升腾,酒香溢满侗寨,吃过晚饭的村民走出农舍,从自己家里扛来柴火,纷纷聚集在鼓楼里、戏台前。火苗升起来了,姑娘小伙在戏台前载歌载舞,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一招一式,一频一笑,那么得体,那么漂亮,把个侗乡风情展示得淋漓尽致。鼓楼里,阿公阿婆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在火苗得映照下,灿烂了山村得夜色,动人得歌谣蚕丝般吐出,大歌、双歌琵琶歌……一首接一首,从远古唱到今天又唱到明天。身为文化局长的我,这回可算是真正领略到了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县里一群摄影发烧友数十个大炮筒相机,频频按下快门,争先恐后的把这最美最动人最有韵味的风情收入自己帐下。而此时的中年汉子们则是忙里忙外,为迎接萨岁回村,准备着祭萨活动的一切事务。高步,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时间就这样在歌声中悄悄流逝,夜已深,上下眼皮开始打架了,我纳闷村民今夜竟然全无睡意。村主任告诉我,接萨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是不能错过,也是不能马虎的,否则是对萨的不敬。听了主任一席话,我强打精神,与村民一起等待着那庄严神圣的时刻。

凌晨四时,是吉日吉时,鞭炮响了起来。天还未亮,人们一个个走出鼓楼,走出火塘,来到戏台前集合。那状态,那气氛,那神情,似乎忘却冬夜袭人的寒意。主事者称“鬼师”,是祭萨活动的核心人物。“鬼师”点燃四盏小油灯,开始指挥村民出发,德高望众的阿公是萨的仪仗队,在四盏小油灯的引领下,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随后是四个中年汉子抬的棚堂,也就是一顶非常漂亮的轿子。阿婆阿嫂们跟在后面,最后是汉子们挑的三牲和供品及老祖母的日常生活用品,我们也掺在人群里,或前或后,抢白瞬间的定格。就这样,一支浩浩荡荡的接萨队伍来到村外一个山冲的悬崖下。

听村里老人说,古老的时候,侗族一个叫杏妮的女首领为了反抗官家苛酷的盘剥和压迫,举起义旗,身配九龙宝刀,率领侗家子弟为保卫自己的山寨和父老乡亲,奋起抗敌。后因寡不敌众,兵败被围,她毅然跳下悬崖,壮烈殉难。这就是侗族人心目中的萨神。

几名侗家汉子点燃一堆篝火,“鬼师”就在篝火前摆上三牲,点上香烛,洒上酒水,开始作法念咒,把祭祀者的感激、赞颂和祈愿告知老祖母,请求老祖母回村,把赐福、关爱、荫庇传达众人,以法力镇住各方妖邪。随后,主事的“鬼师”在棚堂内燃上三炷香,取一把泥土放入棚中,接萨的队伍便开始回村。

安萨

接萨的队伍回到寨子中央萨坛前的卵石坪,也就是凌晨六时。雾重天冷,寒气逼人,欲寻些柴火取暖。村人说现在还不行,且寨中各家各户火种已全部熄灭,须等安萨之后才能生火。

安萨在萨坛进行。萨坛的建筑很独特,恐怕只有侗族才有。是以鹅卵石砌起一个高约一米、直径三米的圆台基,台中安放一口新的大铁锅,锅中放有蒲扇、草鞋、纺车、刀剑、杯盘碗盏、银器首饰等物,然后将另一口新锅覆盖于其上,用泥土封好,筑成一个圆丘,并于丘顶植一株常青树,插上半开半合的红纸伞,周围摆上白白亮亮的岩石。萨坛前就是举行祭萨的卵石坪。

骨卦”以确定萨的神位,确定安萨的最佳日期。

安萨开始,萨坛前挤满了人。主事的“鬼师”步入萨堂内的香案前,依次摆上三牲,点上香烛,把象征老祖母的泥土安置于萨坛。村民告诉我,萨堂没有特定的神主牌位,萨坛内放置的所有器物,只是一种象征。萨不是一个具体的偶像,而是一种自然宗教理念的产物,她集主宰、保护、启示、兴旺族人等功能于一身,示侗族人原始崇拜世俗化的形象代表,被侗家人称为自己的保护神。

天已开始放亮,山里的空气格外清新,高步侗家又迎来新的一天。村里的男男女女都聚集在卵石坪,一位年轻的侗家姑娘在萨堂内点燃堂火,听说她的生辰八字与四方土地神和十二地支属相相符,只有这种人才够资格。堂火升起来了,升起一片希望。这时村民便可到萨堂内取火种带回家,各家各户便又可以炊烟绕梁了。

在安萨的过程中,我看见有四名侗家汉子,抬着一头无一根杂毛的全黑老母猪来到萨堂前,在预先准备好的一只大木桶中将其溺死,然后破膛开肚。我甚感惊奇,却原来是献给萨的祭品,祭萨后,用新火炖熟,全寨所有的人每人分吃一份,意为可得到萨的赐福。

祭萨

安萨结束后,全寨所有的人寨萨堂前吃用新火打的油茶,先是寨中阿婆吃,然后是我们这些客人,再后就是其他人,算是当日的早餐了。

九点钟,祭萨活动正式开始。萨堂内香火不断,萨坛的祭台上摆满了果蔬、米酒、鱼肉等供品,门口放着一桶清凉的井水,象征萨岁赐福的圣水。“鬼师”在萨坛作法、祈祷,请求萨岁保护寨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二十名身穿节日盛装的侗族老阿公在萨堂前走起了九宫八卦,脸上显得十分严肃。祭萨者在萨堂外整理好自己的装束,喝一瓢圣水,然后进入堂内向萨礼拜。

高山连着高山啊,

这是我们的屏障。

我们神圣的祖母啊,

你是这深山的阳光。

坛里的白石多亮啊,

表明你没有离开众人的身旁。

坛外的古树多葱茏啊,

你的福荫护着侗乡的四方……

有《侗族远祖歌》从萨坛升起,歌声嘹亮,悠扬动听。此时的萨堂一片歌声,这歌声来自村民的心中,在山寨上空久久回荡。

仪式告一段落,游行开始。队伍排成一路长长的纵队,由一老年妇女沿途鸣锣开道,意思是为老祖母开路。她的背后是寨中四个德高望众、品格高尚的先生,手持法器,沿路镇妖驱邪。后面是抬萨的轿子,村里年龄最长的阿婆,撑一把半开半合的红纸伞紧随其后,红伞是萨的象征,再后就是萨的子民。队伍中以妇女为主,村里的男性只是充当着仪仗队和芦笙队的角色。另有城里来的夕阳红腰鼓队助兴,热闹非凡,那场面十分壮观。

游行完毕,萨堂前人如潮涌,笙歌入云,腰鼓震天。青年男女情歌飞扬,情意绵绵。侗家人的血液沸腾起来了,寨子一片欢腾。

这一天,正是暖暖冬日,阳光普照。

“萨岁”杏妮

——万流景仰的侗族圣母

侗族是我国江南一带古越人中“骆越”的一支。因躲避战乱及瘟疫,历朝历代屡屡南迁。隋唐时期,曾在今广西与广东交界的梧州、湖南与湖北交界的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一带居住。史料记载:唐朝建立之初,为扩疆拓土,朝廷曾数次驱逐边疆少数民族。至629年止,针对居住在岭南、梧州一带“越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达四次。侗族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溯江沿河逃往今贵州、广西、湖南交界及湖北西南一带居住至今。

“萨岁”或称“萨玛”、“萨享”、“萨丙”,侗语意即“圣母”、“大祖母”。 “萨岁”幼名“婢奔”,成人名“杏妮”,其父母随避难的乡亲逃到今贵州南部,他们在黎平、从江两县交界的大团寨住下。父母被丹阳的汉人大财主李董顺加害致死后,杏妮来到六甲寨与舅父居住,并与当地青年石道结为夫妇。为躲避李董顺的欺压,夫妇两人来到螺蛳寨安身,后仍被李董顺找上门。夫妇两人不堪压迫,遂率众反抗。李董顺在州府做官的儿子李顶郎上书朝廷,诬称“峒蛮”造反。朝廷派大军赶来镇压。由于众寡悬殊,杏妮最后在龙额弄堂概”处跳崖身亡。从那时起,杏妮被侗族人民所敬奉,被尊为神,几乎每座侗族村寨都建有圣母“萨岁”庵坛纪念她。初建“萨岁”庵坛时,均得到“萨岁”灵山——“弄堂概”或六甲寨“圣母萨坛”来取土(有寻根问祖、接“萨”灵魂之意)。 一直以来,侗族圣母“萨岁”杏妮的故事在侗乡广为传颂……

一、凄凉家世

隋朝末年,广西梧州地方有个叫党工的侗族穷人被一财主老爷逼死,丢下身怀六甲的妻子。她有百般苦楚,生下一个男孩之后,便在悲愤中跳河自尽,追随丈夫而去。

这里有一对吴姓侗族夫妇,常年靠打渔为生,他们已育有一儿,名叫吴都强。这天,夫妇俩来到河边,突然看到一个胖娃娃无人照管。他们便将娃娃抱回家抚养,取名吴都囊(侗语“囊”即“弟弟”)。他们把都囊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都强也分外照顾这个捡来的弟弟。几年过去了,都强、都囊都已长大,他们长得腰圆膀阔,力大无穷。于是老人教他们学武艺,他们刀枪棍棒样样精通。

有一年,洪水成灾。汉人李家趁机霸占良田,引起寨上众人的愤恨。大家在都强和都囊的带领下纷纷起来和李家做斗争,终究是李家财多势大,经过几番较量,都强在混战中英勇牺牲了,大家忍着悲痛把他埋在一棵大树下(侗族由此崇拜古树、信仰山神)。

不久,收养都囊的两位老人相继辞世。田地荒芜,加上李家的盘剥,人们只好拖儿带女背井离乡随河而上。来到浪泡河口(都柳江支流),他们不知该沿那条河走。于是他们将两条河的水来称,结果八洛河水较重,他们便经八洛(今从江县辖)来到六洞一带(以今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中心、黎平和从江交界一带的侗族村寨)。

行进途中,都囊走到最后,他看到一个身着侗衣的姑娘昏倒在路边,便急忙将她扶起,并用手捧水给她喝,把自己带的粑粑送给她吃。姑娘告诉都囊,她叫仰香,父母早死,只剩自己和哥哥沿河而上,不幸走失,只好沿河乞讨寻找哥哥。

都囊很同情这个不幸的姑娘,扶着她一起上路。来到大团寨(属今从江县洛香镇辖),这里已有人落寨了,他们便在大团住下,结成夫妇。

二、杏妮出生

都囊和仰香相亲相爱,但到了四十岁仍没有孩子。一天晚上,夫妻俩同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颗明亮的星子飞落在自家屋顶上,接着,见一位银发老婆婆牵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到家中。不久仰香怀孕了。后来生了一个女娃,因是梦见星子飞落而生,他们便取其乳名为“婢奔”(侗语即 “飞来的姑娘”之意)。婢奔五岁起就跟爸爸学武艺,后来她的身手比虎豹仔还要灵便,武艺非常高强。乡亲们见她越长大越漂亮,便以“杏妮”(即“仙女”的侗腔谐音)称呼她。

且说杏妮他们住的寨上,数石耸天落寨最早,占的田地最多,势力也最大。他有个儿子生得很丑陋,又不务正业,硬要杏妮做他的儿媳妇,杏妮不肯。石耸天觉得扫他的面子,便经常为难都囊夫妇。都囊夫妇只好另谋生路。

三、丹阳变故

距大团寨不远的丹阳寨(今从江县庆云乡辖),有个汉族大财主家叫李董顺,也是从梧州迁来的。他有个儿子叫李顶郎,在州府做官。李家在这一带势广田大,都囊夫妇便在他家做长工。

李董顺心怀鬼胎,把最远最坏的田地租给都囊夫妇耕种。一天,李财主把仰香叫到家里来给他织布,趁机调戏仰香,逼仰香做他的第七房妻妾。仰香不同意,并大声呼救。

恰在这时候,都囊从山上回来,听到喊声,急忙冲上楼去,见李董顺正对仰香无礼,顿时气上心头,抡起拳头就打。李董顺被打得哭爹喊娘。李董顺的家丁听到主人喊叫,纷纷持刀持枪冲上楼来。都囊赤手空拳,寡不敌众,边打边退,退到窗台边,不幸跌下菜园,再也起不来了。都囊的鲜血溅红了菜园的苋菜(为了纪念这位敢于抗争的侗族英雄,从此侗族吴姓忌吃苋菜)。再说仰香见丈夫被逼身亡,气得头昏倒地,口吐鲜血,后用头撞向一块大石头,随夫而去。

都囊夫妇死后,李董顺让家丁们把年幼的杏妮锁在楼上,并逼她替母成亲。同在李家做活路、名叫贯公的老人,有飞檐走壁的本事,他对杏妮的遭遇深表同情。一天夜里,贯公将杏妮救出虎口,并指点她离开丹阳寨。

四、六甲安身

杏妮翻山越岭,傍晚来到一座山坳(今名“老虎坳”,属今黎平县龙额乡境),正饥肠咕噜之际,突然,林中狂风骤起,跳出一只老虎朝她扑来。杏妮急中生智,闪身让开。老虎扑了个空,咆哮着翻身又猛扑过来。在这紧要关头,杏妮使出全身力气就势抱住老虎,用头顶老虎的下巴。老虎张开血盆大口,也咬不了杏妮。杏妮和老虎在地上滚来滚去,正在这难解难分的时候,只听见“嗖”的一声箭响,老虎大叫一声,滚到一旁死了。

一个壮如小牯牛的青年人跑上前来,从老虎眼中拔出了箭,看看老虎确实死了,连忙过来扶起杏妮,问道:“小妹,你叫什么名字?怎么一个人跑到这深山老林里来?”杏妮回答:“我叫杏妮,只因父母被丹阳寨李家害死了,我才一个人逃了出来,想寻找母亲失散十多年的哥哥、自己从没有见过面的舅舅。”年轻的猎人说:“我叫石道,从小没有父母,住在山下的六甲寨(今属黎平县龙额乡)。”石道一边扛起死虎,一边引杏妮来到六甲寨自己家中暂时安身。“小妹妹,你的母亲叫什么名字?”次日,在六甲寨中,一位老大伯来问杏妮。“我娘叫仰香”杏妮答道。“哎呀!我就是你的舅舅九库啊!”杏妮扑到舅舅怀里放声大哭。

杏妮从此就在舅舅家住了下来,石道天天来照顾她,与她切磋武艺,两人的感情一天比一天好,后来结成了夫妻。

五、杏妮受困

侗乡盛行在每年春秋两季举行赛歌会。一年秋社,八百侗乡三百个寨的姑娘、小伙身着盛装,汇集在“卷夕”田坝(今黎平县龙额乡六约河下游)举行赛歌会。比赛那天,杏妮被推选为领唱,歌声倾倒了在场的人们。这时,李董顺带着家丁气势汹汹地闯进歌堂,并把杏妮抢走。原来李董顺想趁赛歌会选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做他的第七房小妾,没想到正碰上杏妮。此时,石道正在与小伙子们吹芦笙,发现后,他们赤手空拳敌不过李家兵丁,只好忍气吞声地看着李家把杏妮带走。

杏妮被关在李家楼上,乡亲们焦急万分,石道天天带着十几个后生想来营救,无奈李家戒备森严,一时难以下手。

为了安慰杏妮并寻机营救,石道来到关押杏妮的楼房附近唱起了歌:

污泥浑水困着小鲤鱼,

鱼群盼着她早回清水溪

讲无计来也有计,

污泥水塘崩埂鲤鱼就难离。

杏妮听到歌声,心里明白石道的主意,于是她对李董顺的管家王素说:“李公真的想娶我吗?”王素连忙说:“真心,一点也不假。”杏妮又说:“若是真心,只要答应我两件事我就嫁给他,第一件,请大摆宴酒宴,我要看他全家老少、家丁奴才是不是诚心诚意喝我的喜酒。第二件,办酒席那天,请送四坛酒给六甲寨的乡亲们,算是给我娘家送去的喜酒!别忘了,一定要告诉乡亲们这是‘嫁酒回窝’,坛子上也要贴上‘嫁酒回窝’四个大字。”王素禀报主人,李家一一答应。

六、被救脱身

六甲寨接到李家送来的四坛‘嫁酒回窝’的喜酒,并听说今晚杏妮要和李董顺成亲。经验丰富的九库老人便说:“这是杏妮叫我们趁今夜去营救她呀!”石道猛然抓住九库的手,说:“你怎么知道她叫我们去救营救她呢?”九库说:“杏妮的这句话明明是我们侗家的倒头话,你看,‘嫁酒回窝’颠倒过来不正是‘救我回家’吗?”于是众人便商量搭救杏妮的办法。

深夜,李家楼房灯火辉煌,李家兵丁一个个喝得东倒西歪。石道带着十几个来‘贺喜’的乡亲,打了个暗号与杏妮联系。杏妮知道救兵已到,就里应外合,先把几个兵丁击死,然后打开李家大门。九库,石道等人冲进李家大战一场。李家兵丁伤亡惨重,便派人前往外地请求官兵增援。九库、石道等众乡亲救出杏妮,知道官兵将到,寡不敌众,便退出了丹阳寨。

七、栖身螺蛳寨

九库知李家要来报复,便对石道说:“你快带杏妮远走高飞!免得再受李家迫害。”杏妮和石道告别了舅舅和乡亲们,离开了六甲寨。他们翻过九条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他们看到山脚下有个寨子,便朝那个寨子走去。为了逃避李家的跟踪,他俩暂再离寨子不远的深山里观察动静,第二天清晨才敢进寨子细细打听。他们来到寨边,恰好遇到一位白发老妇人,他们打听:“这叫什么寨?”“这是螺蛳寨(在今黎平县水口镇境内,另一说是黎平县罗里乡境内)。”老人回答。石道又问:“寨里有外人吗?有丹阳寨李家的亲戚吗?”老婆婆摇摇头说:“我们都是穷人,哪有李家的亲戚啊。你们两个娃崽好象是走投无路,有熟人吗?要是没有,就到我家歇歇,只是屋小人穷啊。我叫萨天帕,无儿无女,孤寡一人。”“这就麻烦你老人家了!”杏妮和石道来到老人家里安身,并象自己的母亲一样细心照料这位老人。从此,他们便在螺蛳寨上长住了下来。后来,杏妮先后生下两个女儿,一个叫佳巨,一个叫佳美。杏妮从小教她们唱歌,石道从小教她们练武。一家三代,过得和和美美。

螺蛳寨人多水少,杏妮夫妇就与乡亲们一道,准备把寨前的那眼龙井挖成池塘蓄水,在井底,大家看到有两把宝剑插在冒水缝隙里,便纷纷尝试拔出,最后只有杏妮夫妇力气最大,轻松拔出宝剑。其剑锋刃无比,上刻“九龙宝剑”四字。大家也就将新池塘命名为“九龙塘”。 杏妮夫妇用宝剑和乡亲们一起开荒。渐渐地,寨上的田塘越来越多,贫穷的村寨也一天天富裕起来,九龙塘的鱼虾又肥又大,寨上的人吃不完,外地的乡亲也来捞鱼捉虾,螺蛳寨一时名扬侗乡

八、愤怒起抗争

这事传到李董顺的耳朵里了。一天,他带着几十个家丁来到螺蛳寨上,并击鼓召集众人议事。李董顺站在鼓楼坪上对众人说:“这寨后的九龙山是我们李家的山,你们把龙井挖了,就断了我们李家的龙脉,你们必须把井恢复,把宝剑奉还,另外,一年交千挑谷万斤鱼!”

众人听了都很气愤,但没有一个人敢出来与李家论理。萨天帕气急了,对李董顺说:“我们螺蛳寨三百侗寨的很多地方原是苗家居住的,后来苗家主公说这地方风水不好才全部搬走。你们李家从梧州搬到这里居住不过是三代人,怎么说这山是你家李公的山呢?你要我们一年交千挑谷万斤鱼,寨上的人还拿那样来填肚子呢?”李董顺见萨天帕竟敢当众顶他,气得脸色铁青,胡须直往上吹。他猛地冲了过来,一脚把萨天帕踢倒在地,口吐鲜血。杏妮和石道惊叫着跑上来扶起老人,她已经没气了。众人怒吼着涌向李董顺,李董顺的管家王素一看众怒难犯,在家丁的掩护下,忙拉着李董顺逃离了螺蛳寨。

乡亲们悲愤难忍,要为萨天帕报仇,他们多少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被李董顺欺凌。仇恨的种子也深深埋在杏妮的心里,她拔出了剑,石道张起了强弓,乡亲们也纷纷磨砺刀枪。在杏妮夫妇的带领下,他们连夜冲进丹阳寨,愤怒的人群呼喊着涌进李家楼房。杏妮手舞宝剑,寒光闪闪,李家兵丁纷纷倒地。李董顺从梦中惊醒,刚要跳窗逃跑,杏妮赶上前去一剑把他砍翻,给父母报了仇。众人捉住管家王素,他吓得战战兢兢地跪在地上连喊救命。杏妮正要举剑把王素砍死,石道一把抓住劝道:“留着他吧!他认得字,要他把李家的银钱、禾谷分给穷乡亲们。”石道叫王素把谷仓和银库打开,三百侗寨的乡亲们都聚集道丹阳寨来分钱分粮,好不热闹。

杏妮站在高处,高声对众人说:“乡亲们,李家仗着他有财有势,欺压我们种田人,今天我们杀了李董顺,出了心中一口气,大家又分到粮食和钱,可是李董顺的儿子李顶郎是州官,他决不会甘心的,我们三百侗寨只有拿起刀枪,结成大款,才能保住田地,才能保住父老乡亲。”众人纷纷高呼同意。九库听说螺蛳寨起款了,也带着六甲寨的乡亲们来入款。贯公也带着寨上的老人老帮款队搓绳,打草鞋。

九、艰难鏖战

不出所料,李顶郎得知父亲被杀、家产被分的消息后,当即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报仇雪恨”,便调派八千官兵杀往侗乡

官兵一路烧杀抢掠,在丹阳寨附近的山冲时,突然锣声震天,鼓声动地,两边檑木飞石轰然而下,吓得官兵们纷纷跑进山路两旁躲命。谁知路边净是埋了竹签的陷阱,他们个个掉下陷阱,死伤人马半数。李顶郎见大事不好,急忙下令退出山冲,改从两边向上进攻。奉命坚守丹阳寨的贯公等人也带着众人狠命猛击,凭借着险要地势,一直把官兵压在九龙山下。

官兵探知六甲寨侗族群众即将过“六月六”节,遂分三路兵马欲趁机围剿。杏妮即让人通知各家各户,在杀好煮熟了的鸡鸭鱼肉中掺拌桐油,把酒菜摆在桌上,人躲上山。官兵冲来,见剩一座空寨,大喜,即放手大吃。岂料吃后却中了毒,上吐下泻。杏妮见状率众冲出山林,横扫官兵,使之损失过半。官兵整治兵马后,卷土重来,采取杀光烧光手段袭击村寨。杏妮等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叫人暗用干杉树叶,围堆官兵驻地,火烧其营寨。官兵落荒而逃。

官兵大败,三百侗寨吹笙敲锣,庆祝胜利。杏妮知道敌人不会罢休,还会调来更多的兵马,于是她同石道去到“九洞”(以今从江县往洞乡为中心、从江和黎平、榕江交界一带的侗族村寨)、“三宝”(今榕江县车江乡、忠诚镇交界的18座自然村寨)等地联络更多乡亲共同起款,扩大队伍,以对付更加凶恶的敌人。

李顶郎败回州府,连夜派人去禀报朝廷,并说“峒蛮”造反了。皇帝听说“峒蛮”造反,连忙派出“平蛮将军”率八万人马前来帮李顶郎严惩“峒蛮”。官兵每到一个侗寨,就血洗一处山村。杏妮的队伍虽然壮大了,但刀剑终究不足,只好借地形险峻,与官兵常年周旋。经战九年又九个月,田地荒芜了,粮食没有了,乡亲们就剥树皮挖野菜充饥,勒紧裤带和官兵作战。杏妮夫妇率残部退据岜三顺(今榕江县境),后突围沿河而下,行至八洛,官兵乘船即尾追而至。无奈,杏妮夫妇遂又率众改道上山,经云洞、丹阳(今从江县境),辗转至“弄堂概”的九龙山(今黎平县龙额乡境)安营扎寨。不久官兵又追寻而来,团团将九龙山围困。由于山上严重缺水少食,杏妮夫妇决议率众下山拼战以突围。也正在这紧要关头,被杏妮夫妇饶命不死的王素骗取佳巨、佳美的信任,盗出九龙宝剑,用狗血浇淋,使之失去威力。在鏖战中,杏妮夫妇英勇杀敌,宝剑弯得像一张弓。由于饥饿和伤亡,杏妮的人马越来越少,官兵却一天比一天增多,他们步步为营,包围款众。其中,一万官兵专剿杏妮夫妇所率的不足千人的款众。杏妮夫妇只得带领众人退入地势险要的“弄堂概”深山悬崖(今黎平县龙额乡马尾滩“三龙抢宝”境)坚守。

十、决战“弄堂概”

李顶郎带着官兵随后追来,把“弄堂概”围得水泄不通,战斗越来越激烈。款众使用的滚木、檑石、刀剑越来越少,官兵步步逼上山来。款众拼死抵抗,伤亡越来越大,但仍然坚持打退官兵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石道吩咐杏妮守住山顶,自己率领部分款众冲下山腰杀敌。混在款众中的王素突然对准冲在前面的石道张开弓箭,九库眼明手快,立即对准王素狠狠地放了一箭。石道英勇地倒下了,王素也被九库的箭牢牢地钉在一棵大树上。

石道牺牲了,官兵嚎叫着杀上山来,九库和勇士们也在混战中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杏妮指挥剩下的款众向山顶撤退,经过几天几夜的血战,最后只剩下他们母女三人。杏妮让佳巨、佳美站在山顶上,自己隐藏在山腰石头后面。李顶郎看见山上只有两员女将,就一马当先冲上山来。杏妮从石头后面猛然跃出,一剑把他劈成两段,然后把尸体踢下山谷。

十一、杏妮得永生

官兵象蚂蚁一样越来越多,佳巨、佳美两姐妹冲下山来掩护母亲,她们三人又折回山顶。母女三人站在山顶上,官兵向山顶爬来,步步逼近。前面是层层围困的官兵,后面是悬崖陡壁,下面是万丈深潭,再也没有后退的路了,杏妮抱住两个女儿悲愤地说:“这里的山是我们侗家的山,水是我们侗家的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我们葬身在家乡的水中,决不能让官家捉去,决不把尸骨抛在外乡。”

佳巨和佳美紧紧地抱住母亲的手臂,说:“女儿生死都离不开自己的妈妈!”杏妮也紧紧地搂着两位女儿,姐妹俩望着母亲,同时点了点头,母女三人纵身往岩下跳去……

杏妮母女三人就这样英勇地跳下了悬崖。官兵撤退后,贯公带着躲在山洞里的乡亲们呼叫着杏妮的名字赶到“弄堂概”山来。可是,人们已经见不到自己的英雄了。

后来有传说:杏妮母女三人跳下“弄堂概”以后,佳巨、佳美英勇牺牲了,但杏妮并没有摔死,而是掉下了深潭,后顺水漂到了龙额寨并被一垂钓老人救活。为了躲避官家的追杀,更是不让侗家人因此受到牵连,杏妮不让老人宣扬此事。从此,她扮成贫妇,栖身于深山岩洞之中,偶尔还到附近的村寨去教侗家妇女纺纱织布的技艺。

若干年后,六甲寨来了一位头发苍白的老妇人,上了年纪的一名寨老认出了她——这不是我们侗家的英雄杏妮吗?而此时,杏妮已是92岁的高龄了!杏妮在六甲留下后,给当地群众带来了风调雨顺,人蓄发旺的世外桃源景象。杏妮所到之处也都给当地人民带来好运。一天,人们看不见杏妮,即四处寻找,发现杏妮已在寨边的一处岩洞里寿终正寝......

为纪念自己的英雄,六甲人在杏妮归天之岩洞处修建木结构神堂,称“圣母庵堂”,将其视为保佑一方的神灵。并从潭溪(今黎平县属)请来杏妮丈夫的亲人石万财负责管护庵堂、给杏妮敬茶。他们把杏妮尊称为“萨岁”或“萨玛”(侗语“老祖母”、“圣母”之意),把神堂称为“圣母庵堂”,并于堂内雕塑“圣母”像,将她视为保佑一方的神灵。每年正月初八至初十隆重举行“祭萨” 活动。

渐渐地,杏妮的故事越来越被人们传颂,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广西三江、龙胜及湖南通道、靖州等县的侗族村寨都纷纷到“萨岁”灵山——“弄堂概”或六甲寨“圣母萨坛”来取土(有寻根问祖、接“萨”之意),建立庵祠,把杏妮称“萨岁”或称“萨玛”、“萨莽”、“萨享”。

每年春社前的春分前后一两天,或秋社至次年春社之间,乡亲们聚集在本寨的“萨岁”庵堂附近,按照祖规,围“圣母庵堂”转数圈,给萨玛像鞠躬、烧香、敬茶,以表祭祀。然后,男人们吹起芦笙,姑娘们跳起踩堂舞,老人们则领众人“多耶(侗族踩歌堂)”,歌颂“萨岁”功德,等等,表达对“萨玛”的怀念和敬意。从此,“祭萨”活动成了侗族人民最古老、最隆重、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长期以来,比较隆重的“祭萨”活动有黎平县龙额乡六甲寨、肇兴乡纪堂、堂安、夏格、从江县贯洞、龙洞、云洞的正月“措也”活动; 黎平县地坪乡半江村的六月十五“萨享节”;广西三江、融水的“萨当节”、“萨丙节”。进入21世纪以来,由榕江县委县政府主办“萨玛节”规模较大,影响较广。

弄堂概”简介:

“弄堂概”是侗族圣母“萨岁”(萨玛)杏妮殉难的地方。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1、广义:泛指由北向南的堂概河流经方圆5公里的地方,分布着九条小山脉,称“九龙山”。以黎平县龙额乡上地坪寨为中心,东至从江县洛香镇平乐寨,西到黎平县肇兴乡宰柳寨,南括黎平县龙额乡立更村,北有从江县庆云乡丹阳寨。这些村寨最大的不超过200户人家,最小的不到20户。

2、狭义:专指“萨岁”灵山。黎平县龙额乡上地坪寨境内西南面1.5公里处的一座土石山。相传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黎靖参将邓子龙镇压吴勉率领的侗族农民起义时,为斩断此地龙脉,派人将“萨岁”灵山与弄抱山相连接部分的山体挖断,使堂概河改变了水路,“萨岁”灵山变成一座孤山。

(银汉 冻狼 综合整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