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

更新时间:2024-09-11 15:57

路不拾遗(拼音:lù bù shí yí)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成语出处

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路不拾遗”。

成语故事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商鞅年轻时代就喜欢刑名之学。他之所以会到秦国去任宰相,完全是出于逃生。那时,他的父亲卫叔痤在魏国

在秦国,秦孝王录用了他。他不断地劝说秦孝王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秦孝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映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兵士都乐意打仗。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

成语寓意

成语运用

“路不拾遗”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含褒义,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汉·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唐·郑棨开天传信记》:“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七回:“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汉英成语翻译

【路不拾遗】honesty prevails throughout society

例:如果治安不改善,这个城市要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If public security is not im- proved how can one expect people tosleep with doors un- bolted at night and walk the streets in safety?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